如何开创资本市场的新局面_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如何开创资本市场的新局面_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如何开创资本市场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新局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基本精神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索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将资本市场的发展摆放到一个恰当合理的位置,优先解决那些制约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的制度性矛盾和政策性障碍,从而引导资本市场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开创资本市场建设的新局面。

我们认为,应当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出发采取一些其他政策措施,这些可能被考虑的政策措施应当有利于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进程,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用这样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可用于选择的改革措施,就是在加速创业投资体系培育的逻辑思路下尽快推出创业板股票市场。

为什么说培育创业投资体系及推出创业板至关重要?经过近十年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矛盾已由1992年以前的数量型短线制约转变为1998年以来的日益显现的产业技术升级限制造成的质量型结构矛盾。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在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层面吸纳新技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原有的大型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升级;另一条是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主动承担风险在创业资本的支持下吸纳和发展新技术。后一条途径即利用创业资本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被美国、台湾、以色列等经济体的经验证明,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制度性解决办法。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这种高屋建瓴的论断需要我们通过正确理解并将之衍化为有利于“科教兴国”、有利于金融体系改善及资本市场建设的“新经济政策”。而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这个“汇集机制”的具体涵义是,实体部门结构调整的希望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但这些企业却得不到制度化的资本和资金支持;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居世界第二,但大量的金融资源却滞留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系统,形成“存差”而不能对实体部门的结构性调整提供有效支持。

怎样改变这样的局面?答案就是加快创业投资体系的培育。美国之所以在与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处于全面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投资活动水平的差异。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对日本的竞争威胁状态忧心忡忡,但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威胁论就已成为过时的话题。美国在发达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下,由科技创新、生产率提升出现持续10年之久的经济繁荣,而日本在守旧的银行体系的所谓“主办银行制”这一僵化金融平台的作用下由经济泡沫破灭陷入了持续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为什么创业投资在各国经济竞争力的打造中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创业投资以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本使命,而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高成长过程中能在市场销售额、政府税收、出口和研发投入方面比传统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近,一家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DRI-WE-FA通过对美国数千家接受过创业资本支持的公司的调查发现,在1980至2000年这20年时间里,有创投背景的公司与无创投支持的上市公司相比,产品销售额与出口额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在为联邦提供的税收及研发支出方面,前者是后者的三倍。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已成为市场导向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中国很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已达60%以上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却只有10%左右。建立股票市场并用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曾经是政策设计者们的重要目标,但中国A股市场10多年来的运行实践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统计规律,即一个公司上市的时间越长、圈钱越多,效益也往往越差。我们相信,如果将中国上市公司十多年来每千元资产所提供的销售收入、国家税收、出口和研发支出列表,肯定会远远低于上表所列的美国普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关键在于研究如何在资本市场建设中提出新思路,开创新局面。而一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无论各个国家的国情如何,其基本规律都会毫无二致。现在,美国等一些经济体已经在培育创业投资、用创业投资孵化新经济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有人可能问:培育创业投资体系与你文中的资本市场新局面主题有什么关系?我的论证逻辑是:(1)中国主板(A股)股票市场的股票之所以缺少投资价值,表面看是市盈率过高,而实质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缺少创新性和成长潜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用创业投资即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风险投资来培育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为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资源。(2)在主板市场的根本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条件一下,培育创业投资体系就一定要设立为创业资本撤出及成长导向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新型股票市场,也只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才能彻底扭转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没有相应资本市场的配合,创业投资机制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关键在于提高认知水准,开设创业板市场应当成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第一步。2002年8月15日,日本纳斯达克公司致信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宣布于2002年10月15日终止双方早先签署的商业合作协议,撤出“纳斯达克日本”证券交易市场。大阪证券交易所决定将“纳斯达克日本”改名为“日本新市场”(Japan New Market),今后由其独自负责经营管理。时隔两月,德国证券交易所宣布,将于2003年年底关闭以吸纳科技股及新经济股为主的德国股票交易二板市场(Neuer Markt),对目前在市场中交易的264只股票将予以重新安排。这两个事件加上2000年以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暴跌,创业板的市场地位和功能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新的指责和否定,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上述事件作一简要的分析。

如何看待日本、德国取消二板市场?针对发达国家不同的金融体系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银行)主导型两类。在不同的体制下,其资本市场所偏重的方向也有所区别。如德国和日本便以银行融资为主,相形之下,创业板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便显得相对有限。德国二板市场的失败并不证明全世界所有的二板市场都不好,例如韩国的二板市场已成为亚洲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另外,德国金融业是典型的混业经营,其置身的欧盟作为统一的经济体使德国的创业企业在新市场关闭后也完全可以较大限度地实现市场平台共享。此外,纳斯达克虽然撤出了日本,但日本的八个区域性市场仍然存在并运行着,从某种意义讲,纳斯达克的撤出并不等于二板市场在日本的失败。

NASDAQ行情不好不说明市场本身不好。NASDAQ的运行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虽然与市场本身的行为惯性和监管质量有一定关系,但绝对不能因此否定市场本身的功能和贡献。NASDAQ一个了不起的创造,是因为它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伟大企业。仅仅因为出现过股市泡沫及两年多的行情下跌就否定这样一个世界最优秀的融资平台,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其实,即使深圳创业板已经开业,它也远远不能满足全国近千万家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因此,应当在这个市场发挥巨大的经济效应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建立地方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这类市场可以制定统一规则、严格监管并定位于为当地的高成长型企业服务。这样既可解决市场平台不足问题,又能克服全国集中市场由于地域广大这一空间条件特点所产生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等问题。

可以认为,在十六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研究如何开创资本市场建设的新局面,用增设市场,即先立后破,先进行增量改革,为实体部门的结构调整和储蓄投资的良性循环创造资本供给制度,要比冒风险地触动主板市场现存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更容易见成效,社会成本会更低。

标签:;  ;  ;  ;  

如何开创资本市场的新局面_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