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报》被引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情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本文选刊原则为在文献[1]确定的10种中国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共15种作为样本(见表1)。其中《情报科学》虽早已停刊,但欣闻98年复刊,所以也做为样本之一。期刊调查年代为1987年1月—1996年12月出版的期刊,时间跨度为10年。在被调查的788期中,共发表论文12,332篇,其中附有引文的论文5658篇,平均占45.88%;引文总数为35,222条,篇均引文量2.86条。这一结果同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篇均引文量2.96条[2]大体相当。这一数字比国外科技期刊篇均引文量15条,中文科技期刊篇均引文量8.9条[3]低得多。但它基本上反映出近几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吸引相关成果的水平。
2 《情报学报》被引频数分析
一种期刊在引用其他期刊论文或著作成果时,都无法拒绝其他期刊或著作成果对本刊所发表论文的引用。一种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多寡,是其学术水平和期刊价值的极好的测度[4]。
本文所调查的15种情报学期刊的35,222条引文中,引自91种情报学期刊的10,970篇(次)论文,被引频数的排列顺序见表2。
(1)从表2可看出《情报学报》被其他情报学期刊引用的频数为1779次,占总被引频数的16.22%。在被统计的91种情报学期刊中位居第一,从这一统计结果可看出:
①《情报学报》是我国情报学研究人员进行情报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情报源。
②《情报学报》是我国情报学界拥有读者最多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期刊,目前已成为反映我国情报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窗口。
③《情报学报》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和代表着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情况及今后发展趋势。
(2)从表2中还可看出,前11种期刊的被引频数占总被引频数的82.11%,其中《情报科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已停刊,余下8种期刊的被引频数占总被引频数的51.6%,这一结果说明,从上述8种期刊中情报学研究者便可检索到一半以上所需的文献,因此,可将这8种期刊确定为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这一结果与文献[1]吻合。
《情报学报》自1982年创刊以来,在我国情报学界已有较大影响,作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的会刊,它以学科带头刊物的身份,被公认其水平质量完全能反映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最高水平[5]。因此它也就成了我国情报学核心期刊的核心期刊。分析《情报学报》论文被引情况自然也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情报学报》论文被引分析
一种期刊,其本身的价值是通过其论文的价值体现出来的。质量高的论文总是希望发表在本学科质量高的期刊上,同时质量高的期刊正是因为刊登了这些论文,其声誉才得以保持。但这绝不是说重要期刊论文质量都非常高,一种学术期刊的论文分布也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即只有少数论文对期刊重要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数,即能够证明不同期刊,也能定量地判别同种期刊不同论文的质量优劣。如前所述,一种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多寡,是其学术水平和期刊价值极好的测度。所以,用被引频数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尺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被引次数多的论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阐述同一主题的论文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理论突破,创新性强。
(2)抓住了本学科研究领域中近期和中近期的关键性课题及本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在理论上有相对的认识超前性[6]。
3.1 被引论文次数分布
《情报学报》自1982年创刊至1996年底所发表的论文有567篇被引用过,被引次数达1779次。其中自引284篇,499次。被引一次的223篇,占39.33%,个别论文被引次数达30次(具体见表3)。1987年至1996年底发表的631篇论文有404篇(占64.03%)被引用过。这说明《情报学报》这十年间所发表的论文64%以上质量都比较高。
3.2 被引论文年代分布
表4是《情报学报》中被引用过的567篇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从表4可看出,这567篇论文年代分布范围非常广,从1982-1996年每年都有论文被引用,但被引论文数量主要集中在1986-1989年,其中又以1987年的论文被引篇数和次数最多。在统计过程中发现论文发表2-3年后,被引量才能达到高峰,这样1995年和1996年刊登的优秀论文在表4中便无法完全反映出来。因此,下面统计的120篇优秀论文只能是《情报学报》优秀论文的一部分。
3.3 重要论文分布
从表3中可看出,被引5次(含5次)以上的论文共有120篇,占被引论文的21.16%;被引次数为946次,占总被引次数53.18%。由此可以说这120篇论文是《情报学报》15年来发表的重要论文。
3.3.1 重要论文的作者分布
《情报学报》被引的120篇重要论文共涉及作者171人。其中1人独立完成的87篇,占72.5%;2人合作完成的21篇,占17.5%;3人合作完成的6篇,占5.0%;4人合作完成的3篇,占2.5%;5人、6人及团体合作完成的各1篇,均占0.83%。由以上数字可看出我国情报学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程度还比较低,但对情报学研究来说,合作研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特别是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从统计过程中看出《情报学报》的作者已开始这方面的努力。跨学科的合作有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的合作,科技信息研究所与科研机构作者的合作等,跨行业的合作有情报教育机构与情报工作机构作者的合作、情报工作机构与情报领导机构作者的合作等。尽管这种合作还不多,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某些研究工作如有各类型的合作会做得更好。所以,情报学研究,今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合作。
此外,在120篇第一作者中,发表1篇重要论文的有53人,占44.17%;发表2篇重要论文的有13人,占10.8%;最多一人发表8篇重要论文(见表5)。统计结果表明,有67篇论文是由多产作者完成的。其中曾民族、马费成各7篇;刘东维、卢太宏各6篇;文岳雄5篇;刘植惠、高崇谦各3篇;杨沛霆、靖继鹏、王永成、王槐、陈昭楠、刘昭东、李永新、王崇德、李天复、王秀成、黄祥喜、李正吾各2篇。从表5明显看出,他们是《情报学报》的核心作者。
3.3.2 重要论文作者的系统分布
由表6可知,高等院校系统的作者最多,他们发表的文章也最多,以下依次为科技信息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等。从以上可看出高等院校系统和科技信息(情报)研究所系统的作者是《情报学报》作者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应该是我国情报学科研队伍的主力军的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统计过程中发现,《情报学报》的作者群中,情报的使用者或情报学的交叉研究者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最明显的是情报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作者队伍,对于拓宽研究领域和引进相关技术将起特殊作用[5]。
3.3.3 重要论文的选题分布
120篇重要论文涉及情报学的各主要领域,其中情报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最多共50篇,占41.67%,其次为信息处理方面的论文30篇,占25%,其它见表7。
统计过程中发现,《情报学报》在1996年以前栏目设置过于简单,仅有“学术论文”、“综述评论”两个栏目。1996年后,《情报学报》编辑人员根据情报学发展情况把《情报学报》栏目进一步细化确定了“情报学理论”、“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文献计量学”等栏目,这样不仅适应了情报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使情报学研究人员在情报学研究中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把相关问题探讨得更加深入,使《情报学报》能真正反映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情报学报》经过1982-1996年15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已成为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和情报事业建设中的主要核心期刊,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色的且相对稳定的研究体系,成为指导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权威期刊,该刊基本体现了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水平。
标签:情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