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和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现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它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三。同时它又是一个贸易强国,仅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1994年,德国出口额约为6853亿德国马克。在德国,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推动了产品的开发,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为了不断地赢得市场,德国对技术进行了不断改造和革新。面对其它竞争对手,德国参与竞争的基本优势是先进的技术和价廉物美的产品。
一、德国技术开发的重点与趋势
今天,德国在化工、环保、电子技术和汽车制造等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在这些领域的高技术含量是德国经济强大的重要原因。但德国企业部门在尖端技术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新材料、医药产品、基因研究、自动处理设备、航空、光学仪器、放射性材料等方面。
高技术和尖端技术的区别是研究与开发的水平和经费的投入量。在高技术方面,如化学、机械制造和交通工具制造,其研究与开发的转换比例必须在3.5~8.5%之间;而尖端技术产品,如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基因技术,则需要更大的经费投入。
测定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要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其中,研究与开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是研究机构测定一个国家技术水准方面的重要依据。在某些领域,企业部门的技术革新能力、专利数量、研究的应用程度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经济和贸易政策的环境,如增长率、就业率和外贸等因素也都对其具有重大的影响。
以前,德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还是相当高的。1989年时,整个研究与开发的支出接近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9%,但1992年和1993年下降到2.5%,1994年继续下滑到2.34%。
德国对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呈下降的趋势,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所占支出的比例。1989年,企业部门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还占其总产值的约2.6%,而1992年已下降到2.2%,1994年低于2.2%。因此,德国要采取迅速扭转局面的措施,加大在尖端技术方面的投资。
德工业部门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的连续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减少投资。具体情况是:一方面,有研究能力的大型企业减少研究与开发工作;另一方面,拥有500名职工以下的中小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中却提高了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这使得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小企业对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呈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通常依赖于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他们不大注重技术的“软件”开发,如技术诀窍和有关信息,而宁愿在销售和成本方面下功夫,冒风险。经费紧缺和法律规定是干扰投资研究与开发项目的主要因素。德国已经意识到促进未来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水平的重要性。因为,它能够使研究与开发的成果迅速转换为新的产品,其速度比大型企业快得多。因此,中小企业产品的新技术含量明显高于大型企业。
本世纪有许多发明和开发源自德国,但没有在德国转为产品,例如:计算机、微处理器、传真机。德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缺少那种把科研成果迅速消化的主动性。这使德国的经济“原地踏步”。
二、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国际发展
深入了解其它国家所从事的具有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利于打破德国自90年代初开始的研究与开发停滞状态。法国和英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在同期内持平,而美国、日本、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情况类似德国,有所萎缩。然而,一些小国,如北欧的挪威、丹麦和芬兰,及许多技术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新加坡及以色列,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已经大大增加了,渐渐地赶上了先进发达国家。
从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来看,今天的德国在国际上排在第六位。第一位是瑞典,其次排列顺序为日本、美国、瑞士和法国。
各国的研究与开发的支出比例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瑞典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的投入比日本和英国高得多。就技术水平而言,最先进的研究与开发强国之间也有差别。因此,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有人错误地认为,每个国家都必须在研究与开发的所有领域予以投资。其实,许多重点的确定都是各国依据自身的传统工业和科技水平,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和维持自己最佳位置的结果。
为此,德国希望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应该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德国的情况和日本一样,研究与开发所涉及的高技术领域占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在欧洲,德国是先进的技术输出国。1994年,研究与开发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德国出口总额的49%,约3200亿德国马克,相应的进口额占38%,约2000亿德国马克。
在研究与开发方面,德国必须注意国际化趋势。外国企业在德国从事科研和开发,而德国的企业希望在国外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德国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研究场所和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高质量的德国教育体系、高水平的现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促使了外国企业在德国发展重要的工业研究。工程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基本保证,在这方面,德国一直是领先的。但由于地理位置欠佳,德国在研究与开发方面常常处于劣势。
德国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实力,有15%以上来自外国企业。首先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它们把研究与开发的场所设在德国。美国在国外的子公司,把大约25%的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放在德国。
与此相反,德国的企业却把研究项目投向了国外。例如,德国大约有9%的研究与开发经费(超过20亿美元)投入到美国各个机构,这笔投资正好相当于所有在美国的外国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投资的六分之一。从投资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化学和电子技术,也购买一些研究机构,来充实这些企业的研究规模和实力。这些企业在国外重新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独立的科研中心和技术型企业。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企业在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也异常活跃。专家估计,德国企业在国外的研究与开发比例也会明显上升。
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标志是地区的选择,而地区的选择并不能局限于研究与开发。它往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决定生产地点。但是,考虑研究与开发的布局时,不能只考虑市场“红火”的因素。
不管是研究与开发投资呈下降趋势,还是人们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国外,如同80年代末一样,德国已经陷入低谷。首先被涉及的是工业研究,德国在这方面曾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并进行过相当高的投资。研究部门认为,“德国目前的优势应该归于过去的投资”,同时也警告,德国企业在过去几年中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经费的减少会带来明显的、长期的后遗症。
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使人们愈来愈担忧。当企业在开发高技术领域呈下降趋势时,尖端技术领域也不会有所长进。同时其他一些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日益重视,也动摇了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因此,必然对德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今天,对德国来说,有利的因素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研究与开发方面具有明显活力,但在其他领域优势并不明显。这些领域如机械制造、交通工具制造、化学工业,恰恰是德国的传统领域。来自东亚的竞争压力已愈来愈明显,它们在研究与开发领域中的竞争已威胁到所有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在广泛的领域中形成了特殊的研究与开发结构,但日本的优势更为明显。
三、德国作为技术输出国的强项与弱势
德国在一些领域内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别。在环境技术领域,德国的情况是:在回收技术、废物利用、空气保洁技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与国际相应项目比较,在核能利用方面的损失比较严重;德国在环境测量技术方面水平一般。尽管在某些领域有弱势,但德国在环境技术领域的技术输出占世界贸易额的18.5%,最近又超过了美国,日本占13%。
高技术环保材料贸易是当今世界活跃的领域之一。1993~1994年,德国环保材料年度出口额由约400亿德国马克提高到约650亿德国马克,已经超过了400亿德国马克的钢铁经济和约600亿德国马克的合成材料工业。智能型和预防型环境技术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广泛的高技术环保材料的生产,扩大了这一领域的就业市场。1991年,德国大约有68万人在环保方面从事劳动,专家们估计,到本世纪末,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职工将达到110万至120万。
与其他方面比较,信息技术是德国特别薄弱的领域。该领域涉及到EDV装置、电信、集成电路以及办公室器械和电视、收音机等方面。除荷兰外,所有的欧洲重要工业国在信息技术领域都存在着严重的亏损。国际市场产品的34%来自日本,美国占22%,德国在这个领域内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
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内,德国同样没有多大优势,且十分令人担忧。虽然化学和制药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优势,但德国未来将面临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因为,德国大企业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视不够,在国际上的重大专利申请数少得可怜。德国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衰退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削减;
2.对德国经济支柱产业产生不利后果;
3.各种不利后果愈来愈影响到市场的开发。
四、未来研究的趋势
德国要在较大程度上成为一个“高技术国家”,不能只是为了今天和明天去创造就业机会,而是要考虑如何能够保证德国今后的发展方向。”联邦教育研技部部长尤·里特格尔斯先生在总结德国目前技术现状时是这样指出的。但是,他的想法并不能改变德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萎缩的不利局面,也并不能够消除市场方面阻碍刺激技术革新的因素。此外,德国要保持目前较强的优势,例如在环境技术方面,就要对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提供支持,大力发展这些已出现亏损的领域。1996年有关的支持经费首次超过了10亿德国马克的界限。联邦政府已把较先进的生物技术视为德国未来研究与开发的关键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内,德国必须大量开发尖端技术。同时,德国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经费支持力度,以便让他们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