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贸部宋廷明谈到如何改革粮食流通体制_农民论文

内贸部宋廷明谈到如何改革粮食流通体制_农民论文

国内贸易部宋廷明谈——粮食流通体制如何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部论文,体制论文,粮食流通论文,国内论文,宋廷明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仅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成功地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一个巨大贡献。17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流通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当前,粮食管理体制不顺、价格机制不合理、市场管理混乱、内外贸分设和国有企业遭到削弱,是困扰我们粮食工作的五大难题,也是今后深化改革的重点。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世界产粮大国的经验

世界产粮大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尽管它们在具体做法上略有差异,但其共同特点也十分突出:

(1)粮食流通由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在本世纪20年代末, 西方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粮食生产过剩危机,造成一些粮商把剩余的粮食倒入大海。此后,西方国家都加强了对粮食流通的宏观管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成立了小麦局或粮食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全国的粮食流通,掌握了全国97%以上的商品粮源。它们的小麦局具有双重职能:作为一个准政府机构,它担负着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任务,负责维持粮食供求的总平衡;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是由全体农民集资入股建立起来的,管理机构由农民选举产生,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而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在经济上代表农民的利益与政府打交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小麦局大都对农民的粮食实行“一次买断、二次结算”的办法,即收购粮食时付给农民70—80%的现金,待一两年粮食售出后,再把其余部分和经营粮食所得的利润按期返还给入股和提供粮源的农民,结清帐务。

(2)粮食价格通过市场形成。 世界产粮大国都与国际粮食市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农民根据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安排粮食生产;粮食贸易商通过粮食期货和现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回避风险;粮食加工商通过市场得到所需的粮食,以市场和经济合同为纽带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一般不用行政办法干预粮食市场价格,而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3)粮食国内外贸易合为一体。 世界各产粮大国一般都通过小麦局或大的粮食公司进行进出口贸易,而且内贸和外贸总是合为一体的。如小麦局既搞内贸又作外贸,是进是出,完全根据世界粮食市场行情和国内粮食供求状况灵活确定。因此,这些国家一般都能有效避免发生市场粮价暴涨暴跌和闹粮荒等现象。

(4)粮食补贴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鼓励出口。 各产粮大国一般都通过农民缴纳的税收建立了农业发展保障基金、粮食最低价格保护基金、农民退休基金、出口补贴基金等。政府的这些补贴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补贴粮食贸易商扩大粮食出口(如美国和欧共体)。由于粮食价格通过市场形成,因此政府一般不对经营环节实行补贴。只有当国际市场粮价猛跌使小麦局出现了较大经营亏损时,才按国会通过的特别法案由政府对小麦局实行补贴。如加拿大小麦局40多年来只享受过两次这样的政府补贴。

(5)粮食安全储备形成制度。 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粮食安全储备线是粮食贸易量的18%。这些产粮大国的小麦局一般都掌握着20%左右的粮源作为安全储备。

(6)粮食储运设施现代化程度高。 世界各产粮大国先后完成了粮食储运设施现代化改造,全部实现了“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作业,为实现粮食流通管理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诚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世界产粮大国的情况根本不同,具体国情也有很大差别,对于它们的经验不能简单照搬。但这些国家采用的一些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通用做法,我们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如何改?

从长远看,我国粮食流通行业必须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一是粮食流通体制从过去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粮食流通方式由包装向散装转变。前者是实现我国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体制基础,后者则是物质技术基础。

从当前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理顺体制,二是理顺价格。遵照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对粮食价格改革的指示精神,根据我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参照国外的有益做法,今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的设想大体应是:内外合一,政企分开;统一经营,分级管理;控制粮源,放开价格;调控市场,定向补贴。为此,笔者建议:

一、成立国家粮油总局和中国粮油集团总公司。根据中共中央“九五”计划建议中关于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成经济实体的改革要求,参照国家航天局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改革做法,新组建的国家粮油总局和中国粮油集团总公司可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退出政府行政编制序列,使全国所有国有内外贸粮油企业与各级政府脱钩,改组成资产一体化的经济实体,承担粮油行业管理和内外贸易双重任务。同时,参照银行和税务部门的改革办法,把地方粮油内外贸企业改组成为国家直属分局和分公司或子公司,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新组建的国家粮油总局和集团总公司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粮油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统一组织全国各地粮油收购、销售、调运、储备、储存和加工;保障城乡居民粮油供应,实现粮油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统一经营管理粮油进出口贸易;代各级政府管理国家和地方粮油储备;保证军需特供和救灾应急等。

二、建立通过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新机制。国家粮食订购和销售价格应参照国内外粮食价格通过市场形成,并考虑地区差价、品质差价和季节差价灵活调整,使农民生产粮食的价值和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粮食的费用能通过市场得到充分补偿,同时取消国家对经营者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现在每年几百亿元的粮食挂帐和财政补贴,确已到了“国家补不起、银行背不起、企业扛不起”的严重地步。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过去那一套“财政补、银行垫、企业兜”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市场而不能单纯依靠省市长,即必须使粮食的价值通过市场实现自我补偿,自求平衡,舍此之外尚难找到更好的途径。农民给国家缴农业税的公粮,亦可按市场价格折实征收入库。

三、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和强化粮食市场管理。对粮食这种特殊商品必须实行特殊的市场管理办法。根据“统一收购、管住批发、放活零售”的原则,国家必须对粮食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例如:只允许重新组建后的国家粮油总局、分局和总公司、分公司在农村收购粮食,不允许多头插手到农村抬价抢购粮源;只允许国有粮食企业搞粮食批发,不允许私商借搞粮食批发囤积居奇;非国有的粮食经营者可以从国有粮食企业批发粮食自由进入零售市场,但应按国家规定的粮食零售毛利率依法经营,以防止粮价暴涨和保持市场稳定。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粮食期货市场和现货批发市场的交易行为,逐步实现法制化管理。

四、把国有粮食企业逐步改组成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在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下,作为深化改革的第二步,应使粮食经营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联合体。可以考虑采取国家控股和农民参股的方式,把国有粮食企业改组成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将原有的国有资产量化为国家控股资金,新增的资产可由农民入股形成,如采取每交售100 公斤粮出1元资金入股的办法。 这种新型的粮食经济组织只能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与农民建立真正的经济合同关系,实行保本微利经营。它收购农民的粮食亦可采取“一次买断、二次结算”的办法,把经营粮食的好处绝大部分返还给农民,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提高农民种粮、售粮的积极性。

五、对城乡特困人口和灾民实行定向补贴。必须彻底改变目前的补贴办法,即由全面补贴改为对城乡特困人口和灾民实行定向补贴:对城镇特困人口,如失业者、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者,可由财政部门建立专项粮食补贴基金,由政府民政救济部门负责审核并向他们发放政府粮食补贴券,由持券人到政府指定的粮店购买平价粮油,粮店再凭券与政府民政救济或财政部门按市价结算;对于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特困户,亦采取类似办法,由政府民政救济或扶贫机构办理;城乡特困人口一旦重新就业和脱贫,便立即取消补贴;对灾民救济,由政府从救灾基金中专项安排;对军需特供,亦可照此另定补贴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缩小国家财政补贴的范围,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给城乡真正特困人口和灾民雪中送炭,使其生活有保障,提高补贴透明度和效果,从而把政府的社会救济职能与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活动严格分开。

六、完善和健全粮食储备制度。根据储粮备荒和藏粮于民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家、地方和农村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储备足够的粮食以应急需。可以考虑用各级政府节省下来的财政补贴建立各级粮食储备基金和补充粮食风险基金,按市场化收费标准向为政府代管储备粮的企业支付储备费用,使储备粮按市场价格经营和更新,实现储备粮的保值和增值。在粮食丰收或粮价暴跌时,须按保护价格收购粮食用于国家储备,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粮价暴涨时,可及时抛售储备粮平抑市场粮价,以维护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七、加快粮食流通设施和管理现代化建设。实现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是粮食流通新体制成功运行的物资基础。在国家现有机械化骨干粮库和世行粮食流通项目拟建设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东北、长江、西南、京津、陇海和西北粮食流通走廊的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的框架。同时,积极推进计算机管理,尽快实现全国各地和粮库联网,使国家和各级粮食部门能及时掌握全国粮油购、销、调、存和国内外粮食市场信息,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促进管理现代化。

标签:;  ;  ;  ;  ;  ;  

内贸部宋廷明谈到如何改革粮食流通体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