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_社会网络论文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劳动力论文,效应论文,社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弥合城乡之间的断裂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经引起经济学、人口学以及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将其作为一个群体,即依据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同时对网络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社会关系网络内涵

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其行为又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具体可细分为:

1.结构要素。指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关系强度,主要体现在社会网的规模、紧密度、个体异同性等方面。社会网的规模即指社会网的大小范围。社会网的紧密度是衡量社会网结构松紧程度或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程度。社会网中个体在一定社会属性、背景上的异同性,可以用同质性和异质性来表示。在一定社会网中,社会背景相同的个体数量越多,则社会网组成的同质性越高,社会网越简单;反之,社会背景相同的个体数量越少,则社会网组成的同质性越低,社会网越复杂。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指的是网络中流动的事物,包括能力、知识、信息、财产、技术、权利、声望等。行为主体的资源既包括自身所占有的资源,也包括能够接触到的资源。

3.规则要素。指的是影响行为主体的各种规则或规范,如信任、互惠、合作、习俗等。信任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和润滑剂,是社会中最主要的凝聚力之一。互惠是社会关系网络中行为者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合作是影响社会网和谐与稳定的一种互动形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范。

4.动态要素。网络也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动态要素指的是影响到网络形成与变化的各种机会与限制。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关系网络实证研究

为考察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本文选择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以这些关系为载体而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网络分析把“关系”看成是分析单位,常以社群图或矩阵来表达关系,把结构看成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模式怎样影响网络成员的行为,从而可以深入地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吉林省长春市政协《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调研组成员到5个县(市)的7个乡镇进行实地考察、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本小组选取长春市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村作为样本,共调查农村劳动力312人, 其中包括了离土不离乡和离土离乡的外出劳动力共计117人,占整个调查范围的37.5%。采取抽样法,分成6个小组,使每个小组由既有外出劳动力,也有未外出劳动力共52人组成, 小组内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形成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依据调查内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请每个成员填写:“请在本组内选出有谁给您提供过就业信息?”,将各个小组的52名成员编号,用1到52的圆圈表示, 成员之间发生选择的关系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双箭头表示互相选择。每个小组依据信息传递关系形成一个群体,构成社会关系网络。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绘制出各个小组的社群图,并对社群图及其生成的矩阵图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小组的社群图来分析,该图如下:

图1 社群图

从上面绘制的社群图直观分析该网络的整体特征:从整体看,除①、(29)、(38)、(51)外,所有其他行动者均处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链路之上。群体成员分布在两个明显的凝聚中心周围,且这两个凝聚中心通过两个联络点⑤、(14)互相联系。这两个联络点在整个群体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①、(29)、(38)、(51)是网络中的孤独者,既不选择他人、也不被他人所选。群体中孤独者越多,表明该群体关系越松散,信息传递越迟钝。在这两个村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已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中几乎不存在孤独者。与其他小组相比,本小组孤独者数量较多,网络团结和信息传递相对较差。

在本小组的劳动力群体中有26对相互选择的成员,每对被称为一个对偶。对偶数量越多,越体现成员间的互惠性和互动性,如②和(27)、(22)和④、(18)和⑥等。

串联是指3个人以上的连续关系。串联是群体团结的要素,串联数量愈多、愈长,群体关系越紧密。完整的结构和良好的沟通网络有助于信息远距离传递。在本小组的社群图中(47)、④、(22)、(26)、⑦、(16)、②就是一个串联。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成员发送或收到的信息可以以关系为载体在网络链路中影响其他成员或被其他成员所影响,如果该成员处于串联的链路之上,那么他具有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反之将处于网络中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如社群图中的(11)、(33)、(43)、(37)、(20)所构成的部分被称为小团体,它是由3个以上的成员组成,每人至少选择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并至少被选一次。小团体构成一种相对封闭的联络关系,在一个大的劳动力群体中,若非正式的小团体明显存在且小团体之间很少沟通,则群体成员之间易产生摩擦,虽然在小团体内信息和情感的沟通良好,但不利于整个群体的团结和群体内信息的充分共享,导致关系网络整体利用效率的降低。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网络群体的深层次特征,将社群图转换为矩阵来进行量化分析。此矩阵中,行和列分别表示从1到52的群体成员,i行和j 列交叉处的格值表示对应两点间的连接关系。等于1表示有直接关系,等于0则表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得到如图2所示的52×52矩阵:

图2 社群矩阵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行7列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出各点的点入度、点出度和连接度。点入度是直接指向某点的点数,用矩阵的列总和表示;点出度是某点所直接指向的点的总数,用矩阵的行总和表示。连接度指的是某点的点入度和点出度的总和,用来描述一点与其他多少点有直接关系的数量指标,用矩阵中与该点对应的行和列所有格值之和表示。本例中,②点入度最高等于8,(18)次之等于7,两点的连接度相同,可见②、(18)是整个网络的核心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他们是群体中其他成员的重要信息渠道。信息的传递主要依据人际交往,意见领袖能够对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意见领袖一般具有较多的外部信息获取渠道、较高的知识、较新的观念和较强的被信任度,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有联系密切的亲友或本人曾经在外地长时间工作过,相对而言,人际交往范围广,信息来源多,有很强的凝聚力。

农村劳动力之间的人际关系大体可分为亲属关系、邻居关系、朋友关系3类, 本文就“信息传递关系”而言,考察亲属子网络、邻居子网络、朋友子网络的密度。依据调查资料,计算出各种关系子网络的关系强度如表1所示:

表1 各种关系子网络的关系强度表

网络类型 密度 网络规模

亲属关系 0.56 52

邻居关系 0.25 52

朋友关系 0.13 52

可见,在这个群体的信息传递关系中,亲属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余依次为朋友关系、邻居关系,呈波浪状辐射,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可以运用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来解释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农村劳动力社会关系网络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触及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运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这种有差别的序列格局中,虽然亲属关系、邻居关系、朋友关系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强度和方式各不相同,但它们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私人联系的垒加所构成的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综合起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

三、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

中国的乡土社会特别重视以家庭为纽带的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这种对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一种“习性”,并具有很大的惯性。这种“习性”没有因生活地点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动或职业由农民到工人的变动而改变。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非常明显,这几乎成了劳动力流动的首要特点。这种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关系网络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一般来说,人们把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看作两种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网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所依据的规则不同于上述两种关系,它主要取决于“关系”的距离和“关系”的亲密程度。外出劳动力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它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使人们的行为可以得到预期,这种建立在信任、互惠、合作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使人感到安全。因此,外出劳动力更愿意选择社会网络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作为自己达到某一目标的手段。社会网络资源作为一种调节人际关系行为的非正式制度是比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更节约成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它可以渗透到行政权力中,也可以渗透到市场交易中,给予人们在正规渠道无法得到的资源。

(二)社会网络能够为外出劳动力带来许多有用的信息 由于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地区都还没有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因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获取正式劳动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匮乏。这时,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信息渠道,正在农民工获得职业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获得职业途径的调查中,有77%的劳动力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得到就业信息的。而这种信息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配置状况下,恰恰是政府、劳动中介机构及大众传媒所无法有效进行传递或被积极认可的。对于外出或即将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而言,很少能接触到由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同时,出于对亲人、朋友、老乡等关系的信任,使通过社会网络来获取信息成为他们首要的选择。这样,社会网络就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源。

(三)社会网络是外出打工者获取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支持。正式的社会支持渠道主要指政府和市场承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体系。但是,无论是政府的社会保障支持还是市场社会利益的选择都存在未能公平实施的情况,这就决定了社会网络在提供互助合作的社会支持方面也获得了广阔发挥作用的空间。个人层面上,通过社会网络获得帮助,人们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良好的社会网络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如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为初次打工者提供食宿,传授有关经验、技能,同乡之间在生病时互相照顾等。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支持网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还是流动中的劳动力的一个稳定的精神支撑点。

(四)社会关系网络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可能性及原因存在3 个相关因素:一是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经济因素);二是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能自由流动的体制变化(制度因素);三是使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得以可能的社会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因素)。这3个条件都是流动的必要原因与前提,缺一不可。 仅考虑其中的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解释劳动力流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拉力,使农民产生了出外流动的动机,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事实的流动。在经济制度都相似的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而有些地区则无人外出?我们可以用社会关系网络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只有当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已存在着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时,有关打工的信息才会传到有关系的其他人那里,并促发他们外出打工的动机。另外,其他人也会利用外出打工者来增加经验知识及获得帮助,这就大大提高了外出打工的可能性。

(五)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劳动力的流向 一定的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人类行为选择中的一个偏好,行动者一般不会使用他不熟悉的方式利用资源,尽管这种新的方式可能收获最大。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都是与流动的劳动力有联系的人,如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值得信赖、可以拜托的人,采取这种方式流动会使人产生安全感。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往往对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劳动力流动的去向选择、行业选择等产生较多影响。

(六)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消极效应

1.容易形成封闭性。从本文分析的社群图来看,存在着几个小团体。小团体的存在不利于网络的信息传递,也不利于团结互助,容易形成相互封闭的格局。本文研究的只是农村劳动力内部依据信息传递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群体和农村社会群体形成的相互封闭现象,则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困难将会更加巨大。

2.局部社会关系网络的密度过大易形成社会不平等现象。如果局部社会关系网络的密度过大,虽然使网络内成员的交易成本降低,但对于多数的网络外成员的交易成本则是提高了,从而增加了社会整体的交易费用。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社会关系密度过大,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不平衡,进而造成社会信息分布不均匀、竞争范围不完整,从而削弱了制度的开放度,产生社会不平等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群体依据信息传递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劳动力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属、朋友、同乡这种初级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以初级关系为主不断扩大网络范围。这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消极效应:社会关系网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为具有流动倾向和行为的劳动力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和社会支持,同时可以节省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流动的可能性,并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行业选择和地域选择;但部分农村劳动力群体的封闭和关系网络不均衡现象,也会削弱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现实中,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正在对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发挥着潜在的、重要的作用。

(二)建议

1.政府应充分重视社会网络对劳动力流动的正面效应,努力消除负面效应,通过使社会关系网络这种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有效结合,来拓宽农民的信息流入渠道。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有效合法的参与,一方面鼓励各种层次的网络沟通,另一方面宏观上对信息流向合理引导,如对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开展信息下乡活动,主动帮助农民获取更多就业信息、转变就业观念,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由对社会关系网络这种非正式制度的过分依赖,逐步转变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信任和积极关注,并最终能够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充分流动。

2.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增强,同时加快形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对人力资本通过市场规律进行均衡调节,才能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才能在宏观上确保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土地流转制度,同时从制度入手,保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并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标签:;  ;  ;  ;  ;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