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事件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_混沌理论论文

职业发展偶然事件影响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发展论文,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职业理论强调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试图以理性代替盲目、以清晰代替混沌,以帮助个体降低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在此理念下,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事件被视为应该极力摆脱和避免的错误和误差。但无论是在职业发展中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事情(Chien等,2006)。一次偶然的会面、一次失约、一次临时决定的假期旅行、一份临时替补空缺的工作、一个新出现的个人爱好等等,都可能影响我们的生命方向和职业选择(Krumboltz,2004)。并且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似乎比事先制定的目标或者事先安排的事项对生活或职业发展的影响更大。

很多研究也显示,职业生涯并非全部都是合乎逻辑的职业决策的结果(Guindon和Hanna,2002),因为任何情境都无法完全避免不确定性。职业发展也并没有一个必然如此的轨道或面貌,个体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忍受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模糊未定,并且抱着不断探索自我的态度(Hirschi,2010)。因此,企图将偶然事件的影响降至最小的传统职业理论受到了挑战。原本为学者所忽略的偶然事件对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以及视偶然事件为职业发展过程的一种错误来源,认为应该建立一种没有误差的理性决策模式的观点,都重新受到审视和探讨(Williams,1998)。研究者对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也给予了持续的关注(Super等,1957; Crites,1969; Mitchell等,1979; Betsworth和Hanson,1994; Krumboltz,1998; Bright和Pryor,2005)。并且,几乎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承认自己的确经历过偶然事件,承认其职业发展多少受到了偶然事件的影响(Guindon和Hanna,2002),只有少数(10%)被访者否认偶然事件对其职业发展产生过影响(Bright等,2005a)。学者们一致呼吁更多地探讨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的影响(Cabral和Salomone,1990)。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展现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影响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职业发展偶然事件的内涵

“偶然事件”一词虽常常可见,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为了准确把握“偶然事件”的含义,首先需要认识“偶然”。《辞海》对“偶然”的界定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不是必然的”。《韦伯斯特辞典》认为“偶然”是“在没有任何明显的或决定性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可预知力量的驱动下所发生的”。《德语词典》认为“偶然是指不可预料且为我们的理性和意图所不知的”。这些描述指出了偶然的内涵特点,即原因的不可知性和预测的困难性。根据词典的定义,偶然事件指的是“没有任何明显的或决定性的原因且难以预测的事情”。

职业领域有关偶然事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也不是很系统,就连用词还没有统一,现有研究用来表示偶然事件并且经常混用的词有“chance”(如Chen,2005; Bright等,2009)、“accidental”(如Crites,1969)、“happenstance”(如Krumboltz,2009)、“non-normative events”(如Vondracek和Schulenberg,1986)、“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vents”(如Mitchell和Krumboltz,1999)、“serendipity”(如Williams,1998)、“unplanned events”(如McKay等,2005; Chien,2006)和“synchronicity”(如Guindon,2002)。

职业领域学者对偶然事件的界定也有一定的分歧。Crites(1969)将其定义为不可预测的、计划之外的、影响职业选择的事情。Miller(1983)将其看成改变个体职业行为的非计划事件。Cabral和Salomone(1990)则将其定义为影响个体职业的不可预测且不能控制的事件。部分学者对偶然事件的“意外”或是“不可预测”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认为偶然事件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可控。Pasteur(1854)曾说过一句名言:“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即偶然事件并不是完全意外的,是可以通过准备去应对的。Chen(2005)则直接把偶然事件分为高预见性的和低预见性的两类。虽然个体获取偶然事件信息和控制偶然事件的能力比较有限,但是偶然事件并不是完全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因此,Krumboltz(1976)建议将偶然事件理解为非计划事件。Williams(1998)认为偶然事件是计划之外引起个体情绪反应的事件。

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职业领域的偶然事件界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第一,可否预测。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偶然事件是不可预测的。第二,可否控制。学者们关于偶然事件内涵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这一点。前期的研究大多认为偶然事件不可控制,但是自Chen(2005)的研究后,职业领域的主流观点认为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这可以从偶然事件的发生和应对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偶然事件的发生并不单单是运气因素使然,某些个体相关因素也会引发偶然事件(Krumboltz,2004),比如个体的社会资本、教育背景等。其次,偶然事件只有在个体对其有所感知并且有所行动的时候才会起作用。个体人格的某些维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因偶然事件改变了生活,有些人则没有(Cabral和Salomone,1990)。比如,当偶然事件发生时,有些人感知不到,有些人却能凭借其敏感性感知到,又由于个体在冒险性、控制点等应对因素方面的差异,不同个体对偶然事件做出的回应也不同,不同的感知和回应使偶然事件对于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第三,对职业行为的改变。偶然事件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会对个体的职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点,众多学者也达成了共识。总之,就职业领域而言,不同学者对偶然事件的界定还有一定的差异,而对偶然事件的准确界定是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后续研究有必要对职业领域偶然事件的概念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三、职业发展偶然事件影响的研究视角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学视角、职业理论视角、社会学习理论视角和混沌理论视角对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的影响展开探讨。

1.社会学视角。有关职业选择中偶然事件影响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社会学领域。1951年,社会学者Miller等人率先指出偶然事件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偶然事件毫无疑问可以解释大部分职业选择过程”。社会学视角的主要观点体现在:首先,未来是复杂多变而又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状态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其次,偶然事件在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也很正常的一部分;最后,人们是基于偶然事件和机会进行职业选择的。

2.职业理论视角。也有一些学者把偶然事件纳入职业理论来进行研究。职业理论视角的偶然事件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Super(1957)等学者注意到偶然事件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意料之外的因素应该纳入职业模型,如疾病、重要相关人物的死亡或者未预料到的机会等。第二阶段,学者们运用问卷调查法验证偶然事件对个体职业发展影响的存在性。第三阶段,学者们运用访谈等质化分析方法探究偶然事件在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视角。社会学习理论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视角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有:首先,偶然事件在个体生活路径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无论是面对计划事件还是偶然事件,强烈的个体动机和外部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把握好人生方向,个体利用偶然事件的程度取决于他们把信息纳入对自身和世界理解的程度;其次,偶然事件能够提供有助于个体获得自我成长的学习机会,个体不仅应该正视这些机会,而且应该采取计划性行动,去发现甚至创造新的机会(Krumboltz,1999);最后,人们的职业选择过程不是绝对理性的,传统的强调人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职业理论过于简单。

4.职业发展混沌理论视角。随着学者们对偶然事件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20世纪末,有心理学家(如Bloch,2005)开始研究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人类职业心理的可能性。到了21世纪初,Pryor和Bright(2003)就正式提出了职业发展混沌理论。该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这一特征也常被称作“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它表明,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会引起职业路径不成比例的巨大变化。(2)职业发展在不同阶段其模式是相似的。职业发展是“渐进和变化”或者“一序一乱”的混合过程,随着偶然事件、职业规划与个体的不断互动,个体的职业生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3)偶然事件是职业发展的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奇异吸引子使系统偏离收敛吸引子区域,并将其导向不同的性态。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不可预测性。因此,偶然事件会使职业路径偏离规划的方向,也使得职业生涯具有不可预测性。

总之,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率先正式提出职业决策中的偶然事件概念。随后,职业理论视角的研究把偶然事件纳入职业决策过程进行讨论,但对偶然事件仅少量涉及。社会学习视角的研究则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偶然事件的作用,并且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偶然事件,在偶然事件中进行学习,为偶然事件做好准备。该理论视角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不定向状态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将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举棋不定”重新界定为头脑开放,认为个体应对职业发展保持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长远视角和达观心态。

21世纪初职业发展混沌理论的提出是关于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研究的拐点,以往的研究只是观点性陈述,表明偶然事件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混沌理论则整合了职业规划和偶然事件,提出了职业发展的新模式——局部的随机与整体模式的稳定,指出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混沌理论的思想指导作用远远大于实践指导作用,它引发了学者们对偶然事件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数量上看,职业混沌理论提出之前,此领域的研究星星点点,职业混沌理论提出之后,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在国外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偶然事件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肯定。

四、职业发展偶然事件影响的主要研究内容

虽然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文献并不多,笔者利用EBSCO、JSTOR和ProQuest通过“chance”、“serendipity”、“accidental”等表示偶然事件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共获得全文学术研究文献6篇,此外还有17篇论述性文章,比如Krumboltz(1998)发表在《心理咨询》上的《偶然不是偶然》,Mitchell和Krumboltz(1999)发表在《咨询与发展》上的《有计划的偶然事件:建构意外的职业机会》。总结起来,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影响的存在性

在前期研究中,研究者注意到职业发展是非理性的线性过程,并尝试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验证偶然事件影响的存在性。比如,Roe和Baruch(1967)通过对30名男性和女性的调查发现,很少人认为其当前的职业决策是计划中的。Salomone和Slaney(1981)调查了机会和偶然因素对非专家型工作者职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规划和偶然事件解释了非技术工人的职业选择过程。Hart等(1971)通过对60名男性的调查发现,技术和半技术工人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偶然事件的影响。Baumgardner(1975)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研究显示,72%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未预料事件而从事了其职业。Hirschi(2010)针对8年级和11年级学生样本的研究表明,偶然事件在职业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预测转换的成功。

Bright等(2005a)以651名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把偶然事件分成八个类别(参见表1),然后请被试以“是或否”强迫二分法来确定这些事件的影响,之后计算这八个类别认可或否认的百分比。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都认为偶然事件对职业决策有很普遍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普遍的偶然事件是先前的工作或社会经历,具体包括担任志工、参加社团、与其他团队接触等。同年,Bright等(2005b)采用同样的方法以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偶然事件影响了69.1%被调查者的职业决策,其中74%和16%的被调查者认为偶然事件对职业决策产生了中度或非常大的影响。Bright等的这两项调查证明了学生样本中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影响的普遍性,从而向单纯强调职业规划的传统职业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但是其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其偶然事件分类实际上是总结出的,分类的客观性、全面性有待商榷,另外“二分法”研究不能展现样本个体的差异性。

(二)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偶然事件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学者们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对偶然事件的类型进行了研究。从文献分析来看,现有研究对偶然事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按照偶然事件的性质来分;其二按照偶然事件的内容来分。

根据性质进行分类的研究比较少。Magnuson(2003)以及曾信熹(2006)在其研究中按照性质将偶然事件分成积极偶然事件和消极偶然事件两大类,分别代表能够给职业发展带来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偶然事件。但是采用此种分类的学者并不多。

很多学者根据内容对偶然事件进行了分类,此种分类方法能够更好地展示偶然事件的特征,有利于对偶然事件产生直观认识。比如,Bestworth和Hanson(1996)通过对237名老年被访者的调查,划分了11种偶然事件类型。Bright等(2005a)根据Bestworth的研究结论,通过对651名大学生的调查划分了8种偶然事件类型。Bright等(2005b)又通过对772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查总结出15类偶然事件。曾信熹(2006)划分的类别也不出Bright等(2005b)的研究结果。郭琍艳(2010)则通过对六名被访者的调查总结出15类偶然事件。表1列举了有关偶然事件类型的代表性研究结果。

上述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千秋,但是根据内容对偶然事件进行分类的研究在不断增加,原因有三:第一,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看,偶然事件的作用方向不是一定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和积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多针对被访者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第二,把偶然事件简单地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过于武断,偶然事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需求或判断,其结果或影响也受制于当事人如何回应,对偶然事件做出积极或消极的简单定性,会妨碍当事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三,混沌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对初始条件很敏感,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会导致职业发展不成比例的巨大差异,最终的状态难以预测,因此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影响的方向和大小都是不确定的。由于这三点原因,根据偶然事件内容对不同样本群体、不同文化群体展开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由于偶然事件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期有学者(吕翠,2012)结合偶然事件的内容和发生的来源,尝试把偶然事件分为个体引起的和环境引起的两类。其中个体引起的偶然事件是指由个体的自身特征或者过往或者现在的行为而引起的意料之外的职业相关事件;环境引起的偶然事件是指由外部不可控因素,比如熟人、家庭等方面因素引起的意料之外的职业相关事件。对偶然事件的这种分类有利于个体根据需求有意识地增加有利偶然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提高对偶然事件的控制和预测程度。此分类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应引起未来研究的重视和关注。

(三)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

随着偶然事件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展示偶然事件具体影响作用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这是前期关于偶然事件影响存在性的调查研究所不能实现的,于是,很多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来从个体职业生涯切入,全面动态地考察偶然事件的具体影响作用。

Williams等(1998)对13名杰出女性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选择心理咨询行业的过程、如何界定偶然事件、经历过哪些偶然事件、偶然事件的作用等。这13名受访者认为她们的职业选择至少受到了一件偶然事件的显著影响。典型的偶然事件是他人的干预,比如大学课堂上教授建议其学习心理学专业,飞机上遇到的人提供了一些观点和寻找工作的方法。研究表明,这些偶然事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改变了受访者的职业路径。偶然事件把她们引向心理咨询领域,促使她们改变了大学所学的专业,比如从生物化学到心理学,典型的事例如助教认为受访者很有洞察力,因此建议其在心理咨询领域就业。其次,提供了选择机会或灵活性。比如选修心理学课程,对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再次,改变了受访者的自我概念,比如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兴趣。最后,使受访者在人际关系与事务处理上有新的接触。

我国台湾的金树仁教授及其学生也对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进行了一些研究,比如曾信熹(2006)以三位持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为访谈对象,藉由她们对其专业发展历程的故事叙说,探究偶然事件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偶然事件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有:增进对自我的了解、触发对生命的反思、拓展兴趣、改变自我概念。偶然事件的影响层次主要包括:首先,偶然事件是使得被访者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因素。其次,职业生涯转换具有长期性,偶然事件的累积可以使量变转为质变。最后,个体对偶然事件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杨雅岚(2008)也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基于流浪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决策故事的叙说来考察偶然事件对其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这项研究对一位代课13年的流浪教师共进行了近20小时的访谈,并从偶然事件的内涵、偶然事件对受访者的个人意义及受访者所知觉的偶然事件的社会文化意义三个向度探究了偶然事件对受访者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杨雅岚把偶然事件的影响分成对个人的意义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偶然事件对个人的意义包括:激发前进的动力、提升生命的韧性和自信、聚集人脉资源等;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确定职业方向和立足点、使个体无惧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增强职业自信等。

郭琍艳(2010)通过对六位受访者的访谈,考察了受访者所经历的偶然事件,分析了偶然事件对受访者职业发展的影响,并总结了13类偶然事件(参见表1)。其研究表明,偶然事件的影响表现在改变工作路径、丰富工作经验、改变教育和学习的发展、激发未来的职业生涯安排、增加自我知识、学习自我调适与转化、探究人生终极目标、职业生涯阻碍八个层面。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多基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具体过程案例来探讨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的影响,体现出描述性理论取向。这些质化研究不仅直接展示了偶然事件的作用过程,而且对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构成了补充,比如偶然事件的类型研究。

(四)个体因素对偶然事件影响的调节作用

当偶然事件来临的时候,有些个体能够对其善加利用,有些个体未能将其识别出来,有些个体没有做好准备……个体面对偶然事件时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性,偶然事件的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体与事件的互动过程。换句话说,个体特点对偶然事件的影响起着调节作用。

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个体的人格特点对偶然事件影响的调节作用。不同个体对偶然事件的感知和控制是不同的。面对相同的偶然事件,有人能够将其作为实现改变的契机,有人则不会因其改变职业,有人甚至识别不出偶然事件。控制点和自我概念两个人格维度有助于解释这种现象。

外控型个体倾向于利用外部背景来解释职业决策,相关外部背景包括同辈、劳动力市场等。当面对未预见的变化,比如裁员或身体伤害时,外控型个体往往不会对这些事件加以积极利用,从中取得收获,而是会任由事件发展。Bright等(2005a)通过研究证实,外控型个体感知到的偶然事件更多。Denga(1984)对200名高中男生进行了研究,首先让他们完成职业选择动机问卷,然后完成Rotter的内外部控制点问卷,结果发现内控型学生更加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职业,而外控型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容易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和自身境况的看法,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人的或心理上的,包括个人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对选择进行调整;二是社会方面的,重点是个人对其社会经济情况及与其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当前社会结构的评价。人们总是会实施能够加强其自我概念的行为(Niedenthal等,1985)。比如,如果一位男士感觉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关怀和同情他人,承担非传统性别角色比较有效率,他就有可能从事护士或者幼师职业。Salomone和Slaney(1981)以及Cabral和Salomone(1990)认为,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会影响个体对偶然事件的感知和利用。

和偶然事件相关的另一个重要个性是开放性。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的智力激发因素感到好奇,愿意尝试新的行为和经历,以检验以前的假设和信念(Costa和McCrae,1997)。高开放性个体能够更好地经历、体验和利用偶然事件。Krumboltz(2009)认为,开放性与坚定性相对,对偶然事件感知和利用有重要作用。根据这一观点,开放性个体相比严格恪守某种行为或目标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机会、改变行为,以及制定计划去利用机会。

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强调计划性和坚定性,很多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计划性和坚定性对职业转换的作用(如Seifert,1993; Patton等,2002; Skorikov,2007)。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探索个体对偶然事件的感知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坚定性和计划性。从理论上说,对于计划性和坚定性较低的个体,偶然事件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除人格特点外,学者们还发现,个体的职业类型也会对偶然事件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Hart等(1971)分别对技能型、半技能型和专业型员工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受偶然事件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技能型和半技能型员工受偶然事件的影响更大,而专业型员工往往会进行更多的职业规划和相关准备,因此受偶然事件的影响相对较小。在Salomone等(1981)的研究中,非专业型员工认为他们的职业选择是经过理性决策的,但是研究同时证明一些偶然事件影响了这些员工的职业发展。

(五)偶然事件视角下的职业发展模式

传统的职业理论强调根据个体情况为其确定职业目标,然后所有的职业行为均以此目标为导向而展开。随着对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作用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必然如此的轨道或面貌,个体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忍受职业生涯的模糊未定,并且建立不断探索自我的态度。

在这种思潮下,Miller(1983)断言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考虑偶然事件的影响很重要,建议职业咨询师检验偶然事件是如何影响职业路径的,并呼吁建立非理性职业决策理论。Mitchell等人(1999)则提出了“有计划的偶然事件理论”,目的是协助当事人将偶然事件纳入职业发展。该理论强调要正视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偶然事件应抱着开放和愿意尝试的态度,并将偶然事件带来的机会变成有用的资源。Pryor和Bright(2003)提出了职业发展混沌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个体短期决定的结果,会受环境中情境因素和机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长期理性计划的、可完全掌控的或可预期的。

在众多学者的呼吁和关注下,近期有学者(郭琍艳,2010)尝试提出偶然事件视角下的职业发展模式,认为偶然事件视角下的职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偶然事件与职业规划并不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关系,两者在职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其二,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偶然事件只有顺应了个体内在的价值观、兴趣或某些特征才会产生作用,即偶然事件的作用离不开职业规划。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提供机会、限制选择、改变路径等方面,它要么会加速或延缓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要么会使职业规划目标发生改变。其三,职业发展是“渐进和变化”或者“一序一乱”的混合过程。在职业发展的渐进阶段,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的方向是一致的,偶然事件只是起到改变发展速度的作用。而在职业发展的变化阶段,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这时的偶然事件会改变职业发展方向。而当进入下一职业发展阶段后,个体的职业规划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职业规划又会影响个体对偶然事件的回应。这样的发展过程将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循环。但是无论在职业发展的渐进还是变化阶段,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交替引导着职业发展方向,个体的职业生涯正是在两者与个体的不断互动中持续发展的。

五、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传统职业理论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避免的,职业决策有“必然如此”的完美方案,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个体表现出对最匹配职业的理想化和封闭化追求,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产生挫败感等。偶然事件研究打破了人们对确定性职业发展的期待,使个体对职业发展持开放的心态。本文通过对以往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影响研究的回顾,发现偶然事件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职业发展模式表现为局部的随机与整体模式的稳定,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将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展望。

首先,早期有关偶然事件的研究多采用调查法,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总结列出偶然事件的类别,并让被访者以“是或否”两分法进行选择,以验证偶然事件的作用。这种方法容易使被访者受到研究者观点的影响,不利于客观反映偶然事件的作用。为了克服此缺陷,随后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质化方法,通过访谈来考察样本个体的职业生涯或其中某个阶段经历的偶然事件,以展示偶然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质化研究的推进,学者们关于偶然事件得出了一些统一的观点和结论。于是近年来开始出现相关量化研究以验证质化研究的结论,但是相关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偶然事件相关量表的开发,把量化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验证和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其次,目前根据内容对偶然事件进行分类的研究在不断增加,比如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人群,如学习有障碍者、技术人员、流浪教师、职业咨询师等,研究样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偶然事件,以获得偶然事件的分类。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Bestworth和Hanson的十一分法、Bright等的八分法和十五分法、郭琍艳的十三分法等。这些学者的分类有一些共同的项目,如个人或工作上的联结、无意中接触到后来认为感兴趣的工作或活动、无意中接触到后来认为不感兴趣的工作或活动、先前职业计划的阻碍因素,但也存在一些分歧,那么,相同项目对于不同样本来说是否具有普适性?分歧项目的产生是因为样本不同,还是因为其他原因?适用于不同样本的偶然事件分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再次,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质化研究方法来全面展示偶然事件的发生和影响过程,偶然事件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Williams等认为偶然事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改变职业路径、提供选择机会或灵活性、改变自我概念、使个体在人际关系与事务处理上有新的接触;曾信熹认为偶然事件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增进对自我的了解、触发对生命的反思、拓展兴趣、改变自我概念;杨雅岚把偶然事件的影响分成对个人的意义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前者如激发前进动力、提升生命的韧性和自信、聚集人脉资源等,后者如确定职业方向和立足点、使个体无惧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增强职业自信等;郭琍艳认为偶然事件的影响表现在改变工作路径、丰富工作经验、改变教育和学习的发展、激发未来的职业生涯安排、增加自我知识、学习自我调适与转化、探究人生终极目标、职业生涯阻碍八个层面。学者们所提出的这些偶然事件的影响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职业层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和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整合这些影响,探究差异原因,并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偶然事件影响模型,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后,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对职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两者是如何通过与个体特征、外部环境的互动来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路径的形成的,这一问题有待深入探讨。考察个体特征对偶然事件作用的影响,增强个体对偶然事件的因应力应该是研究重点。现有研究大多单纯检验某一个体特征的影响,比如控制点、自我概念、开放性等,未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不同人格特征的交互影响以及各自的影响程度。另外,偶然事件在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引发了众多学者的重视与积极的研究,但我国大陆地区该领域的研究尚未真正开始。因国情差异,国外有关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影响的研究结论未必能直接套用到中国。因此,本文最后呼吁我国职业领域的学者关注偶然事件,大力开展相关研究,协助职业个体正视和更好地利用偶然事件,使自己成为“准备好的人”。

标签:;  ;  ;  ;  ;  

意外事件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_混沌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