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论文_张卓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论文_张卓

张卓

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沈阳 110032

摘要:简单说明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

关键词:本溪 地质条件

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和千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东部、中部较高,西部、南部较低。境内山峦相接,连绵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花脖子山、老秃顶山、草帽顶子、韭菜顶子等,素有辽宁屋脊之称。最高峰在脖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山峰,海拔1336米。境内平均海拔在400至600米之间,太子河与细河的汇合处,为全境的最低处,海拔在85米左右。在低山丘陵地区,有些小面积平原。境内有浑江、太子河、草河、细河4条水系。太子河和浑江两大水系通过的地方,形成一些河谷盆地。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多为岩层裂隙水,充水溶洞较多,河滩冲积层赋存潜流地下水。

境内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达75%。本溪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和有色金属为主,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方解石、耐火粘土、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滑石等储量非常可观。

本溪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因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差别较大。年均气温6.2℃至7.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800至900毫米之间,降水量分布自南向北递减,多雨中心在草河口、草河掌地区。

1 气象与水文

本溪市地处北中温带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6.9℃,一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13.2℃,最低为-37.9℃;七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850—900mm,且分配不均,大气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为暴雨;区内夏秋季多雨,春冬季多风,全年主导风向春冬为西北风,夏秋季为东南风。无霜期为110—150天,年平均湿度为0.64;冻土深度通常为0.5-1m之间。

区内水系发育,河流较多,主干河流为太子河,另有细河、北砂河等,均属于太子河水系。

地形地貌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属辽东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的东南延续部分。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地势上呈南高北低,东部略高于西部的特点;按地貌形态划分,区内大致可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剥蚀构造低山区、构造剥蚀丘陵、剥蚀堆积山间谷地。

1、构造剥蚀中低山区

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的歪砬子、大峪岗,老母岭、松树底下等地区,为区内高海拔地区,标高在600—950米左右。区内最高峰老母岭海拔953.9米。本区地形切割较强烈,切割深度在400—500米左右,使山势陡峻,沟谷狭窄,多呈“V”型谷,坡度20—30°,谷宽小于百米,谷长一般在1­—2公里,山顶多呈尖顶状。区内植被发育,灌木丛生,岩性主要为太古界茨沟组片岩、角闪岩、变粒岩及部分元古界南芬组、桥头组、康家组的砂岩、粉砂岩、页岩。

2、剥蚀构造低山区

分布于工作区西部的歪脖子山、平顶山至中部火莲寨骆驼砬子等地区,标高在300—600米,切割深度较小,一般在±300米;山顶形状较中低山浑圆,山体多数独立分布,沟谷有的呈V型谷,有呈U型谷,坡度一般在20°以下。构造地貌多为平顶山、断层谷等。岩性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的灰岩、砂岩、页岩夹煤层。

构造剥蚀丘陵

分布于工作区的火莲寨、高台子以北广大地区,标高150-300米,丘陵顶部多呈浑圆状、馒头状。山坡较缓,坡度多在10°以上,沟谷较宽敞。岩性主要为太古界的混合岩(M)混合花岗岩(Mr)。

剥蚀堆积山间谷地

呈长条状、带状或树枝状分布于太子河、细河、北砂河及其支流的山间沟谷中,标高在150米以下,沟谷开阔,宽度一般在500-1000米,岩性主要由第四系与更新统及全新统坡洪积、冲洪积的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组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地质岩性与构造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胶辽台隆之上,次级单元属太子河—浑江台陷和辽阳—本溪凹陷,具有二元型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

地层

本区地层在区域划分上属营口—丹东地层小区。区内各时代地层发育较齐全,由老至新有太古界下元古辽河群、中上元古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等。其各组段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厚度及分布范围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详见表1-1。

侵入岩

工作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侵入时代主要集中在太古界和中生界两个时期。

a、太古界混合岩(M)及混合花岗岩(Mγ)

b、中生界侵入岩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胶辽台隆之上,横跨多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工作区北部属铁岭-靖宇台拱龙岗断凸,中部为浑江-太子河辽阳-本溪凹陷,南部则为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构成“两拱夹一陷”的大地构造格局。

区内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明显。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区内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本溪县中部及西南部。中部存在有一个呈东西展布的连续的一系列成锯齿状的同心背斜、向斜群,构成了以石炭-二迭系地层为核心的复式褶皱构造,向斜背斜轴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与褶皱相伴有北北东和北北西向逆断层,使地层发生局部倒转。西南部,草河掌一带则出现一个以青白口系南芬组地层为核部的背斜褶皱,背斜轴呈北西向延伸。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而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断裂规模相对较小。

a. 北东向断裂

本区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北、中部地区。较大的断裂有寒岭-偏岭断裂和刘家河-青堆子断裂。其中寒岭-偏岭断裂自区内西北部通过,为岩石圈断裂,有火山喷发活动相伴,且压剪性质。该断裂形成于中生代,直至新生代也有活动。刘家河-青堆子断裂呈北东向纵贯本溪县的中部,为壳断裂,亦属压扭性质,形成于中生代,控制了中生代火山盆地,在新生代亦有活动。

b. 东西向断裂

海城-草河口断裂呈东西向展布,横穿本溪县南部。属岩石圈断裂,构成浑江-太子河凹陷与营口-宽甸台拱的分界线,具压扭性质,主要活动期为元古代。

c. 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在本区并不太发育,且规模较小,主要出现在本区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西南部套峪-草河掌一带,而西北部则位于本溪县城-偏岭一带。

d. 南北向断裂

主要分布于浑江-太子河凹陷带内,规模很小,极不发育,属晚期次生断裂性质。

e.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本溪县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差异性上升,山间谷地狭窄,呈“V”字或阶梯式“V”字型,在石灰岩区还有多层溶洞发育。新构造运动的另一表现是区内温泉发育,南部的汤池沟和西北温泉寺,均分布于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带交汇处。

本区的地震活动不发育,在烈度上属于小于VI度区。

岩土体特征

本溪市区域内岩体按成因分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三大岩类和十个分布面积的岩组,十个岩组分别为陆源碎屑岩组、溶化灰岩白云岩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石英砂岩组、云英片岩组、溶化大理岩夹板岩组、变粒岩组、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组及花岗岩组。土体归结为一种。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工作区内地下水赋存埋藏条件,含水介质及含水空间特征等条件,将其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层间水、石炭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种类型。

综上所述,为简单分析描述本溪市区域周边的水文地质概述

作者简介:张卓(198-),男,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方面的生产与科研工作。

论文作者:张卓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论文_张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