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旅游的开发原则及模式研究论文

灾害旅游的开发原则及模式研究论文

灾害旅游的开发原则及模式研究

刘 慧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 灾害旅游研究,是介于灾害理论与旅游理论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灾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经过有效开发而成为旅游资源。基于此,研究灾害旅游的开发原则及模式,进而充分开发那些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灾害旅游资源,这不仅可以防止资源浪费,有利于灾区重建,还可以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丰富旅游学科应用和研究的范围,无形之中也有利于防灾减灾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灾害旅游;开发原则;开发模式

引言

灾害旅游作为特种旅游,其研究的重点和其他旅游类型不同,侧重点为“灾害性”。灾害旅游活动的对象则是灾害的本身,使灾害与旅游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灾害旅游则为一些旅游者提供了神秘、奇特的旅游场景,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考察。所以本文将研究内容放在了它的开发原则及模式上,使那些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褪去其消极的外衣,实现资源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一、灾害旅游概述

1996年,国外学者首次将到灾害遗址地的现象命为“黑暗观光”,随后又有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死亡旅游”,Rojek提出灾害景区的概念。Marcel将灾害旅游定义为参观曾发生并一直影响现在的历史性的死亡地[1]。国内学界则统称之为“灾害旅游”。邹宏霞、苑伟娟指出,灾害旅游是人们在了解灾害的过程及相关知识,并使当地获得三大效益的一种旅游活动[2]。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灾害遗址赋予新的生命,化悲痛之地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大量的灾害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类型。总之,“灾害旅游”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致的、严谨的定义,即使是率先提出“灾害旅游”的两位学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有不同的表达,认为灾害旅游限于“最近时代发生的事件”,是“焦虑和疑问的商品化”,由于传统伦理文化的微妙影响,灾害旅游的研究仍处于发展时期。

未来,OPC UA TSN将成为统一的工业物联网通信标准。OPC UA在应用层的标准化和持续开发将在OPC基金会的框架下进行。跨厂商、免接口的工业通信市场需求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答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灾害旅游的研究还在发展时期,主要集中在黑色旅游开发、旅游者动机与利益相关者、黑色旅游资源分类、黑色旅游影响及其伦理道德问题等四方面。卫旭东(1999)提出,“灾害地适度进行旅游开发。”陈辉(2006)对灾害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胡传东等(2007)对黑色旅游与探险旅游、灾害旅游、事件旅游、红色旅游等概念进行了区别界定[3],也有学者从灾害学的角度定义这种面对死亡或灾害的旅游。这些学者虽对灾害旅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随着灾害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它的研究将会与日俱增。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青海玉树地震、1950年淮河大水等,都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带来灾害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灾害旅游作为帮助灾区恢复、重建的研究逐年增多[4],但其中鲜有从开发原则与开发模式的角度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灾害旅游的研究发展已经接近于成熟,比较有名的灾害旅游主要有“死亡旅游”“黑色旅游”等,并且国外也已经开发运营了专门的灾害旅游宣传网站、观光网站等,目的是使全民都真正地认识了解灾害旅游,而不仅仅是恐惧。学者将一些灾害事件研究开发出来,进行包装销售,使它成为一个全新的旅游类型进入市场,走入大众视眼,产生效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5]

三、灾害旅游开发原则

3.安全性为要。安全是灾害旅游发展的基石,它保障旅游业发展,同时也推动旅游业活动顺利开展。灾害旅游同样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方面,要保证这些产业链的安全性。任何门类的灾害旅游资都应当比传统旅游项目更重视安全问题,不仅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工作人员也更应该重视安全方面的培训和知识。务必在开发中要把游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不断提醒,景区尽量多张贴安全警示牌。同时,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要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切忌灾害旅游地的二次伤害。这是任何旅游项目的生命线,一旦出现伤亡事故,介于灾害旅游本身的特殊性,将直接影响该项目是否存活,并且一系列相关产业必将受到牵连。

2.知识性为辅。科学考察对于相关科研人员而言极为重要,而灾害旅游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灾害的场所,同样也提供了考察的对象。而且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也是他们学习灾害知识,并且宣传减灾防灾的大课堂。一定要把知识内涵在灾害旅游的开发建设里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将灾害旅游知识表现出来,将介绍的知识参与到灾害旅游一系列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灾害旅游中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的起源、现状的发展、形成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灾害旅游地更具文化内涵。

1.灾害性为主。灾害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要有其自身特点,如红色旅游要突出抗战艰难性。绿色旅游突出节能环保性,乡村旅游突出乡野朴实性。灾害旅游旅游则要突出其灾害性,同时也要突出大自然的壮丽、震撼之美[6]。灾害旅游虽有其独特魅力,但在灾害终结后也带来一系列非旅游价值的灾害,所以灾害旅游在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切的痛苦,如游客的雪山攀岩,时常发生崩塌,造成人员伤亡。但还是有无数人勇于攀越山峰,感受它的壮观与美丽。

1.保护区开发模式。价值作为灾害旅游考量依据,极为重要,在体现价值的同时也要兼顾保护的开发原则,在深入挖掘、开发灾害旅游时,要再现其灾害场景和灾害后果,还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要知道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如唐山地震,其通过保留地震所造成破坏的场景,将其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云南楚雄方山诸葛营村地震后,在政府支持、村民自愿,并保护原有文化的的原则下进行了重建[7]。大力挖掘弘扬诸葛文化及彝族传统文化,对民房进行统一规划改造,突出彝族“土掌房”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农家风情相结合,融入当地的文化气息,以及风俗习惯,实现震后的重建与开发,使其开放模式更符合传统理念。另外,一些灾害场景保护比挖掘更具观赏价值,通过一些现有的场景的进行凭吊。如北京的著名灾害旅游景点圆明园,曾经的“万园之园”,在二战的洗劫后,只剩下一些残损的建筑物,我们并没有对其进行改造开发,只是保留它毁灭后的原状,为的是更多人记住当年那段屈辱的历史。

四、灾害旅游开发模式

第二个驱动是终端用能结构优化。电能替代是终端用能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量1 216亿千瓦时,对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29.1%。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领域电能替代量分别占77%、11%、8%。

(2)推广应用PPP模式,积极促进小微企业申报PPP项目,实行“随报随收、随收随审”的原则,使河南省自贸区发展实现市场化融资。

4.依托性开发。对于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本着强强联合原则,孤立景点的运营难以维持。由于给受众带来刺激、紧张、神秘的特点,灾害旅游并不具备传统旅游项目休闲度假所需要的身心放松、舒适等特质,所以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较短,很难满足游客逗留数日的需求,游客重游率不高,进而导致景点的宣传力下降。基于灾害特性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因此,灾害旅游的开发建设要坚持依托开发的原则,不应当作为孤立景点单独运营。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与它的火山喷发口互相依托,形成巨大的景象,吸引世界各地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因此,灾害旅游的开发要坚持依托性开发、运营的大原则,在开发建设和运营上应当充分考虑根据周边地区的传统旅游项目联动建设和运营,与传统旅游项目取长补短,丰富游客的旅游感受。也可与相关灾害部门合作,根据相关灾害部门的宣教目的,作为“警示教育”或研究基地,号召各类企事业单位集体参观体验,同时可以作为许多学生的实践场地,寓教于乐,开展研学基地。

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依据首先要从它的资源事件扩展性、效益型、实景可观赏性、可考察性、知识内涵性等资源内在特性出发,根据灾害地的资源现状、资源价值,资源发展潜力、资源吸引力,进行评定与研究,并通过实地考察灾害地,判定其该如何开发。要将游客的评估意见放在第一位,讨论灾害旅游如何开发,才能实现资源观赏价值最大化。接下来,本文主要研究三种模式的开发。

灵山岛尖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选址于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总用地面积70896m2,总建筑面积73581m2,总班数72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行政管理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图书馆、体育馆、报告厅及其他配套辅助用房等功能,并配套运动场地、道路广场以及绿地等室外工程等。本项目为EPC项目。

2.展览中心开发模式。对于有较高科考价值的灾害旅游资源的建设,可考虑通过建立各级博物馆、展览馆、展馆旅游。博物馆其实是灾害旅游资源的一个缩影,将灾害后可利用的资源收集起来,放入博物馆进行纪念与观赏,使灾害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8]。现如今,大部分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发,属于社会性的旅游场地,所以能更好统筹兼顾旅游者、旅游场景、旅游事件三者,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博物馆可根据开发模式依据分级建立,地域分布上要与灾难的地域分布状况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关联性。如考虑在不同受灾地建立灾害博物馆,沙漠里的沙尘博物馆,雪山里的雪灾博物馆,盆地里的地震博物馆,科研地带里的核爆炸博物馆。如我国在四川省建立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及大连的旅顺博物馆等等[7]。这些各级各类灾害型博物馆的建设形成不仅有助于帮助受害当地的重建,增加人们防灾减灾意识,还对带动新型产业旅游业,促进当地就业,发展独具一格的灾害旅游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3.旅游公园开发模式。灾害旅游资源丰富是建立旅游公园的关键,同时还需要其他旅游资源加以辅之,使其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最大化。灾害地极难恢复的,要选择通过人工动画模式,或者建造与其极其相似的场景,如有条件,尽量恢复原景原貌。将其他旅游资源融合进去,合理搭配,突出灾害型旅游公园的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观赏需求,实现景与物的完美结合。如芬兰主题公园,其被外来者破坏后,进行了修复与开掘,结合战争文化与其天然的自然景观甚至后来的创新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的超大火山喷口,引来无数人驻足观望,很多人来到黄石公园,就是为了一睹它的火山喷发。火山在地壳的运动产生的炙热也孕育了当地的温泉,带动了一系列旅游发展,形成了一个灾害旅游公园的新模式[9]

结语

灾害旅游对于我国而言,是一种新的旅游类型,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旅游定义。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与旅游趋势驱动下,人们瞄准商机,将许多待开发的灾害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时下,很多开发商以及旅游者对灾害旅游缺乏深度的理解,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本文的目的是使灾害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进行研究与开发。总而言之,由古代的科考探险、地质考察等,发展到当代,灾害旅游已经变得理性和具有教育意义,并初步得到游客的“接受”。随着灾害旅游的迅速崛起,其独特、神秘的面纱将会被进一步揭开,负面消极的部分则会褪去,从而成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颗新星。

参考文献:

[1]昝宝毅,刘雄峰.灾难旅游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2]邹宏霞,苑伟娟.我国“灾难旅游”可行性开发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88-691.

[3]胡传东,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9-125.

[4]王金伟.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旅游系统[J].旅游学刊,2009,(2):91-96.

[5] 赵诤.我国“灾难旅游”开发与建设刍议[J].经济视角(中),2011,(4):91-92.

[6]黄涛.论灾害旅游及其开发[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28-30.

[7]王学良.楚雄地区地震分布及发震的可能性分析[J].楚雄师专学报,2000,(3):121-127.

[8]吴相利.灾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方略[J].灾害学,1999,(2):88-93.

[9]秦志英.灾害旅游与旅游灾害的构想与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5.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2-0168-02

收稿日期: 2019-03-18

作者简介: 刘慧(1996-),女,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史丽丽]

标签:;  ;  ;  ;  

灾害旅游的开发原则及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