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目标教学中的反馈——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馈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目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差生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最头疼的问题。一向的看法是:差生脑子笨,弱智。目标教学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不是弱智造成差生,而是知识的积累造成差生。布卢姆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只要向他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大量实践证明:95%的学生能学会要求他们学会的东西,达到要求他们达到的目标。差生既然是知识积累造成的,那么防止了群体教学中失误的积累,也就防止了差生的大量出现。怎样不让失误积累呢?那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矫正。反馈——矫正原理认为: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一个信息交换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矫正,才能及时消除知识的负积累,实现当堂达标和单元达标。下面,我就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反馈——矫正原理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前提测评进行反馈——矫正
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对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进行诊断,并在前提测评中注意进行反馈——矫正。如我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第一节“自然环境”时,由于学习撒哈拉以南的地形、气候需要以前的地形、气候知识,我就在前提测评中设了这样两道题:(1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什么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的。(2 )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是什么和什么。第一道题出示后,全班只有两名学生没举手。我请了没举手的学生,结果他的答案离题很远,我又请了举手的学生给予矫正,又将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刚果盆地”指给回答错误的学生看。我问:这块绿色代表的地形海拔很高还是很低?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海拔很低,因绿色代表平原。由此可以看出,经过矫正,这位学生已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其他学生在矫正中也加强了记忆。第二道题出示后,举手的学生很少,我没有着急,而是启发学生回忆。我问:海南岛有美丽的椰子树,为什么我们这儿没有呢?学生马上回答:那儿热,下雨多。我抓住这个关键,启发学生回忆构成气候的主要要素有哪些?这样就弥补了学生的“认识缺陷”,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所需的基础知识。
二、在导学达标环节中,加强及时性反馈——矫正
及时性反馈——矫正即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随时进行反馈——矫正。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传输的信息量大,而反馈的线路单调,信息量少,教师只能猜测学生的思维活动,无法实际跟踪。有的教师讲完一部分内容以后,经常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明白了吗?”这就是因为单向输出信息,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无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教学课堂结构必须是双向信息交流和及时的反馈——矫正。教师把信息输出后采取一定方式,从不同程度的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在这样的课堂上,信息转换频繁,教师有可能步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求得信息,及时反馈。教师在信息反馈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到自己所给的信息,知道哪些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应如何控制教学,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提问、自学、读图、析图、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进行反馈——矫正。如我在讲《水资源》内容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探求正确结论,使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我问:“为什么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一位学生回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华北地区在北方,所以缺水。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是对的,但不全面,还有其他原因。许多学生皱起了眉头,有个别学生回答,我都给以否定并鼓励继续思考。随后我问:假如华北地区人口少,工业落后,仅供生活用水,那还存在严重缺水问题吗?学生马上意识到不仅是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还有人为的因素。于是纷纷举手,得出了另一个原因: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紧接着我出示污染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漫画,学生又得出了第三个原因:污染和浪费较严重。最后我请一位学生加以总结。这样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多向思考问题,促使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地理学科在导学达标方法中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就是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和地理知识好比“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着在这幅“骨架”上,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加强反馈信息并加以矫正。如在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时,我先提问:“研究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答出:气温和降水,其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我在屏幕上映出第一张基础片——该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通过教师指导读图,学生得出:该地区位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我在屏幕上依次放映复合片——该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和“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了结论:该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我接着问:“根据该地区所处纬度位置,应属什么气候类型?”在屏幕上再依次出现复合片“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通过读图,学生知道了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得出了结论: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为了检查该内容的教学效果,我编制出相应的练习题, 检查结果, 100分的占35%,80分以上的占60%,没有不及格的, 这样充分利用图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达标测评,集中进行反馈——矫正
达标测评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目标达到的情况。对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进行矫正性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达标测评来进行反馈——矫正,以查漏补缺。达标测评试题力求难易适当,全面反映教学目标,能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牌子,一个牌子正A反B,一个牌子正C 反D。对于选择题、判断题,采取举牌方式,这样检查覆盖面广, 反馈信息真实可靠,便于及时矫正。对于填图、读图题,我常常刻印成小试卷,当堂发下去,规定时间完成后交换试卷相互批改,收回试卷得到反馈信息。在达标测评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能达标,我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补救,有时个别辅导,有时在小组中互相帮助,有时采取优生补救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反馈——矫正是进行目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将反馈——矫正方法贯穿目标教学始终,定会减少失误的积累,减少差生的出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