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及其前景_经济泡沫论文

美国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及其前景_经济泡沫论文

美国经济盛极趋衰及其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前景论文,盛极趋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在持续近10年的强劲扩张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急速下滑。美联储接连3次降息共1.5个百分点,仍未遏制滑势。形势比预期严重,谷底尚未显现,调整期可能延长,但传统意义上的衰退似可避免,更不会重蹈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之覆辙。

经济骤然降温的成因

美国经济由盛转衰速度之快,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美国决策当局也措手不及。综合分析,导致此次美国经济从高峰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一)经济发展周期规律的作用。美国此轮经济扩张始于1991 年3月,迄今已近10年,为美国经济史上最长的扩张期。特别是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新经济”现象的凸现,使人们感到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规律已经淡化甚至不复存在,美国经济的繁荣景象会持续下去。然而,此次来势凶猛的大滑坡表明,“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并未改变周期的基本规律。对高新技术的过度投入引发技术创新的超常发展,使经济长期处于超潜力的高增长状态,结果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库存增加,调整自然不可避免。

(二)前期货币政策收紧过度。美国经济能实现长期繁荣,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高超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曾多次运用货币政策成功地防止了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 尤其是1998年,美联储曾以接连3次降息, 使世界经济免遭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引发的衰退威胁。然而,在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间,在无通胀压力情况下美联储连续6次上调利率共1.75个百分点。 此举虽然有利于遏制经济过热,但也导致股市的下挫,特别是代表“新经济”的纳斯达克股指大幅下跌,形成空头行情,抑制了居民的消费与企业的融资,加速了经济收缩。

(三)总统更迭传导混乱信息。在去年底的总统大选中,民主党为其8年执政树碑立传,过度宣扬“新经济”的繁荣, 忽视正在出现的经济疲势;共和党则以悲观的论调夸大经济问题,为其竞选获胜造势。事实上,在经济相对敏感且脆弱时期,总统更迭本身就很容易给选民传导前途不明的信息和不稳定心理;更何况布什新政府上台以来在政策衔接上迟迟不能到位且变数增多;加之内阁成员(包括布什总统本人)依然不时宣扬经济衰势,有利用经济上的“坏消息”推行新政府庞大的减税计划之嫌。混乱的经济信息使消费者和投资者无所适从,使正在下滑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四)股市泡沫破灭,“负财富效应”显现。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从去年3月10日的高点一路走低, 拖累标准普尔和道·琼斯指数连番下跌,导致曾经带动美国经济走强的“财富效应”逆转。据有关机构计算,美国股市市值已从去年的高位缩水4.8 万亿美元(去年全年缩水3.9万亿美元,今年至3月22日又缩水9000亿美元,其中纳斯达克市值共缩水3.1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2000年美国GDP为9.4万亿美元)。而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时,其市值缩水只占GDP的20%。据美联储今年3月9日公布的“资金流动”报告, 扣除购房贷款和信用卡融资等负债,去年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的房地产、股票等财富净值减少了2%,由上年底的42.3万亿美元降到41.4万亿美元。这是美联储自1945年开始作此项统计以来美国家庭财富首度出现的衰退。统计显示,美国家庭财富的缩水几乎全部因股市下跌所致。去年一年中,美国家庭直接持股的价值由8.75万亿美元降到6.6万亿美元。 美国家庭的持股比例目前高达50%以上,主要投资机构持股比重往往占其投资组合的70%左右,加之股权分配制的广泛采用,使公司职员的收入因股市重挫而大减。由此种种严重影响到家庭的支出和企业的融资,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与美国经济急速减缓同时出现。根据美国民间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近期公布的调查报告,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今年2月从去年9月的142.5点滑落到106.8点。其间,美国经济亦从去年第二季度增长5.6%的高峰跌到第四季度的1%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将近零。 消费者信心下跌本身就预示着经济下滑的开始。加之信心的不可预见性往往又加剧经济衰退的预测难度,导致决策者措施滞后和事实上的信心崩溃及经济危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这种消费者信心变化过程比作“水库里的不断积蓄,最终冲毁大坝”。今天美国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虽未达到冲毁美国经济大坝的地步,但已经相当脆弱。美国《新闻周刊》3月17 日公布的调查表明,55%的家庭已经减少大件购买,69%的人计划削减今年的开支。由于美国个人消费占GDP的2/3, 因此个人消费盛衰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经济的走势。

此外,去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飚升,使美国国内的能源和非能源价格上涨(去年的通胀率为3.4%,1999年和1998年则为2.2%和1.8%),由此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降低了个人消费欲望。

经济形势严峻,但根基仍稳固

当前美国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出在微观层面和股市泡沫破灭上。经济长期繁荣使企业投资明显过剩,造成商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增多。企业为调整库存不得不减少投资,结果导致生产下降。尤其是制造业(占GDP的16%和就业的15%)已连续5个月下降,倘若3月份继续减产, 将真正陷入衰退。

到今年3月22日,美国三大股市的指数(道·琼斯、 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从去年的高峰分别下跌20%、62.4%和26.8%。根据股市下跌幅度超过20%为熊市的国际通用标准,它们均已进入熊市。尤其是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下挫幅度已经超过其历史上最惨的一次空头(1973-1974年下挫60%)。以网络股泡沫破灭为先导的此轮股市重挫结束了美国持续近10年的牛市,熊市正在无情地降临。综合分析,美国经济的根基尚稳。

(一)先行经济指数向好。衡量美国经济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先行经济指标指数”在连跌3个月后1月份回升了0.8%。 由经济学家摩尔首创的“每周先行指数”亦从去年12月的119点回升到1月的122点和2月的124点。这可能预示,美国经济正在逐步改善。 反映制造业状况的制造业指数在连续下滑11个月后,2月首次上扬0.7点,回升到41.9点。虽然这一指数仍大大低于50点(为制造业正常发展标志),亦低于42.7点(低于此指数为制造业的普遍衰退),但新订货指数回升表明,美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

(二)主要经济指标尚属正常。首先,通货膨胀率仍维持在低水平。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比预期高出一倍(为0.6%,年率为3.7%), 主要是能源价格上涨所致(上涨3.9%,其中天然气价格上涨17.4%)。 但核心通货膨胀率(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为0.3%,年率为2.6%。 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回落到0.2%,生产者价格指数仅上升0.1%。随着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市场上石油及初级产品价格将逐渐回落,美国的通胀压力将减弱。其次,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由于制造业及与网络相关的企业加速裁员,美国的失业率有所回升。然而,占GDP75 %的服务业仍在增员,尚能弥补制造业裁减的工作岗位。据美国劳工部统计,今年1-2月制造业共裁员19万,同期服务业则增加了36.4万个岗位。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使美国今年1-2月的失业率仍保持在4.2%这一近30 年来的低位。当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开始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零售、饮食和旅游等服务业的增员会减少,失业率亦会上升,到年底可能升至4.5%。再次,消费支出尚处于正常状态。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2/3)在1月增长较多(为0.7%,高于去年10-12月的0.3%)后,2月份零售额回落0.2%,但个人可支配收入还在增加(1-2月分别增长0.5%)。同时,美联储放松银根的政策开始奏效,汽车与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逐渐回升。最后,美国仍是全球的最佳投资国。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强劲增长,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到去年3月底,在美国的外国资本高达4.8万亿美元,其中流入股市1.4万亿美元,公司债券9000亿美元,联邦债券1.3万亿美元,直接投资1.2万亿美元。一旦这笔资金从美国抽逃,势必导致股市崩盘,经济全面衰退。有幸的是,迄今从股市抽走的资金并未撤出美国,而是转入回报比较稳定的债市和汇市。有关机构乐观地预测,今年美国仍能保持全球最佳的投资国地位。美元仍是全球货币的“避风港”。

(三)宏观调控余地仍较大。美联储虽已三次降息,但因目前通胀压力不大,且多数商品价格还在下降,仍有放松银根余地。加之全球正在盛刮降息风,亦给美国营造起宽松的外部环境,降低因利率下调可能引发美元贬值的风险。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恶化,美联储会再次降息,来刺激消费与投资,扶植股市。从政府层面看,布什政府已出台1.6 万亿美元的10年期减税方案。自1998财年以来,美国财政盈余总额已达5000亿美元。政府预计,未来10年联邦财政盈余可达5.6万亿美元。 这表明,布什政府手中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美国经济。

调整在所难免,传统性衰退似可避免

美国经济下滑的谷底尚未显现,发展态势很难预测。然而,从上述多项指数分析,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似在逐渐过去,经济减缓的幅度开始收窄,调整期可能延至年中乃至年末,但传统意义上的衰退(GDP连续6个月以上负增长)似可避免,更不致一蹶不振。

(一)“理性回归”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泡沫的成因是人们高估了科技公司的前景,对其投入过多资金,寄予过高的获利期望。泡沫的破灭是一旦公司获利低于预期,投资者从“非理性”乐观转为“非理性”悲观。事实上,本次股市泡沫的破灭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几年“非理性”繁荣的“理性回归”。以纳斯达克为例,在1995-1999年间,其股指年均增长41.88%,尤其是1999年竟上涨85.6%。其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出现两位数上涨。而一些网络公司股票的Q比率(公司股市市值与资产净值的差距)往往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即使经历了大幅调整,目前美国股市的Q比率仍在150%。而在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的平均Q比率为120%。也就是说,目前美国股市尚偏高20-30%。何况遏制“非理性”繁荣一直是格林斯潘的目标。虽然“新经济”股全面下挫,但“旧经济”股仍有获利空间。迄今淘汰的大多是“泡沫”公司,崛起的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公司。调整自然会暂时损及经济发展和弱势人群的利益,但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经济”并未寿终正寝,高新技术依然在起作用。美国经济确实进入了“新经济”以来的第一次调整期。但无可争议的是,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保持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劲扩张,并非是只依靠股市泡沫,技术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经济信息化,还是数字化或网络化,都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是推动美国经济总体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因素。应该看到,“新经济”正在催生出新的周期。战后50余年中,美国曾发生过9次经济衰退,均因需求过旺引发通货膨胀, 美联储以提高利率遏制通胀,结果引发消费与投资萎缩,导致生产下降与失业增加(见附表)。本次周期则不同,虽然经济增速大幅下跌,但失业率和通胀率依然很低,且劳动生产率还在提高。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有着直接的联系。市场虽然对近期形势悲观,但仍看好中长期前景。技术创新热潮并未退却,企业依然在向研究与开发追加投资,并争相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由此可见,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附表:二战以来美国经济衰退情况

衰退时间

衰退月份

GDP下降(%)

失业率高峰(%)

1948.11-1949.1011 3.67.9

1953.7-1954.5 10 1.96.1

1957.8-1958.4

8 3.27.5

1960.4-1961.2 10 1.07.4

1969.12-1970.1111 0.16.1

1973.11-1975.3 16 3.49.0

1980.1-1980.7

6 2.27.8

1981.7-1982.11 16 2.8

10.8

1990.7-1991.3

8 1.37.8

资料来源: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劳工部统计局。

(三)形势比预期严重,但不致重蹈日本的覆辙。由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全线下降,美国经济从高峰迅速滑落。去年第三、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从第一、二季度的4.8%和5.6%下降到2.2%和1%。 国际社会纷纷下调对美国经济的预测。IMF将今年美国GDP的增长率从原先预测的3.2%下调到1.7%,经合组织从3.5%下调到1.6%,美国国内机构的预测普遍定位在2%。多数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将呈U形曲线复苏,衰退的可能性增大,但不可能出现类似日本90年代长期低迷不振的现象。综合分析日本80年代后期和美国90年代后期投资情况,美国在机器设备方面的投资增加了41%,日本则增加27%;而在楼堂建设方面,日本增加了17%,美国几乎没有增加。由此可见,与80年代末日本不动产泡沫破灭、银行坏帐高筑所不同的是,目前美国面临的是网络泡沫,不动产不良债权少,况且企业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融资,较少拖累银行,关键是科技进步依然是拉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美国经济相当脆弱,股市如惊弓之鸟。消费者信心是影响美国经济振兴的重要因素,市场信心左右着股市涨跌,当局的决策技巧亦不可小视。一旦出现政策不慎或某一突发因素,均可触发信心崩溃,引发股市崩盘,导致经济全面衰退。当然,发生上述情况的几率很小。总观全局,美经济即使陷入衰退,很可能是轻微和较短暂的。

标签:;  ;  ;  ;  ;  ;  

美国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及其前景_经济泡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