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曾鹏

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曾鹏

曾鹏(四川省巴中市巴中中学 四川 巴中 636600)

摘要:由于受到一些陈旧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的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停滞不前,在众多学校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有改进的措施,改变传统的方式、执行新的教学方式方能真正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001-02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老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1.1阅读教学步骤过于程序化。阅读教学繁琐的分析一统天下,分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语文教师不带领学生去咀嚼文字,品读语言,领悟情感,使得语言文字的韵味、精妙之处荡然无存。例如阅读分析一篇小说,有些教师不去注重预言的优美,布局的匠心,呼之欲出的人物,而是简单地把完整的情节肢解为若干部分,把一些硬性的知识点和抽象符号硬塞给学生,学生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繁琐的分析过程中,逐渐模糊了对文章的形象理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硬性知识点。

1.2阅读教学缺乏对文本的关注。有些老师只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却让学生讨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讲授《珍珠鸟》,有教师设计这一问题:读了本文,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1.3师讲生听,以讲代读。

由于受教学进度的限制和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教师往往自作主张,把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条分缕析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价值?如果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1.4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以做阅读短文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

由于以上原因,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几种现象:一是最糟糕的课堂,即少慢差费的课堂;二是最好应付的课堂,即按程序和模式操作的课堂;三是最功利化的课堂,即追求效率与效益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种语文课的效率未必低下,学生的成绩也未必不佳,但学生渐渐丧失了学语文的兴趣和学语文的能力,这种反面的影响或许将伴随学生的一生。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呈现出语文的魅力,怎能让语文课富有文化品位呢?

2、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有如下建议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一种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带着问题预习

预习是教学当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所谓的预习就是在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其对教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预习,在需预习的时候茫无目的,不知道怎么去阅读,要掌握那些内容才算达到了预习的效果,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往往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导致预习基本上达不到目的。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简单的来说教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的一堂课上,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的去预习,增强预习的针对性,避免了预习当中的盲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说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作者生活什么社会背景之下?”等等,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只要在课前阅读几遍基本上就能掌握,学生也愿意在问题当中去课文当中、去课文之外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师在课堂检查的时候也能有目的性的进行检查,避免了检查的盲目性,能够详细的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于能够在教学当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2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的内容以情境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注意教学内容与情景设置之间的联系性,要针对教学当中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教学请将当中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学习《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作者入学时的一些心境,设计入学的教学情境,如模拟学生开学时候的场景,让学生模拟步入大学第一天时的哪种心境,让学生扮演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境,让自己的心境与作者的心境共通,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实验当中暗中北大学生的纯洁、敏感、专注、言谈之间的生机勃勃,以及对未来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期待。这样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同时养成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些基本方法,逐渐的喜欢上阅读,增强阅读的积极性和阅读教学的参与性。

2.3构建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要求在语文教学当中重视和加强合作学习,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同时,传统教学方式当中缺乏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运用合作学习法,也就是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阅读教学,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带着情感去阅读,互相检验阅读的水平。同时,小组内部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相互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竞争就是分为小组内的竞争和小组竞争,小组内的竞争就是小组成员相互打分。当然,也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相互打分的方式,这样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而初中生的表现欲望,会让他们希望能够在这种竞争中胜出,为了胜出会积极主动的参与阅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阅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同时,这种竞争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变得更加专注,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4构建多元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阅读教学评价必须打破单一的教育评价观的束缚,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形成保障和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阅读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①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尤其要注重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主体评价,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又要有定性评价。尤其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仅仅是着眼于回忆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是更关注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这种评价注重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

②评价标准要差异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想象力、观察力、听说读写及对文本的感悟等方面。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捕捉学生个性信息,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学生的阅读行为以及阅读心理的投射表现,或通过日记、作业等对学生阅读行为、阅读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档案,为实现评价个性化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当然阅读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能改变观念,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并辅以恰当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与语文能力一定会大大的提高,语文课也会变得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晏本秀.试论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刘善华.王柏秋.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四个矛盾[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朱玉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利用率[J].成才之路.2011年36期

论文作者:曾鹏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曾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