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设自然课程的实践与探讨_农民论文

农村小学开设自然课程的实践与探讨_农民论文

农村小学开好自然课的实践与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课论文,开好论文,农村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我市承担了湖北省教科所“八五”规划《结合农村实际开好自然课,为科技兴农服务》的专题实验。四年来,我们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参与农村农业科技活动,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科技小能人、致富小帮手,同时培养了学生致力于建设农村,服务农业的志趣和热情。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扩充农村实用技术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目前农村正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根据我市的地区特点,瞄准自然课教学内容与发展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接近农村实际,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既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农村科技幼苗的双重任务。

(一)替换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

自然课学习的对象是学生周围的大自然,由于统编教材要兼顾城乡各地,因此有些内容不太适合我市农村经济实际。为了弥补自然课学习内容的不足,我们采取了“替换”的方式调整了教学内容。一是整课替换。我们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选取相应的、在我市具有普遍经济意义的内容来替换教材中的某些整课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家乡的环境和经济状况获得相应的认识。如教学“哺乳动物”一课时,我们用认识猪、牛来代替教材中的猫和兔,使学生在获得哺乳动物概念的同时,对经济动物牛和猪的生活习性、生理特点获得了解。二是部分更换。如学习“植物怎样繁殖(二)”中植物的无性繁殖时,课本上是用天竺葵做繁殖材料。天竺葵这种植物我地既难找,又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我们改用水杉、葡萄、菊花来扦插,学生学到扦插技术后再到生物园地实习,成活的水杉苗、葡萄苗就供当地农户栽培。

(二)补充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量补充了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并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研究农村实际问题的源头。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组课文时,补充简单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知识,教学生修理喷雾器、犁、耙、板车,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农用机械的原理与维修技术。学生学过这些知识和技术后就能够修理并研究农用机械。我们在每一课的备课中都注重寻找课文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使教学活动与农村科技兴农的实际紧密结合。

(三)编写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教学内容

我们从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编写了适宜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指导当地生产实践的乡土自然教材,使教学活动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我们编写乡土教材主要注意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儿童认识家乡保护家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我市人民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如“地热能”、“食用菌”等课文。二是统编教材没有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又非常需要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后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如“土壤改良”、“池塘的综合利用”、“家禽家畜”等课文。三是指导农村科学致富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学到依靠科学致富的一技之长。如“科学养鱼”、“大棚种植蔬菜技术”等课文。我们编写的乡土教材不仅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小能人,而且已成为许多农户科学致富的指导书籍。

二、打破封闭模式,面向农村经济授课

在教室内进行课堂教学是目前学校授课的基本形式。为了让学生获得更直接更真实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不仅把活生生的大自然引进课堂,而且还根据教学需要,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在大自然中上自然课,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自然课教学的效果。

(一)围绕“农”字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自然教材中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农”字有关系,农村的学生熟悉自然事物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就能使教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找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联系点,教学中利用农村中的物或事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家乡、对农村、对农业获得一些认识。如在教学“昆虫”一课时,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方法如下。

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尽可能多地捕捉一些农业害虫(卵、幼虫、蛹、成虫)装在小瓶里,教师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在当地危害较大的害虫实物或标本、被害虫伤害了的植物实物或标本和一些常用的农药。

课堂教学:1.提问:这些害虫的名字你们知道吗?你是在种什么作物的田里捕捉到的?被害虫危害的作物有什么特征?2.导入新课:为了农业丰收,我们必须消灭这些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让我们来先研究这些害虫吧!3.以蝗虫或棉铃虫为例,研究昆虫的形态,得出昆虫的概念和昆虫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4.指出大多数昆虫都是害虫,让学生观察自己捕捉到的害虫,找出其中的昆虫,并一一辨认它们的名字,弄清其生活习性。

课外兴趣活动:重点研究一种害虫,如三化螟。1.三化螟的生长发育及各阶段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2.鉴别三化螟的方法(卵的特征、危害症状);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药物防治)。

(二)在大自然中上自然课

农村有自然课中涉及的植物、动物、土壤、地形等自然事物和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人们利用、改造、保护大自然的生动事例,有供学生制作、栽培、饲养的场地和进行实验的广阔基地。学生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课中学习的鱼虫鸟兽、花草树木、河流湖泊早为学生所熟悉,学生具有亲切感,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上自然课,能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大自然中上自然课,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到农村经济的广阔天地,切实为科技兴农服务。通过分析和实验,我们认为现行自然教材中适于在室外授课的内容占全套教材的50%,我市编写的乡土自然教材全部适于在室外上。

我们根据自然教材内容来选择适宜的室外教学点。自然课的室外教学点可分为三类:一是学校生物园地,二是学农基地,三是为学习自然课而寻找的联系点。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室外教学之前,充分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次课教学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找准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充分了解室外教学点的环境特点,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纪律的教育,提出知识内容、研究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农村小学大都有生物园地。这些生物园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生物种类多,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缩影。我们把学生带到生物园地上课,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动植物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还实习栽培技术,在生物园地扦插菊花、嫁接花卉、培育树苗,把生物园地建成农业生物科技的实验基地。

农村小学都有面积很大的学农基地。学农基地长有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农业技术的场地。我们将学农基地中的各种植物作为自然课的学习对象,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农作物,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农业科学实验。如耿巷村小学的学生在学农基地上研究棉花与小麦套种的走向,得出了东西向比南北向棉花受光好、光合作用强、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的结论;沿山小学的学生在本校的沙土学农基地上研究地瓜的生长规律,采取给地瓜翻藤搭架的方法,把地瓜的产量由原来的亩产三千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亩产八千公斤。

在校外自然课联系点上课是我市近三年的尝试。在自然课特别是乡土自然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不牢固,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得不到落实。于是我们从自然课的教学内容出发,在农村找到了很多适应自然课教学的联系点,如村头田边、河塘果园、作坊加工厂等等,每一所学校都根据本地实际选择本校的联系点,一般一所学校选择的自然课校外教学联系点在20个左右。在联系点上通过现场参观、操作示范、模仿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自然课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学到了许多实用技术,如豆制品的加工技术、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科学养猪养鱼技术。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对农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聘请技术员专业户授课

由于自然课知识内容广、实践环节多、技术性强,很多自然教师还不能完全把握。我们根据自然课教学要求,聘请有相应知识的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为校外辅导教师,给学生上课。如在教学《豆腐是怎么制成的》(乡土教材)时,很多教师把学生带到附近的豆腐店里参观,请师傅边制作豆腐边讲授豆腐的加工技术,让学生实习给豆浆点浆,这样学生就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到了实用技术。

三、培养科技幼苗,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我们结合自然课教学,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了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利用农村条件开展农业科技小实验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经济头脑,长大立志建设农村,当科学致富的带头人。这样不仅锻炼了一批农业科技幼苗,而且还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推广了农业科学知识,为社会直接创造了财富。

(一)考察农村经济,关心农村建设

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物产、气候资源和农民的经济现状,让学生了解家乡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远景,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如我们在教学“池塘的综合利用”一课后,让学生调查本地池塘资源的利用状况,学生在对本村本组几个池塘种养情况调查后,发现本地的池塘一般利用率都很低,要么只喂鱼,要么只种藕,就是喂鱼的也只养了单一的鱼种,没有按照不同鱼种对水的分层要求和对食物的不同要求来合理混养。长寿一中学生设计了在自家池塘里养鱼喂鸭种藕、鱼猪配套的立体种养方案,被家长接受,当年获利一万多元。张集小学的学生对本地山高溪多、水源充足的情况调查摸底后,写出了在半山腰建水电站的建议,受到镇委的重视。学生调查了矿产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粘土资源(可制陶器)后所写的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收集整理农时资料,指导农业生产

农村的各种农事可以作为自然课的学习对象,同时学生通过自然课的学习又可以反过来服务于农业生产。我们在指导学生记自然日记时,要求学生增记农时现象。学生在长期观察记自然日记后,总结出了本地一年四季农作物的种植、收获的大致日期,每个农忙时节自然气候的变化情况,编成农时历、气候历。教师同学生一起把自制的农时历、气候历每半月一次写在村头的黑板上,供村民们参考。

有些村小的学生对本村农田的土质进行了分析,了解了不同田块土壤的质地和对肥料的要求,制作了责任田施肥卡片,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对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数量等都做到心中有数。

枫子院小学学生收集农谚用语,服务于农村经济。他们把收集的农谚用语按作物的播种时间、作物与气候的关系、作物的种养技术、农业气象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印成科普资料下发给农民,丰富了农民的科技知识。尤集小学的学生还收集土法防治鸡猪病的验方近两百个,编成了一本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开展农业科技试验,推广农业新科技

目前农业新科技被农民广泛利用周期都很长,我们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试验,发挥学生在农业新科技方面的催化作用。朱坡小学利用实验基地,引进优良大豆、小麦8759进行种植实验,效果很好,被市种子公司作为市良种实验基地。中山小学试验推广小麦花期施用磷酸二青钾农药,每亩小麦增产100多斤,有学生在校读书的农户都施用了此药,磷酸二青钾很快被村民认可。耿巷小学的学生还试验了棉花的化学调控、棉铃虫蚜虫的防治方法,被镇农技站推广。

随着学生参与科技兴农活动的深入,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利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农业科学小实验。如磷矿镇秦冲村属磷区,当地农民认为既然是磷区,农田里没有必要施磷肥。该村小学的学生围绕磷区需不需要施磷肥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是磷区的农田也要施磷肥,他们把实验结果公布后,农民这才纷纷购买磷肥;农村种油菜历来是撒播,产量不高,皇庄小学的学生在研究合理利用禾场进行油菜的移栽时,发现本不肥沃的禾场,移栽的油菜比大田撒播的产量要高出两三成;农民在扦插红薯时往往把茎头丢掉,认为茎头不能成活,皇庄小学的学生不相信,把农民丢掉的红薯茎头捡来做实验,结果红薯茎头的成活率比其它部分的成活率还要高。

(四)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为农民提供服务

为了配合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实用技术迅速转化为农村生产力,我们在学校中成立农业新科技推广小组,及时将有关的农村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中去。张集小学新科技推广小组的同学们,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查看《农业科技报》,把获得的最新农村实用技术编印成小报,发到农户手中。他们收集的“大棚增温的几种做法”、“果树施肥新法”、“杂交水稻种子质量鉴别方法”、“如何给蛋鸡科学投料”、“豆腐加工新技术”等新技术在当地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农民采用。耿巷小学的学生在村头的墙报上写“广告”信息,介绍无菌包衣新棉种的性能特点及播种方法。学生传播的农村实用技术很快被农民吸收。

我们还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农村实践活动,学到一两种农村实用技术。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结合农村的科技兴农活动,即使是小学生也能掌握农村的一些实用技术。张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掌握了茶树的施肥、修剪、采茶技术。长滩尤集小学的学生在本校学农基地上种植了500棵桃树和柑桔树,通过请技术员现场指导,学生实习,90%的学生都掌握了给这两种果树整枝的方法;李岗小学的学生人人学会了扦插葡萄的技术;枫子院小学的学生个个学会了给鸡打预防针的技术。

作为农村小学,其培养对象绝大多数将从事农村经济建设。因此,培养农业科技幼苗、培养农村建设人才,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完善实验,为开拓农村小学自然教学的新路而不懈努力。

标签:;  ;  ;  ;  ;  ;  ;  

农村小学开设自然课程的实践与探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