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中的知识管理_校本研修论文

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知识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管理对广大中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校本研修中,校长应该重视知识管理,采取适当的策略,通过知识的获取、生产、储存、转换和共享过程,提高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大量研究证明,“校本研修”是顺利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支撑。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在校本研修中借鉴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实施知识管理,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是学校的明智选择和必然之路。

校本研修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知识管理尚无广泛认同的定义,但是都认为知识管理对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笔者认为,在校本研修中,知识管理对广大中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其含义是学校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运用学校教师的个体和集体智慧,通过知识的获取、生产、储存、转换和共享,从而提高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

根据“知识管理的广义系统观”,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涉及到信息、知识、科技、人、学习、学校组织与文化等诸多层面,在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循环过程(见下图)。

附图

由该图可以看出,在校本研修中,广义的知识管理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知识工作者、知识管理协助系统、学校组织的学习和管理知识,前三者有助于发挥管理知识的成效。

在校本研修中,知识工作者指的是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协助系统指的是学校组织建构的可有效支持管理知识的系统和工具,包括知识库、知识管理和分析工具、信息网络系统等。在该模式中,管理知识是重点、核心,其中知识的发现、分配、转换、分享、交换、扩散和创造等特别重要,管理知识主要指生产附加值高的知识,以增进学校组织的组织效能和绩效,提升竞争优势。而附加值高的知识是指凭借有效管理知识,学校组织能够主动、事先、实时或迅速(即适时)提供给需要者(即适人)符合其处理某项事务需要(即适事)的、可运用(即合用)的、正确有用(即优质)的知识,或者是需要者能自行取用并符合其需要和能力的正确的、有用的、可用的知识。

校长在知识管理中的角色分析

校长是学校的知识管理者,这是新时代所赋予的新角色。校本研修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因此,校长也应该是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其基本职责是负责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校组织的集体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要能担当此任,校长就应该是一位技术专家,能够理解知识管理对技术的要求,能够选择有利于知识获取、储存和共享的工具;校长就应该是一位战略专家,能够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知识资源进行综合决策,实施全面管理;校长也应该是一位环境专家,能够准确评估和衡量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的知识管理环境,有效地促进学校内外环境的沟通与联络;校长更应该是一位创新专家,明白知识创新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创设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环境和平台,调动知识创新者的热情,提升学校组织的创新水平。具体来讲,校长作为校本研修中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点:

一是制订知识管理战略

在校本研修中,知识管理涉及到学校知识的选择、获取、应用和创新等重要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涉及到教师个体知识、教师团体知识和学校集体知识的管理过程,涉及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因而它是一种内容丰富的、过程复杂的管理活动。校长制订学校知识管理战略,必须围绕两方面的任务来展开:一是通过知识管理战略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生产与共享的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要关心如何促使学校的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产品和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效能。

二是执行和监督知识管理方案

校长作为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执行和监督知识管理方案是其角色的应有之意。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实施应该包括如下几项:第一,明确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第二,设计好知识管理流程,一般来讲,知识管理的流程包括创造、搜集、组织、转化、使用等环节。第三,明确知识管理的具体步骤,通常按以下程序实施:从教师的个人层次开始;创建部门的知识管理;创建跨部门的知识管理;在整个学校中创建知识管理网络;与其他学校及外界的知识管理系统构成网络化的知识管理体系。

三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知识管理凸显了知识资源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突出了作为知识载体和创造者的主体——教师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那些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的地位。在校本研修中,通过知识管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校长要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知识的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在行动教育中,校长要重视教师、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促进教师获得新知识的建构。

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要推行知识管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系统地规划知识管理系统,建构完整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供教师使用。以下是一些值得采用的具体策略:

关注学校组织的三种核心资源

知识管理是多方面理解一个学校组织的实践,并为学校组织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学校中的人、程序、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三种核心资源,忽略任何一个都会对整个学校组织及另外的两方面造成重大损失。

知识管理的力量在于它始终重视人。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就是要重视教职员工、学生及其需求,以能力为导向,促进管理主体——教师有效地共享管理知识,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

学校组织中的程序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管理程序,如课程开发过程、信息共享模式、教师激励模式等,这些工作程序都会影响学校组织内的信息流动。在校本研修中,知识评估、检查以及改善计划除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程序,使教师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以外,还可以与其他从程序中获益的人,如学生、社区成员等,共享该程序。

技术对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共享是极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并且自动化的方法来跟踪一段时期以来的数据,同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共享发现的成果。总之,当创建一条记录时,技术使得该记录可以被搜索到进而得以使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制定更好的决策上,技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们交换信息的启动程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是研修时整合现存知识的一个基本入口。

关注知识的转化

一是资料、信息、知识与智能的相互转化

资料是指一些收集所得的、未经消化处理的客观事实或事件,是构成信息和知识的原始材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资料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信息则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件或听觉的交流来表现,让接受者从中领悟到某些东西,是资料按照某种规律排列起来的结果。而知识则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它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经验与新信息的框架。知识需要行动来体现,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但它不能独立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之中,也不表现为对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它只能体现在人对信息的运用过程当中。当然,离开了信息,人们也无法获得知识。智能则是组织和个人运用知识,创造新的价值,用来检验与更新知识的效果。事实上,无论是资料、信息,抑或知识,若未经选择、转化与综合为生活世界的智能,所有一切均不具有价值与意义。

在校本研修中要注意资料、信息、知识与智能的相互转化,其转化大致上可通过三种方法来完成: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辩证性综合。批判性继承是指对资料进行收集、选择和整理,从而使资料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创造性转化是指采用多元的思考模式,将一些符号、思想、价值与行为模式,加以重组、改造,转变为知识的过程。辩证性综合是指知识转化为智能的过程,知识必须通过辩证性整合,才能成为生活、生命、行动的实践智能,这种知识才是一种活化的知识。

二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

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而转化的主要目标即是个人、团体或组织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如何实现这种转化?日本学者、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提出的知识转换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对此极有启发意义。这四种模式是:社会化、外在化、合并以及内在化。在校本研修中,可以根据这一模式发展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策略,它们是:

社会化策略,是将他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隐性知识的策略。“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在这里,教师凭借分享经验而达到转换隐性知识的目的。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与练习由其他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例如,新教师对班级管理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可以通过对学校行政体系的了解,或专家教师的指导、示范,而获得日后应如何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和技巧。专家教师在指导与示范中传递了无形的组织文化,新教师的学习过程不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而是经由观察、模仿、反省及练习等方式去学习专家教师的隐性知识或技能,进而产生心有灵犀、默然体会的知识。

外在化策略,是将隐性知识转换至显性知识的策略。即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如比喻、类比或描述、假设),个体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象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或图像,其目的乃是希望通过对话或集体思考的过程,将隐藏的知识与观念清晰化,成为教师们都可以分享及利用的显性知识。

合并策略,是将显性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的策略。其方式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如文件、会议、互联网络及电子邮件等进行显性知识的获取,并经由过滤、分类及整理后,将有用的知识留下并组合成新的系统性知识。合并策略的目的是在建立一个兼具方便性、整体性、实时性及创新性的数据库,例如教师的活页夹、科组的会议记录及学校中的图书等。

内在化策略,是指显性知识转换成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的策略。经过外在化及合并策略之后,学校组织当中会充满许多显性知识,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将显性知识内化为教师本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内在化策略,教师个体经由语言、符号、文件等具体显性知识而自我揣摩、学习,使自身成为一座数据库,从而建构个体的隐性知识。

根据上述知识转换的四种策略,在校本研修中,学校组织还需培养四种能力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创造与转换(见下表)。

校本研修中的知识转化策略和四种能力

转换策略 说明

需培养的能力

社会化这是将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经验心得予以公开

形成专业知识

分享,以形成教师团体共识的过程,这需要学

共识的能力

校内部建立有效且充分沟通的交流机制,期望

教职员工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外在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学校的整体经验心得加以

鼓励专业知识

具体化与创新化,使之成为正式的组织知识,

创新的能力

成为学校知识资产的一部分,能被广泛有效地

使用。其关键是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将抽

象的教学知识的经验心得加以具体化,使学校

容易将它们具体应用于教育创新活动。

合并 这一过程是将学校内众多的显性教育专业知识

发挥专业知识

加以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进而达成

整合的能力

社会赋予学校的教育期望。

内在化学校的知识来源除了教职员工个人专业知识的

发展专业知识

经验心得之外,还有相当比例是向学校外部学

学习的能力

习的结果。教职员工个人专业知识的成长,要

为学校注入活力,必须依赖于积极吸收外部知

识,并将之引进到学校内部。

关注学校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

校本研修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校组织创新能力和教师集体创造力。为此,在进行知识管理时,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调整教育组织的内部结构,使其成为知识型组织

传统学校组织的内部结构是一种等级型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员工与学校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校本研修中的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新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使得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到学校领导那里,从而建立有利于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

这种新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种支持型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有利于组织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和知识共享,这种沟通不仅发生在组织内部,而且应该发生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之间;有利于知识更新;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笔者认为,当前在企业组织管理中提倡的“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模式就满足了这一要求。

在“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教师处于组织的最顶层,可以方便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传递、接受与创新;而中层管理者则作为支持人员为教师进行知识的共享、创新和使用创造条件,并使校长的管理战略有效地执行;校长处在最底层,主要为教师的知识管理活动开展服务,同时为知识管理制订基本政策和制度。

建立能够使教职员工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

要实行知识管理,最基本的是要建立一个公开交流的平台——网络。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成为信息形成、处理和传输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及协调合作的水平。因此,校本研修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网络化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鼓励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创新,尤其是核心知识的创新,而学校则是知识生产和传递的场所,因此,教育内容应注重研发、创新和互补,教学方法应鼓励通过电子化与网络化教学,以及“虚拟课堂”“实时群播”和“课程点播”等网络学习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增进创新知识的产量和传递。

建立透明、公平、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知识价值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使用者。

在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决策透明和民主化比加薪更重要。因此,校本研修中的组织管理者在作出某一涉及组织发展和教职员工利益的决策时,必须公开内容,充分征询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做到合情合理,使教职员工了解这个决策的来龙去脉,产生公平感,从而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培育共享文化

只有让教师理解知识共享的价值,并看到知识共享给工作带来的好处,教师才会在价值观上,进而在行动上有所转变。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而获得的,因而一些教师会认为,拥有这部分私人信息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把这部分知识也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自己就可能会失去在这方面的“权威”地位。因此,有的教师会对隐性知识的共享有所抵触,但这恰恰是校本研修中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学习型组织,尤其应当创建和培育以开放合作为规范的合作文化,制造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彼此学习的氛围,鼓励教师共享隐性知识。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知识共享的研修模式,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其经济状况的改善,现代教师更注重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成长体验。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虽然是必需的,但更为持续有效的激励,则是与教师的工作成就和个人成长相联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校本研修中,要让教师在共享知识时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在人际关系、教学质量上带来的好处,从而将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使之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共享活动。

此外,为了培育知识共享的教研文化,消除教师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在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将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激励的时间效应上,也应该把对教师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以便强化激励手段对教师成长的长期正面效应。

标签:;  ;  ;  ;  

校本研究中的知识管理_校本研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