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对审计公信力的影响_公信力论文

审计文化对审计公信力的影响_公信力论文

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公信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信力论文,影响力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文化影响力的“软”性文化特点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的基本含义就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简单地说,就是某种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力。这一概念侧重强调的是外部影响力,或者说是内部影响力的最终效果形式。

审计文化影响力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力和外部影响力两种形式,本文重点考察审计文化的外部影响力。从外部影响力的角度观察,审计文化影响力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审计关系中的审计文化影响力。它是在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间的审计活动中产生,并直接体现在审计对象身上。第二是国家治理活动中的审计文化影响力。它是在审计活动,特别是审计信息产品形成、报送中产生,并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国家治理活动中。第三是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审计文化影响力。它是在审计活动和审计信息传播中产生,并直接或间接体现在问题整改、制度完善,以及媒体、纳税人的民主监督活动中。

审计文化影响力中的审计文化概念,属于一定的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与审计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审计理念、审计价值观、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理论等软性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力。

精神性与审计实务的一体性。审计文化影响力以精神因素为主,但并不单纯是精神因素。审计文化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性的文化,很难单独实现对外部的影响力。审计的文化产品形式通常总要依附于审计活动,依附于审计结果,才能产生影响现实生活的实际力量。审计文化影响力是通过审计活动和审计成果形式体现审计文化的精神价值。

独立性与国家治理的导向性。独立性是审计组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判断的最基本的审计道德底线,是审计公正性、客观性的重要保证。独立性也是审计质量、审计效率,以及审计取信于社会的基本前提。但是,任何国家的审计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坚持国家治理的需求导向,恪守审计独立性的职业操守,是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审计理念。

专业性与公众意志的融合性。审计既具有专业性,同时又兼具公众性。专业性是审计的职业特点,也是审计文化影响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特点。这种专业性既反映了审计的专业视角、专业能力,也反映了审计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性价值追求。审计要体现纳税人的意志,反映纳税人的民主监督诉求,审计的专业性就要兼具大众性,就要有媒体和公众所能接受的形式,就要有媒体和公众所关心的文化性内容,就要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审计理念。审计文化影响力是审计专业性与公众意志的综合体现。

二、审计主体形象与审计成果形式的载体作用

审计文化影响力往往要通过审计主体形象和审计成果形式才能得以发挥,换句话说,审计主体形象和审计成果形式是审计文化影响力的基本载体。

(一)审计主体形象

从审计文化影响力的角度说,审计主体形象实际上是审计主体在外界眼中的客观形象。审计的客观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审计对象(单位)眼中的审计形象。一类是审计的社会形象。审计在被审计单位眼中的积极形象对被审计单位认识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有很大作用。审计的社会形象,涉及面很广。譬如,国家治理活动中的审计形象,包括国家权力机构眼中的审计形象,政府决策中的审计形象等;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审计形象,包括媒体及纳税人眼中的审计形象等。

从动态角度说,审计主体的客观形象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审计主体已经形成的历史性的形象,一个层次是审计实践中正在产生的形象,这种形象涉及审计文化的内部影响力。作为历史性的审计主体客观形象一旦形成,就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形象。而作为正在产生的审计主体客观形象,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丰富、完善既有的历史性审计主体形象。

(二)审计成果形式

审计成果形式中蕴含着审计的科学理念和审计价值观等审计文化因素。

从审计成果传播对象的角度划分,现有的审计传播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针对被审计对象(单位)的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其中的审计通知书虽然不属于审计成果形式,但也是审计主体形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审计“八不准”规定的附件,是廉洁审计、独立审计的主动宣示。二是针对司法机关的案件线索移送文书。三是针对政府、党委、人大的审计信息。四是针对全社会的审计公告,以及署管媒体的新闻发布和审计宣传。

审计成果中勇于公开披露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的独立审计精神,是对经济犯罪活动的重要威慑。审计文化影响力本身也是一种威慑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威慑力。审计机关多年来的大案要案审计,包括案件线索的发现、移送和公开披露,不仅展示了审计制度的特殊优势,更重要的,它体现了中国审计人的一种依法审计的职业精神。审计成果中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建议体现了审计人员的高度责任意识,是对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主动性的积极推动。查错纠弊历来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似乎只要查出了问题,审计就算完成任务了。近些年强调问题整改,表明了审计理念的重要发展,也是审计责任意识的重大进步。审计提出的政策性意见和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议,不仅成为政府、党委、人大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而且展示了审计理论创新、审计理念创新的巨大力量。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为,深化了审计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审计成果中的审计文化内涵。公开透明的审计公告和审计宣传制度体现的民主法治精神,是对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促进。审计公告和审计宣传作为审计文化影响力的载体,在披露政府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培育和展示政府的公信力。敢于正视自己问题的政府,必定是强有力的政府;勇于接受媒体和纳税人监督的政府,一定是真正的责任政府。

三、审计公信力是审计文化影响力的核心

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公信力密不可分。审计文化影响力是一种与审计主体形象、审计成果形式融会贯通的审计文化现象,是一种塑造审计主体形象,优化审计成果内涵的审计文化建设活动。审计文化影响力,实际上就是外部对审计文化的接受程度,就是审计理念、审计价值观等的外部影响程度。说到底,审计文化影响力就是外部对审计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就是审计公信力。审计公信力是对审计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审计行为的形象及其产生的社会信誉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审计公信力是审计文化影响力的核心。

审计文化影响力突出表现在审计批判性与建设性审计理念方面,它不仅为审计人员所坚持,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外部所接受。批判性与建设性,是审计的两大基本功能。放弃了批判性,也就放弃了审计;忽视了建设性,批判性也就失去了意义。审计文化影响力首先表现为对审计批判性职能的理解与认可。审计不是为了歌功颂德,审计就是要发现问题;审计不是单纯地找毛病,审计要综合分析问题,重点是发现重大和重要问题;审计不能怕得罪人,审计要公开披露问题。批判性审计理念是审计文化影响力的基础性构成要素。同时,审计文化影响力是对审计建设性功能的认可与信任。对直接审计对象的处理处罚,对主管部门、主管单位的整改建议,对政策完善、体制机制改进的建议,它们体现的审计文化影响力都是审计建设性功能的影响力。

审计公信力是一种特殊的公信力。公信力通常是指赢得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信任主体是公众。审计公信力的信任主体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合主体。审计公信力的研究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治理系统、被审计对象(单位)、媒体和全体纳税人。

国家治理主体是审计公信力的第一信任主体。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审计在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作用发挥,主要依赖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公信力。审计公信力强,政府决策中对审计意见的相信度和采纳率就高。审计文化影响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审计在国家治理活动中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有助于国家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变革,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国家决策系统的科学化,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审计公信力的直接信任主体是被审计对象(单位)。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构成了直接的审计关系。审计文化渗入其中,并发挥影响力,主要是用独立、廉洁的职业道德感染人,用科学的审计理念影响人,用建设性的审计成果说服人。有了这种审计公信力,审计就容易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都会大大提高。

审计公信力的公众信任主体主要指媒体和全体纳税人。审计不仅是国家浩理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工具。审计与责任政府建设,与媒体监督和纳税人的参与,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沟通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桥梁,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审计发挥这种作用的关键,就是不仅对政府有审计公信力,对全体纳税人也要有审计公信力。有了这种公信力,媒体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纳税人就能够有机会和条件参与国家治理。

四、积极促进审计文化含量的提升

审计文化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来说,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审计任务的多少,审计能力的高低,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审计成果的质量水平,审计决策的科学化特征,往往都依托于深厚的审计文化底蕴。

审计文化影响力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在审计主体形象塑造和审计成果形式运用中,更多、更好、更广泛地提升审计文化含量,使得审计文化影响力的形式和内容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一)审计主体外部形象的发展与丰富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具有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等独特的功能。审计文化通过培育审计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审计人员与审计组及审计机关之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审计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审计文化氛围和整体合力趋向,并对外展现一种相对固化、又渐进丰富的审计主体形象。

自中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审计主体的外部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第一,从审计的主要对象角度观察,审计机关建立初期,审计主体的外部形象主要是财务大检查的形象,审计的主体特征并不明显。审计法出台后,审计主体的外部形象逐步显现为财政监督的形象。财政监督是审计的永恒主题的审计理念在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识后,也逐步为外部所理解。

第二,从审计的作用角度观察,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始终是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但是具体项目审计中,在一段时期内,审计查处一直是审计人员的重要追求。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少审计人员希望继续扩大审计的查处权。审计主体的外部形象因此似乎就是单纯地“找毛病”。随着专项审计调查的推广,微观审计的形象发生了重要转变。专项资金、专门项目的审计调查,使审计的宏观目的性与微观项目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审计主体的宏观服务形象更加明显。

第三,从审计的权力制约功能角度观察,经济责任审计构成了中国审计特有的审计主体的权力制约形象。从国有企业承包经营审计,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从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到党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到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的离任审计到事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探索中向前发展,在进步中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审计主体的权力制约形象因此也日渐清晰。

第四,从审计本质认识深化的角度观察,审计主体的形象是国家财政安全的“守门人”形象,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形象,是国家经济“卫士”的形象,是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的形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形象和国家治理系统组成部分的国家治理形象。

第五,从审计主体自身形象观察,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机关,地方审计机关(县、市、省级)、审计署,共同构成了审计主体的群体形象。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问题的能力,审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审计人员的价值判断,等等,通过审计人员的日常行为,通过审计实施过程,通过审计沟通与交流,自觉不自觉地塑造了审计主体的自身形象;人们也正是从中认识并认可了审计主体的形象。

研究审计文化影响力,就是要通过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提升审计价值观的影响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审计的外部形象。

(二)审计成果的文化固化与作用提升

审计成果的形成过程,也是审计文化的渐进固化过程。这一过程中审计文化建设的自觉程度与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审计成果中审计文化的固化质量,同时也就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审计文化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并形成适应国家治理需求的审计成果形式,同样可以彰显中国审计的文化魅力。

提升审计成果中的审计文化含量,需要在审计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提出具有革命性的审计文化建设目标。中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发展到今天,虽然不足30年,但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或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水平,已经基本形成并正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注重审计文化建设,注重审计文化与审计实务的紧密结合,中国审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提升审计成果中的审计文化含量,可以在项目审计的计划、实施、审理、报告中,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式审计”。随着中国审计文化建设目标的创造性发展,审计实务也正在发生重大转型。项目审计与课题立项,审计实施与审计科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边审计边研究,一面出审计报告,一面出审计科研成果,审计的工作难度在加大,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在增强,审计文化影响力在跃升。

审计文化影响力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发展过程。审计文化建设的深入必然促进审计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审计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又会带动审计文化建设更快发展。审计文化影响力一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中国审计就会在为实现审计文化建设更高目标的奋斗中得到全面发展。

标签:;  ;  ;  ;  ;  ;  ;  ;  ;  

审计文化对审计公信力的影响_公信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