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进高校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策论文

太极文化进高校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策论文

太极文化进高校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策

胡国鸽 霍 亮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太极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指出太极文化对校园三大主体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揭示高校引入太极文化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所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皆在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太极 太极拳 太极文化 校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中华民族汇聚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国体育在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其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道、儒、释等文化精髓,也被誉为“哲拳”“文拳”。[2]太极拳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显著的健身效果,2011年6月美国卫生部曾经发布公告说: “太极拳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3]太极拳的发展史证明: 太极不仅仅是一项高雅的健身运动,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更是一门永不结业的人生课程。[4]虽然目前高校纷纷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但太极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多半停留在动作层面,笔者认为习拳必要懂拳,显然,多数高校太极拳的教学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软硬件要求高、设备昂贵且更新淘汰快、设备共享性差、实验时间和空间受限等弊端[3]。网络仿真环境下的模拟实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抽象的网络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网络原理具体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网络协议的行为,了解各种环境或因素对网络的影响。

1 相关名词概述

1.1 太极、太极拳、太极文化

“太极”一词源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系辞》: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5],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经查阅大量有关太极拳的文献和书籍发现,目前对太极拳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孔祥华,刘小平的《太极拳概念的界定》中这样定义: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6]笔者认为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鉴于太极拳同样有器械,所以,笔者认为应把‘武术徒手项目’改为‘武术项目’。

关于太极文化的概念,有学者指出是太极拳技术及相关理论的总称,以太极拳为载体,以太极拳理中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体用兼备、身心合一为理论基础去揭示浩瀚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4]本研究所提及的太极文化则是以太极拳理为基础,折射在现实生活中所呈现的形式。

1.2 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师生员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实践中所传承、积淀、创造、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大学精神为核心,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一切精神财富、物质成果、制度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合。[7]

2 太极文化进高校的实然之需

2.1 传统文化教育为太极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政策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尚未定型,极具可塑性,高等教育阶段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会学生在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守住本心,不为俗事所扰。太极拳讲究先修心再修技,只有做到心静无杂念,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练拳中。面对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今社会,多数人处在一种紧张、浮躁的状态,而太极拳静心、静意、静神的拳理却可以给大学生指引方向,使大学生真正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太极拳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太极文化追求“和”,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和,及人与自然、宇宙的和,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太极的精髓向来不追求争强斗狠,处处求胜,而是寻求自我的不断提升,精神和身体的提升,进而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所以太极文化所蕴含的豁达、和善、大度、谦虚的道德品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理念中还讲求“圆”,圆是中国思想中最佳的理念,圆的任何一点都一样,都是最强点,而大学生的思想也需要圆的理念,只有达到圆,才能真正的无懈可击,才能在挑战面前处之泰然、沉着应对。

2.2 太极文化对校园主体的影响

新时代我们倡导的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庭等等,可见和谐一词已然成为人们生活及为人处世的一部分。太极拳所追求的思想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探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习拳者忌争强斗胜,采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等基本技法,崇尚“舍己从人”,可见,太极拳以善为上、以和为贵的道德理念。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是太极文化中蕴含的主要内容。显然,弘扬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可起到促进作用,而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为太极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太极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和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如出一辙。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并提到国家教育层面,国务院、教育部、中办国办等多部门相继多次发文,彰显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2017年两会中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拓展校园文化,传统体育比如武术、太极都可以进,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沃土和氛围。显然太极拳搭乘传统文化教育的列车进校园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肯定。通过查阅文献及调研,目前太极拳在全国各高校的普及程度十分广泛,进一步调研发现,开设太极拳课程的高校多以技术动作为主,涉及文化的介绍相对较少,笔者以为一切先进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太极拳技术的传授亦离不开太极文化的支持。

2.2.2 太极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古典中,《孙子兵法》无疑是兵家著作中的最具权威的代表作。如今,国内外的军事专家都将它推崇备至,并赞誉其为“兵学圣典”。在当代,《孙子兵法》不再是一部简单的战争著作,而是成为政治、竞技、文化各个领域的必读之书。不仅军事家奉其为圭臬,一些体育界的人士也开始探索《孙子兵法》的运用价值。在篮球场上,无论是在运动员的对抗,还是阵容的转换,还是教练员的斗智斗勇中,都体现出高度智慧的博弈。因此,如何利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指导篮球运动实践,是一项具有高度意义的课题。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国力逐渐提高,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韩国与我国距离较近,同处亚洲,在文化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两国的往来交流也使我国人民对韩语有了一定的认识,各个学校的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韩语课程。然而,由于我国学生对韩国文化的了解存在问题,致使其在学习韩语时受到影响。通过对韩国文化教育下的韩语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太极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要表达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2]习练太极拳向来不以争强斗狠为追求,而是追求一种自我的不断超越,精神和身体的同时提升,最终达到一种相由心生、“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极的思想、理念对教学人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师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灌输的过程,同时也蕴含着同事间、师生间及自我身心关系的处理,如何找到平衡点,达到和谐共赢,充分体现了为人师者的格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为教师带来更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如高校教师产学研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达到相应的科研水平。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教师要做到内外兼修、突破瓶颈、自我提升,实现教学、科研双向发展,与太极“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及追求“圆”的思想不谋而合。

管理者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教育方针的实施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倾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者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康戈武曾提出太极拳练习三阶段是以儒家修齐治平为效仿模式[8]:即练招阶段以修身阶段为效仿模式;练劲阶段以齐家阶段为效仿模式;练神阶段以治国阶段为效仿模式。为了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学校管理者作为校园发展的引领者,需统筹全局,这与太极拳的第三阶段不摩而合,将体悟明了的“舍”用于待人处世,放弃一己私欲,立足顾及对手、考虑群体,向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对管理者们而言,管理工作亦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太极拳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武术运动之美,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古代军事文化等有着必然的联系,由此形成内涵广阔、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为他们的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2.2.3 太极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2.3 太极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2.2.1 太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3 太极文化进高校的应然之策

3.1 多校联合,搭建高校太极拳产学研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修身养性的意识也越发增强,加之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今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而教拳者的水平却参差不齐,对太极拳的研究多半停留在技术层面,太极拳深层次的研究较少。构建高校太极拳产学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太极研究院为实体形式,高校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可联合创办,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太极拳研究院的基本架构应设有太极文化馆和太极技能馆,其中文化馆包括图书室、音像室、研究室(系统地研究太极文化,进行太极拳学术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技能馆包括体能室、培训室(培养各流派太极拳骨干力量)。多校联合创办太极研究院的目的就是整合资源,把研究院建成太极拳的高等学府,推动太极拳理论、技能双向发展,为社会培养知识完备的人才,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课堂效果能否实现1对多等于1或是大于1,教师的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可谓迅雷不及掩耳,闭门造车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若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多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教师更应如此。因此,体育教师要走出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太极拳比赛或是培训,多和一些太极拳名家或是爱好者交流,例如可以加入当地的太极拳协会或是到当地武术训练基地观摩学习,反复梳理,结合课堂不断改进,只有思想得到碰撞综合能力才能提升。太极拳教学要求施教者不仅要有专业的运动技能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太极拳教师既有专业的教学技能又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教学中游刃有余,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式中,IO和IR分别表示物光和参考光强度,R*O和RO*为干涉相,O*和R*分别为物光参考光的共轭相.

1、油菜苗移栽成活后,及时用淡水粪兑碳铵淋苗促早发,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时应及时培土壅蔸,防止年后植株倒伏。

3.3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体育教育是太极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体育教学是传承太极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除了专业性体育类院校,普通高校的太极拳多以公共体育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多以套路教学、动作学习为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技术教学,忽略了太极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因此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是对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太极文化,注重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提前录好小视频,发给学生,课堂由学生讲解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形式,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每节课给学生一个词(比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太极图”等等),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以辩论赛的形式讨论开展,这种形式有效规避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而学生也能很好地吸收掌握太极所蕴含的古朴的文化精髓,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

3.4 借助社团组织,灵活开展太极拳普及工作

高校作为太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普及太极拳的过程中应全方位的考虑,要因人因时而异,灵活开展太极拳普及工作。针对学生,太极拳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吸引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考核形式采取段位制考核,以考促练,以考证考级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习练兴趣。针对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可由工会组织太极拳培训班,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上课,让培训班惠及更多的人群。武术社团或协会可以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邀请教职工、学生参与比赛,增强交流;学生会和团委亦可主办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太极文化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姜霞.新时代体育传统文化传承生生不息[N].中国体育报,2018-11-12:007.

[2]朱尚华.太极文化的源流、内涵及其形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0-122.

[3]信息时报网.太极是哲拳练的是拳,修的是心[EB/OL].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5-05-31/239561.html.2015-05-31.

[4]李凯,陈建民.太极文化内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J].体育科学研究,2016(3):15-18.

[5]金景芳.周易·系辞传(卷十一)[M].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8.

[6]孔祥华,刘小平.太极拳概念的界定[J].体育学刊,2009(7):102-104.

[7]王丹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5.

[8]康戈武.太极拳传统技术与练法的儒学文化根源及其现代价值[J].武术研究,2018 (2):1-20.

The Practical Need and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Taiji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Guoge Huo Liang
(Medical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31,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iji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three main taiji culture on campus culture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reveal the introduction of taiji culture is need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f realit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t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ampus.

Keywords: Taiji Taijiquan Taiji culture campus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9—0015—03

基金项目: 嘉应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JG20180217。

作者简介: 1.胡国鸽(198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标签:;  ;  ;  ;  ;  

太极文化进高校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