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与矫正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与矫正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缺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

1.过分强调道德观

一个健康的社会,除了要坚持法治,还需要道德支撑,这是人们的共识。道德由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日常行为细节来体现,而这种细节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在短时期内过多地强调道德观,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甚至会引来迎合宣传需要的伪道德,口是心非的假道德。自1998年以来,不少高考作文题都过于强调道德观:1998年要求在“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中任选一题,明摆着是要考生说“坚韧”好,“脆弱”不好;2001年的“诚信”,尽管命题者并未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写“拥护诚信”,但所供材料和提示语的倾向性是极其明显的;2002年“心灵的选择”,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也是不言而喻的。显而易见的道德暗示,使考生的自由选择变成了别无选择或唯一选择。这使得深知“听话”好处的大批考生有足够的“智慧”暂时放弃选择的自由而选择迎合。

2.泛政治化倾向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命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熟悉程度。要知道,并非所有有政治价值的内容都适合做高考作文题。2002年的“规则”(北京卷),2004年的“平凡与自豪”(辽宁卷),2005年的“位置和价值”(全国卷)、“说‘安’”(北京卷)、“留给明天”(天津卷)等作文题,虽然命题人未必要考生“紧跟形势”或联系政治,但长期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许多考生仍往思想政治方面靠拢。“在主流话语的制约下,绝大多数考生在这类命题下表现出了认识上的贫乏、拘谨与被动,不得不以泛泛之论敷衍,或从读过的类似题材的文章中套袭成文。……这种命题的‘政治化’情结可谓源远流长,它源于‘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传统,与‘八股’‘策论’命题观念一脉相承,屡受前辈学人的口诛笔伐而阴魂不散。”(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没有切身的体验,没有表达的乐趣和倾吐的快感,却又不得不写,其结果只能是套话、空话连篇,最终派生出廉价的豪言壮语和不负责任的庄严表态。

3.非理性的哲理

近几年,二元关系类命题大行其道。这始于2003年的全国卷“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到了泛滥的地步,诸如“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江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材与非材”(天津卷)。表面上看,这些题目颇含哲学意味,似乎要考生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去观察、分析问题,其实,命题者的暗示性仍很强,加之上文所说的两个因素(道德观、政治化),因此考生写出来的作文多数远离了命题者的本意。许多考生根本不知“哲理”的真正含义,却竭力想显出“哲理味”,其结果可想而知。其中有些文章乍一看很不错,但稍加推敲就不难发现,他们只是“用一些晦涩的语言去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与年青人不符的成熟”(浙江义乌中学王新伟老师语)。不少自认为富有“哲理”的文章,往往以抄录名言警句为能事,却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辨,立意生硬而肤浅。遗憾的是,眼下不少教师却对此类“哲理文”欣赏有加,其实自己也未必懂得多少“哲理”。在哲学面前,我们还是谦虚一点好。

虽然高考作文命题人员未必不想提倡个性、激发创造,但由于上述缺陷,这种美好的愿望很难实现,以致广大中学生都不知写什么好了。这种作文状况值得高考作文命题人员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认真反思。

高考作文命题的出路

写文章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文如其人”,文章不仅是作者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作者人格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此看来,作文命题应努力体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这应该是一个总的原则。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既关注学生的生存基础与生活状态,又切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状态”(浙江衢州市二中章浙中老师语)。我很赞同这位老师的看法。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和高考作文现状,笔者从操作层面上对高考作文命题提出如下建议:

1.最好不以观点命题,包括不暗示命题者的倾向性

命题要尽可能使所有考生都可以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命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命题应让考生从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既保证他们都有话可说,又能体现个性,激发创造,塑造人格。当然,对“有话可说”也要具体分析。一个命题要做到每个考生看后立即有话可说是不大可能的。有时“无话可说”只是没有现成的话可说,只要命题能切合考生的兴奋点、关注点,很快便会激起他们的兴趣,促使其努力探究,这可能比写现成的话更好。

2.尽量不出抽象的、笼统的、过于宽泛的题目,如涉及人生、事业、社会、改革、发展的题目

这类题目最容易滋生考生的夸大心理,最容易引来空话、大话甚至假话。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他们涉世尚浅,所知虽多,但所思不深。他们最熟悉的是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甚至有时都未必能说清楚自己。他们的人生之门才刚刚打开,怎能对人生有深切的体验?他们的事业尚未开始,又如何对事业发表看法?他们还没有踏上社会,又怎能对改革、发展等重大课题产生深刻的认知?为了使文章显得有深度,于是许多考生就只能少年人说成年人的话,把普通人硬提升为思想家或政治家。眼下不少所谓的高考佳作,其实是美丽与大话并存、真情与假意混杂的怪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和许多同行一样,喜欢让学生在作文中对上述那些大话题谈认识,似乎只有这样,立意才“高远”,思想才“深刻”。当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关心、思考这些问题是应该的,但动不动就要学生去谈人生、事业之类的话题,就显得太过沉重、太过严肃了。对此,高考作文命题应尽可能避免。

3.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

命题只需给考生设定一个写作范围,重在引导、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理想的命题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最佳发挥,甚至感觉到这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题目简明

近两年,有些高考作文题似乎在比赛谁的文字美、学问深。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正确的做法是:不管是提示语还是注意事项,都应简洁明了,让考生一看就知道自己该写什么,该怎么写,至于最终写得好不好,则要看考生的认知程度和表达水平了。

努力体现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以上所谈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不过,笔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联系与区别。从纯理论的角度说,两者不应该有区别,都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体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但高考毕竟有它的规则,高考命题更有它的特殊性。也许,高考作文命题人员的心情是矛盾而又无奈的:考虑到思维的创新和个性的多样,命题必须开放;考虑到考试的选拔功能和阅卷的可操作性,命题又不得不有所限制,而且限制得越具体越好。他们也未必不想把题目出得大家都没意见,但这很难,因为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最后只能寻求一种大致上的平衡。

但有一点必须坚持:命题一定要面向全体考生。如果一味强调“选拔”需要,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那就错了。其实,那些“会写作文”的尖子考生,出什么题都难不倒他,而这种能力基本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命题应为大多数考生着想,尽量体现平时的自主性写作与高考的指令性写作的结合,尽量体现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为此,笔者建议适当降低命题难度,让所有的考生不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是跃跃欲试,自如发挥。命题应尽量切合中学生实际,让大多数考生不再用空话、套话来应付,使高考作文成为真情流露的结晶。

促进学生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应是高考作文命题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当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标签:;  ;  

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与矫正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