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7)04-0030-05
虽然儿童说谎在家长和老师看来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谎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并且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对说谎行为发展的相关系列研究引起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自皮亚杰开创说谎研究以来,研究者陆续对说谎展开了探讨,特别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儿童的说谎行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力求进一步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一、儿童说谎行为发生的研究
随着20世纪80年代心理理论的兴起,发展心理学者重新开始聚焦儿童的说谎行为,尤其关注2-8岁儿童说谎的发生和发生率。无论说谎成功还是失败,2-3岁的幼儿已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儿童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
很多研究者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儿童的说谎行为。Lewis等人在1989年运用了一种“抵制诱惑情境”:让一个3岁儿童进入一个房间内,此房间中有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当实验者离开此房间时,指示儿童不能偷看此玩具。通过单相玻璃观察儿童的行为,并用摄像机进行记录。研究结果发现,33个3岁儿童中有4个没有偷看并说了真话;29个被试偷看了,其中38%的说了真话;38%的说“没有”看,即说谎;还有24%的没有进行言语反应。这说明3岁的儿童已经会说谎了。[1] 后来的很多学者运用类似于“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设计对儿童说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Polak和Harris的研究也发现3-5岁儿童在当主试借故离开不允许偷看玩具的条件下,有一半多的儿童偷看了玩具,并且大多数人否认自己偷看玩具。[2] Talwar等人在不允许3-7岁的儿童偷看的情况下,大多数儿童偷看了玩具,除了3岁儿童有三分之二的人坦白以外,其他年龄组的儿童基本上都否认自己偷看,即说谎。[3] 王平考察了3-5岁儿童在“抵制诱惑”实验情境中的“违规”及承认和说谎情况发现,所有年龄组违规者都在50%左右,而说谎者都达到55%以上。[4](P25-26)徐芬等的研究发现,3岁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而4岁时这个比例达到75%。[5] Chandler等运用“藏与找”的游戏发现,约有30%的2岁儿童、60%的3岁儿童、55%的4岁儿童告诉成人错误的藏宝地点,即说谎。这说明2岁的儿童就能欺骗别人。[6]
一些学者对儿童说谎的研究则采用自然观察记录法。Stouthamer-Loeber发现父母报告的儿童经常说谎的比例是19.4%,但当有教师评定时,只有14.4%的儿童经常说谎,而且排除了父母和教师都认为有惯常欺骗问题的3%的儿童。[7] 母亲比老师记录更多孩子的说谎行为,Stouthamer-Loeber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更熟悉自己的孩子,或者母亲比老师使用更严厉的标准来评估孩子的行为。Gervais通过让父母和老师连续三年记录儿童说谎行为的纵向研究发现,6-8岁的孩子说谎是普遍的现象,只有11.5%的男生和15%的女生没有被老师和母亲记录为说谎者。在被老师和母亲一致记录为说谎的人群中,有4.9%的男生和2.2%的女生为持久性说谎者。被老师和母亲一致记录为说谎的7岁儿童能预测他们8时岁也被老师和母亲一致记录为说谎。被母亲和教师经常记录为说谎的,到7岁变为稳定性说谎者。[8] 在Newton的研究中,24位母亲对3-4岁的儿童进行了长达半年多时间的说谎行为的记录。根据母亲的报道,所有的儿童都说谎了,并且说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欺骗性的拒绝、找借口等。[9] Wilson等人追踪两年调查了40个家庭中2-3岁儿童在自然情景下的说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的行为也随之增加。在第一次观察中,4岁儿童每2个小时发生1次说谎行为,2岁儿童每5个小时说谎1次。两年以后,6岁儿童每个小时说谎1次,4岁儿童大概每2个小时说谎1次,忽略时间跨度,96%的儿童至少是发生过1次说谎行为。[10]
综上所述,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自然观察法,年幼儿童的说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同时从上述文献中发现,实验情境下的是轻微的违规行为,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在自然情景中,很多儿童可能出现与另一儿童打架或者破坏物品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显然比在诸如抵制诱惑程序中的偷看玩具要严重多了。因此以后的实验研究需要设计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使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更切合自然情景。另外,观察报告更多关注儿童说谎的频次,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具体的说谎内容、动机以及说谎的具体情境和时间,从而更全面深刻理解说谎的功能。
二、说谎行为技能的研究
Lewis等人通过对“抵制诱惑情境”中的儿童非言语行为分析发现,当实验者注视儿童时,那些违规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积极行为,如微笑。在没有偷看并说真话的儿童与偷看了并说谎的儿童之间发现了一个显著的差异:前者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少,尤其他们的微笑少。这表明3岁儿童能够说谎,而且能够隐瞒自己的情绪表现,以此欺骗成人。[1] Joan Peskin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境中测试了儿童隐藏自己意图的能力。研究发现87%的3岁儿童知道用身体去阻止木偶拿他喜欢的东西,而不知道对一个想选择他喜欢的玩具的竞争者提供错误信息或者拒绝提供信息。4岁的儿童会出于自己的某种动机,隐藏自己的意图进行欺骗。[11] Polak和Harris认为学前儿童对程度较轻的违规行为说谎但是不能很好的假装无知,不能老练的说谎。[2]
Talwar和Lee通过成人对儿童的录像观察显示,成人不能根据儿童的非语言行为区分说谎者和说真话者。然而儿童语言泄漏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同样一个谎言,成人能够根据儿童的言语陈述正确地判断出大多数的说谎者。结合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发现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是完全有技巧的说谎者。[12]
Lee等人通过检验3-11岁儿童隐瞒父母违规行为发现,儿童对他们说谎时的不同条件非常敏感,在自己没有可能被指质为违反者时,更多的儿童有隐瞒父母的违反行为(即说谎)。当儿童有可能被指质为违反者时,他们更有可能说真话。这说明儿童能够根据情境和潜在的利益来选择说谎和说真话。如果对他们有潜在的消极后果时,儿童为别人说谎的可能性就更小。[13] 徐芬等对3-4岁儿童说谎的策略性发展进行研究,根据儿童说谎的不同表现、呈现出的不同水平,分为无策略性谎言(儿童只知道一味承认或说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借口)和有策略性的谎言(儿童说谎符合一般的逻辑)。结果发现说谎的年龄差异显著,4岁儿童比3岁儿童在说谎时更有策略。[5]
刘秀丽对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行为主义的欺骗阶段,一级信念的欺骗阶段,二级信念的欺骗阶段。从年龄而论,则可以说3岁儿童处于第一阶段,4、5岁儿童处于第二阶段,6岁以后进入第三阶段。即4岁以前的年幼儿童不具有隐藏信息或意图这样的欺骗能力,4岁以后儿童的这种欺骗能力开始逐渐发展,儿童到了5岁以后,其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才趋于平稳发展时期。[14]
儿童说谎的技能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3岁儿童说谎时能够懂得掩盖自己的非言语表情,但说谎还是以事实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策略性。4岁儿童开始会出于某种意图而说谎了。未来研究需要着重探讨成功说谎的能力是如何使特定的情感、认知、身体技能和社交能力相互结合的,以及评估高水平说谎者有效控制他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技能等问题。
三、儿童说谎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一)心理理论与说谎行为的关系研究
儿童说谎能力被看做是儿童获得完整的“心理理论”的关键技能之一。因此很多研究者关注儿童说谎行为和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Moore和Frye,Newton和Reddy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心理理论与隐藏意图的说谎之间存在相关,儿童只有获得了一种完整的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以后,才能获得有意图的说谎能力。[9]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儿童说谎行为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如刘英研究发现如果3岁儿童在“错误信念”(心理理论)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则有更大的可能性说谎。[15] 刘秀丽认为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欺骗能力存在一定相关。[16] 徐芬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是否说谎与错误信念的理解没有关系,表现为说谎与未说谎组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不同说谎水平的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有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有策略说谎组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没有策略组的儿童。另外,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任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只有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水平是有相关的。[5]
上述研究说明:心理理论是成功说谎的基础,一个人要想成功欺骗别人,需要对听者的愿望、信念和意图等心理状态有清楚的认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的兴起,说谎作为反映心理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否随着个体心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人们说谎是否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呢?比如在说谎的内容上、说谎对象上、说谎的方式上等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是否会有变化?这些方面也是以后有待于研究的方向。
(二)说谎认知与说谎行为的关系研究
Talwar和Lee等人对3-7岁儿童有关说谎概念知识和他们实际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尽管儿童能够正确的判断说谎和说真话,作出适当的道德判断,但很多人还是隐瞒自己的违规行为。与要求儿童论述对说谎和说真话的概念理解和道德判断的条件相比,要求儿童保证说真话的条件对儿童选择说真话行为的影响更大。即儿童对说谎的认知和他们的实际行为没有显著的相关,但儿童的保证可以减少说谎行为的出现。[3]
London和Nunez通过对儿童说谎认知和行为的测验发现,儿童对说真话/说谎问题的回答不能预测之后的诚实行为;如果对儿童有关说谎和说真话的故事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就此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接受这种“说谎/说真话讨论”下的儿童比没有接受讨论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说真话行为。[17] 而王卫星的研究则表明,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不影响儿童的说谎行为,而能正确理解说谎概念的儿童有更多的人说谎。[18](P22-23)王子的研究认为学前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程度与他们的实际行为没有显著相关,虽然他们基本理解说谎的含义,但大部分儿童仍然表现出实际的说谎行为。[4](P27-28)李胜男对10-16岁儿童有关诚信价值的心理学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在问卷判断反应中作出诚实判断的被试在模拟情境中却发生了不诚实的行为。[19](P29)
上述结论表明,认知并不直接决定儿童的说谎行为,认知可能通过某种中介变量的作用而影响实际行为,以后的研究可以通过引进中介变量来深入探讨说谎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另外,从已有文献看,儿童对说谎的认知主要依据道德判断的得分,而儿童对说谎的道德判断本身可能存在一种社会期待效应,以后对说谎的认知研究可以从对说谎利益的认识、投射他人说谎的行为等方面入手,然后再来分析说谎认知和说谎行为的关系。
(三)说谎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Gervais的纵向研究发现,说谎和破坏性行为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持续说谎者(即从6岁到8岁持续被记录为说谎的儿童)在破坏性行为上的得分最高,没有被记录为说谎的儿童在破坏性行为上得分最低。老师记录的持续说谎者在说谎行为发生期间以及之后有更多的破坏性行为。与母亲相比,教师更倾向于把说谎和破坏性行为联系起来。[8] Wilson等人发现说谎和犯规次数呈相关,经常说谎的人犯错误的次数也比较多。[10]
Ostrov通过记录儿童说谎和攻击行为来探讨儿童早期说谎能力与攻击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与同时发生的说谎行为有相互联系。对男孩而言,只有身体攻击能预测说谎。从整个样本来看,关系攻击也能预测说谎,但是作用比身体攻击要弱一点。[20] 蔡佩珊对犯罪少年与非犯罪少年有关说谎的比较研究发现,与非犯罪少年相比,犯罪少年比较会说谎,而且对父亲、老师说谎的比例更高,并在说谎时感受到较强烈的正向情绪。在说谎动机上,犯罪少年较非犯罪少年倾向为了好玩、习惯、让他人被处罚、引起他人注意、被人喜欢、夸奖、同情以及得到金钱等原因而说谎。[21]
从上述有关说谎和不良行为关系的文献中可看出,直接探讨说谎和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少,特别需要以后有更多的纵向研究来说明说谎对破坏性行为的影响,或者从反面探讨两者的关系,如多大程度的破坏性行为会导致说谎等问题。此外已有的研究基本采用的是记录或调查的方法,以后的研究应该把游戏情境和其他社会认知能力(如记忆和语言的功能)以及归因等因素考虑进去,通过实验控制来考察儿童说谎和攻击之间的联系。
(四)奖励与说谎行为的关系研究
奖励作为一种可以满足儿童心理需要的外部诱因,它可以唤起个体的外部动机,从而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Talwar和Lee以猜对有奖为诱惑,结果大多数儿童发生了违规行为。[12] 王平的研究也在猜出有奖的情况下,发现很多儿童出现了偷看行为,并且说谎。奖励物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偷看和说谎率也不一样,与贴画为奖励的情境相比,在棒棒糖为奖励的情境中儿童偷看和说谎的人数更多。[4](P34-35)说明儿童的违规行为受诱因的影响,奖励对儿童的吸引力越大,出现违规的行为就越多。
李胜男对我国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诚信价值观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在情境模拟中有奖励组和无奖励组不诚实人数分别为15人和16人,从人数上看,两者没有差异,但如果按照改动试卷程度的分数来考察,不诚实行为的提高分数的幅度在两组被试之间存在着较显著差异,即有奖励组比无奖励组提高的分数更显著。[19](P29)
从上述文献可知,目前很少有研究探讨说谎行为与奖励的关系,仅有少量的研究涉及到两者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奖励会影响个体说谎和诚实的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奖励对说谎和诚实行为的影响。
(五)说谎行为的其他相关因素研究
Wilson对有两个2-4岁孩子的家庭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后发现,年龄大一点孩子(哥哥或姐姐)比小一点的孩子更会说谎。说谎普遍的原因是为了躲避违规的责任,指控弟妹,并且去获得对弟妹行为的控制权。父母很少针对说谎行为本身,而是经常怀疑谎言的真实性或者针对所掩盖的错误。如果父母允许年龄大一点孩子第一次说谎了,那么这个孩子更有可能第二次说谎。[10] 王平的研究认为正向引导语可以减少儿童的说谎行为,负向引导则会增加儿童的说谎行为。[4](P30-31)王卫星通过考察说谎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后发现,儿童说谎的策略性水平受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言语能力的影响,而与工作记忆的影响不大,即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言语能力水平高的儿童说谎水平更高。[18](P33-35)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儿童说谎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因素、儿童本身认知机能的发展等,以后的研究需要把儿童内部机能发展与外在社会因素综合起来考察对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心理学者们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已经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说谎行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上述文献中,我们也发现在说谎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从说谎的研究内容来看,对于说谎的发展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聚焦于儿童说谎行为发生的年龄、发生率、说谎策略性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而没有深入探讨说谎行为发生的规律性问题,儿童的说谎到底是一时冲动的行为还是某种心理机制在起主导作用。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揭示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从说谎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仅仅考虑说谎与某一因素的关系,而没有深入探讨该因素的不同层面或类型与说谎的联系,如奖励和说谎行为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者具体考察不同的奖励类型(比如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说谎行为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说谎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即使两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也需要考虑不同的社会情境、动机或其他因素的间接影响。所以,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引入多种变量或控制好更多的无关因素来考察说谎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此外缺少说谎与人际关系、想象力、家庭环境等的关系研究。比如在人际交往方面,说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又如说谎与想象力发展的关系,儿童开始在不同的情境下要学会说谎时,需要去想象设计谎言,那么是否想象力发展比较好的儿童其说谎的技能也会相对比较高呢?这也需要研究加以证明。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虽然有研究追踪了父母对儿童说谎的反应,但还没有研究涉及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道德水平等对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对于说谎的跨文化分析也缺乏实证研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说谎行为的特点是否也会有差异呢?比如说谎的内容、动机、对象上等等,有必要进行系列的实证考察。
从说谎的研究方法来看,对说谎的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几乎没有个案研究或者行动研究去深入探讨说谎行为,追踪经常说谎者的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特征等等,以便对辅导和矫正儿童及青少年的说谎行为提供具体全面的参考资料。此外说谎的横向研究多,纵向研究少。对于以后的研究可以从追踪一些年龄段群体或者经常说谎者,深入研究说谎的发展特点。另外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还没有制定出一份测量说谎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性的量表。比如,Ostrov采用儿童错误陈述——教师问卷(CFS-TF)评定儿童的说谎行为时,该问卷已经是第四次被用来做评估工具,但由于受样本的限制,还需要进行大规模样本的测试来修订和完善量表。所以有必要编制一份有较高信效度的说谎行为量表,以此来补充现有的观察工具。
从说谎研究的对象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以正常儿童为被试的。很少有研究涉及到特殊群体(如聋人、盲人、孤独症、多动症等),他们的说谎行为发生特点以及与正常群体的异同等问题,这也是以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标签:认知发展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