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杨涛,彭启娟,唐毅

杨涛 彭启娟 唐毅(重庆南桐总医院药剂科 重庆万盛 400802)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相关情况,为以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收集到的7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ADR的药物涉及37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59.0%;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0.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2.1%。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34.1%;严重ADR有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ADR报告人以医生呈报的例数最多,占84.6%,护士呈报最少,占3.8%。结论 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40-02

重庆南桐总医院是一所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早在2002年医院就成立了ADR监测小组。对全院ADR的情况进行有序的监测工作。并通过网络逐级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本文以2010年11月—2013年10月网络上报的7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最近3年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本院通过网络,上报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数据库并经确认的ADR报告7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及临床表现、上报人职业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78例ADR报告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男女比例为1.11:1;住院患者64例,门诊患者14例;轻微不良反应71例,较严重者7例;ADR报告中,医生上报66例,护士上报3例,药师上报9例。

2.2 ADR的年龄分布

78例ADR患者的年龄跨度为9个月-84岁。各年龄组ADR构成比不同,≤15岁6例,占7.7%;16-25岁7例,占9.0%;26—35岁11例,占14.1%;36—45岁12例,占15.4%;46—55岁14例,占18.0%;≥55岁28例,占35.6%。

2.3 用药情况

78例ADR报告中,涉及注射剂26种,口服药9种,外用药2种。 其中单一用药52例,占66.7%。合并用药26例,占33.3%。与国内一些报道类似[1]。涉及的给药途径有三条,其构成比为:静脉滴注64例,占82.1%;口服给药9例,占11.5%;肌肉注射3例,占3.8%,外用药2例,占2.6%。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5版)的分类方法,将78例涉及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抗感染药物涉及21个品种,46例次,占总例数的59.0%,位居首位,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有关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及构成比详见表2。

表1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和构成比

药物分类 例数 构成比(%)

抗感染药物 46 59.0

心脑血管药物 8 10.3

血液系统用药 5 6.4

消化系统用药 2 2.6

解热镇痛抗炎药 22.6

生物及生化制品 1 1.3

营养药品 79.0

中药制剂 79.0

2.5 ADR涉及的主要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该78例ADR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占首位,约为40.1%;其次是以寒战、发热,休克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反应(见表3)。重度ADR有1例,为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3.讨论

3.1 ADR发生的年龄分布

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其中55岁以上老年人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占35.6%。这可能与我院地处老矿区,职业病、多发病人员较多有关。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功能、生化功能逐步退化,其药动学及药效学方面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增加了ADR的发生。提醒我们更应注重对老年患者用药的观察和监测。在药物选择、剂量选择、用药时间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要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和降低ADR的发生。

3.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

78例中ADR以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率占首位(82.1%),其次是口服给药,原因可能与我院的ADR报表主要来源于住院病人,而静脉滴注给药是目前住院患者用药普遍惯用的治疗手段。静脉给药和联合用药可能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两个重要因素。应提倡医生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优化给药方案,能口服即不注射用药,能单一即不合并用药[1]。皮肤用药也有2例。

表2 抗感染药物类别与构成比

3.3 致ADR药物的相关性分析

3.3.1 抗感染药物

我院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无论在总例数,还是在品种数中均占首位。该类药物中又以氟喹诺酮类发生ADR比例最大,占34.6%。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2]相一致。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占26.9%)和大环内酯类(占12.8%)。就其原因可能与我院使用这几类药物的频率较高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具抗菌谱广、疗效高、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等特点,品种和用量相对较大,故所致ADR亦多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ADR主要由阿奇霉素引起,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不需做皮试和应用方便等特点,常被儿科医生首选。

3.3.2 心脑血管系统药物

心脑血管系统药物ADR发生率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占10.3%。与近年来此类疾病患者增多,年龄偏大,用药增多有关。另一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往往累及多个器官,医师在确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常需联合用药,故心脑血管药物致ADR多的原因也可能与其多为联合应用有关。

3.3.3 营养药品

营养药品(包含扩容药)ADR涉及三个品种,共7例。其中脂肪乳发生的ADR达3例,均表现为寒战,高热。可能与脂肪乳的生产工艺、大豆油的纯度、及卵磷脂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3.3.4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本次分析涉及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9例,占9.0%。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因素、医师未辨证施治、配伍及剂量等因素有关[3]。

3.5 ADR损害的类型

78例ADR报表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1.0%),主要表现为各类皮疹、红肿伴瘙痒等皮肤变态反应症状及静脉炎。由于很多药物及降解产物对人体来说都是抗原或半抗原,特别是抗菌药物,营养药物和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较多,这类药物本身容易引起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的ADR;其次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较为直接,易于观察和判断,所以上报例数较多。相对于皮肤,其他器官或系统的损害就较为隐匿,医患双方均不易察觉,因而造成上报例数不高。

3.6 报告人的职业

78例中,医生上报的ADR有65例,占83.3%;护士上报的ADR仅3例,占3.8%。护士上报例数明显偏少,这与相关报道不一致[4]。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力度。药师上报的ADR达10例,占12.8%。

4.结论

我院ADR上报数量较少,除易于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以外,那些潜在的、慢性的ADR发现和上报还急需加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强化意识。以更加专业的角度,近距离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提高ADR报告的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和防止ADR的重复发生,以更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品。

参考文献

[1] 曾洁,何洁,福建省50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5):283.

[2] 梁晓丽,纪立伟,傅得兴.214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调查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3)1117-1119.

[3] 高素珍,张志刚,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18):1439.

[4] 朱志忠,范红春,我院267例ADR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3):266-269.

论文作者:杨涛,彭启娟,唐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0

标签:;  ;  ;  ;  ;  ;  ;  ;  

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杨涛,彭启娟,唐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