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_边际成本论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吗——来自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边际论文,报酬论文,上市公司论文,面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指,在增加投入一种可变要素而保持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某点后,继续增加可变投入要素会引起该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边际报酬递减现象最早被18世纪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杜尔哥所发现,杜尔哥(2007)通过经验总结发现,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追加劳动投入时,其劳动生产率先递增至一定阶段后转为递减。其后,马尔萨斯(1959)将该现象归纳为一条普遍性规律——“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同时,他认为技术进步不可能抵消报酬递减的趋势。当西尼尔(1986)在1836年给这个生产现象加入“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条件后,土地报酬递减现象被经济学理论正式抽象为一条农业生产规律,且西尼尔呼吁应将其作为先验的公理使用①。穆勒(1991)在其1848年的著作中指出,报酬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法则,它决定了社会生产与分配的过程与结果。与穆勒同时代的李嘉图(1987)提出,报酬递减的现象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而是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经济与生产活动中,因此,报酬递减规律是具普遍意义的生产规律②。20世纪初,马歇尔(2006)正式把“边际”概念引入报酬递减规律,使其融入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为经典生产理论的基本假设。

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构筑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假设。萨缪尔森等在其经典教科书《经济学》(1999)中写到,“虽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像牛顿定律一样是普遍真理,但在许多实证研究中人们的确发现它的存在,因此,它是一条可以被官方遵守、在大部分场合都能适用的经验性规律”。既然边际报酬递减是重要的生产规律,那么,它是否客观存在于现今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呢?萨缪尔森等(1999)指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大部分场合都能适用的经验性规律”,但问题是“大部分”场合是指的哪些场合,该规律又在什么时候不适用。正是由于这条生产规律得到了太多的学界共识,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可以完整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学术成果。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内涵与理论意义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1)企业利润最大化与边际报酬递减。下文将通过构建经典微观生产模型来揭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现代内涵及其经济学意义。在理性人假设下,企业生产目的为利润函数最大化:

而在经典生产分析框架下,企业生产最优化的必要条件——二阶库恩—塔克条件是:<0,且海赛矩阵的顺序主子阵的行列式满足西尔维斯特准则,以C-D函数为例,0,以C-D函数为例,即β+α<1。

综上所述,二阶库恩—塔克条件β+α<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α<1且β<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α<1且β<1二阶库恩—塔克条件β+α<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生产最优化的二阶库恩—塔克条件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实质上是放松了的二阶库恩—塔克条件,它是二阶库恩—塔克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实现企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20世纪50年代,最优化理论特别是多约束条件下求最优化的库恩—塔克定理的出现,给予了经济学“边际分析”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经济学遂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把传统微观生产理论框架进行了完整的描述。而实际上,杜尔哥、西尼尔、马歇尔等经济学家研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实质上是对企业生产最优化的数理必要条件——库恩—塔克定理的最早的、“不完整”的探索。在近两个世纪后,William Karush、Harold Kuhn、Albert Tucker三位数学家才将企业生产最优化的数理必要条件用数学公理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个发展过程印证着经济学发展经历了“具体—抽象,经验—理论”的科学进步过程。

一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成立时,经典生产模型的必然不能满足二阶库恩—塔克条件,模型没有可行最优解。一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成立,企业就无法进行生产最优化,经典微观生产模型也就无法求解;企业的理性人目标——利润最大化就无从实现,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也就缺少了逻辑基础。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性

在经典微观经济理论(市场供求分析)框架的逻辑体系中暗含这样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价格p、交易量q以及生产成本c(q)均是先验变量,即市场供给方——企业在生产、交易前能先验地获知价格、交易量、成本的大小,然后企业就会基于上述判断作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与交易决策。

先验的价格p、交易量q是不难理解,在企业面临交易机会时,不论是即时交易还是签订契约再进行生产的交易,企业均可事先获知市场给予它产品的价格与交易量。但关键是生产成本c(q)却往往是一个后验变量。假设企业是先签订契约后生产,供给方只能通过以往的生产经验来估量本次生产带来的成本大小。假设企业是先生产一定量后再寻找买家,但市场均衡交易量是由市场供求双方内生决定的,企业是不可能先验地知道供求均衡总交易量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合意产量。生产少了会减少企业报酬,生产多了会增加存货成本,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生产成本c(q)还是一个后验变量。也就是说,无论两种交易方式下的企业生产成本c(q)都是后验的,难以在交易完成前确定下来。

以实际市场活动举例,一个明码实价的超级市场作为供给方与买方消费者进行交易,商品价格p是交易前就被确定下来,交易量q在交易发生时也确定了。但由这些已出售商品的存货(因为放在货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卖出)、售后纠纷、偷盗损失带来的成本只能在交易后进行结算,因此这部分生产成本是后验的。在就业市场,劳动者无法先验地准确判断出自身为工作付出的时间岁月价值几何,也无法先验地衡量出工作会在将来给自己带来多少身体、精神方面的耗损,从而无法获悉自身的工作成本。几乎在所有的现实市场交易、市场活动中,都可以发现价格、产量先验,而成本变量c(q)后验的现象。

生产成本c(q)的先验与后验矛盾,使经典微观经济理论框架出现了一个逻辑漏洞。其实,这逻辑漏洞是一条静态与动态分析的衔接裂痕,因为经典市场供求分析是静态分析,而上文所述的成本c(q)后验却是动态分析的结果。一旦生产成本c(q)作为一个先验的假设,那么经典微观经济理论的逻辑漏洞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成本先验”与“成本函数的形式也是先验”的假设对于经典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其逻辑体系的基石。因此,研究实际社会生产中的成本是边际递增还是递减,或研究与其等价的边际报酬递减或递增规律,是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具有极高的经济学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既是经典生产模型的求解必要条件,是生产理论框架的逻辑基础,也是微观经济理论(市场供求分析)框架的基础性研究。为检验这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是否客观存在,下文将进行实证检验。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1.近年关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证研究文献

Tybout and Westbrook(1995)通过建立墨西哥制造业面板数据模型,发现该国制造业的边际报酬递增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拐点,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墨西哥制造业。Gali(1995)的跨国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得出了“利润率会随着营业总收入增加而下降”的相似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证实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除此之外,内生增长学派的许多文献都进行了边际报酬递增的经验研究,从而否定了马尔萨斯的“技术进步不可能抵消报酬递减”原理,使技术进步成为生产的主导因素。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及实证文献有Helpman and Krugman(1985)、Barro(1992)等。

关于规模报酬的实证研究文献为数众多,近年涌现了很多优秀成果。其中,Paul and Siegel(1999)使用了1979-1989年美国工业面板数据,证实了美国工业生产普遍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但是,Epifani and Gancia(2006,2008)认为,Paul and Siegel的结论忽略了技术变迁在生产中的作用。他们指出,美国工业产出的增长应大部分归功于技术演进,而不是规模经济。Antweiler and Trefler(2002)使用1972-1992年间71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考察了规模经济效应、劳动生产率差异、资本积累差异等因素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他们认为,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影响了国际贸易行为,而贸易行为又反映着国家之间的规模经济水平差异。因此,传统理论中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实质上是国家间规模经济水平差异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被纳入分析的34个产业中,有1/3产业规模报酬不变,另有1/3产业规模报酬递减,其余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Epifani and Gancia(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美国产业技术对产业市场绩效有正效用,但产业的规模报酬却是递减的。

以往的经验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反映出不同的边际报酬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并没有总结出关于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性分布,学界对哪些产业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问题依旧没有标准答案。这使我们无法判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也无法判断它是否客观存在。

2.建立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

近年学界的边际报酬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了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本文沿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是否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模型使用作为企业产量q的代理变量,其原因有三:①即使处在同一产业的企业也会生产不同产品,因此,企业的实物产量往往无法横向比较。例如,汽车制造业中的A企业年产1000辆重型卡车,B企业年产1000辆小型轿车。虽然两者的汽车产量绝对值一样,但其产品单价不一样,因而企业的真实产量不能以上市公司年报中“实物产出”的绝对值为依据。②年报中的“营业收入”是一个较能直接反映企业产量的货币指标。但在企业常用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影响下,解释变量营业收入与被解释变量生产成本之间的统计关系可能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同时初步回归结果也证实上述推测,回归结果拟合优度极高,遂不使用营业收入作为关键解释变量。③我国税制规定了同样产品使用同样增值税率,产品结构类似企业的营业税率也基本一致,因而处于同一产业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能有效地反映企业实际产量。因此,我们认为是企业产量q合理代理变量。

在以往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学者们难以分离企业生产的边际效应和技术变迁对成本、收益的影响。横截面数据模型只能揭示生产边际效应的影响,时间序列模型又把生产边际效应和技术变迁的影响效应混合在一起,不能分离出来。强调技术变迁的文献往往假定企业的生产边际效应固定,强调生产边际效应的文献就会假设企业技术不变。而模型(1)正是没有考虑到技术变迁对成本的影响,为此,我们在计量模型加入控制变量考察技术变迁、企业规模等相关影响。计量模型拓展如下:

3.数据来源及处理

企业数据均采用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提供的1998-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宏观经济数据以1998-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当年指标为准。数据样本覆盖了我国深、沪A股市场的主要产业板块,同时剔除了部分横截面(上市公司)太少的板块,而经营范围不能明确的板块也被剔除,如综合行业、其他行业等。考虑到开发区、供水供电板块的政府属性,也将其剔除出样本。本文面板数据集的时间跨度为1998-2006年的9年,样本范围覆盖了38个A股板块的所有个股,共计1238个横截面(上市公司)。本文使用产业板块分类主要参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的CSRC行业分类,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行业分类以及平安证券、国信证券公司的板块分类。

在搜集企业增值税、营业税tax时发现,随着2001年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原来年报《现金流量表》的“支付的增值税款”、“实际交纳的增值税”(二者没有冲突)、“支付的所得税款”、“支付的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四项被合并“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鉴于其他税费与企业产量也有着一定的线性关系,为统一统计口径,解释变量tax使用2001年前的“支付的增值税款”、“实际交纳的增值税”、“支付的所得税款”、“支付的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加总和2001年后(含2001年)的“支付的各项税费”。

4.实证结果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38个行业进行了固定参数固定截距面板模型的最小二乘法回归计算,各产业的回归结果见表1、表2。回归结果显示,在38个产业中只有6个产业的在模型(1)、(2)中均不能通过1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所占比例约为15.8%。另外各项统计指标均较为健康,综合判断计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理想,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关系。计量模型(1)、(2)可以作为检验计量模型稳健性的参照物。比较两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的大小及其显著性的变化不太明显。总的来说,计量模型(1)、(2)在关键解释变量处的稳健性得到一定的保证。

命题1:在我国经济系统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行各业生产,是客观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规律。

在纳入实证检验的38个产业中,有21个产业样本的小于零,即产业边际成本递减,其生产不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系统中并不是所有产业都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很多产业生产满足边际报酬递增规律。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客观存在于部分产业,却并不适用于我国的所有产业,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规律,命题1不成立。

如上所述,先验的“成本函数形式”是微观经济学的逻辑基石,而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并非所有产业都符合边际报酬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因此,经济学家在使用这些基本假设之前,应对考察对象产业的边际成本属性进行判断,使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合理的前提假设和坚实的逻辑基石。

命题2:第二产业生产主要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38个产业样本中有27个是第二产业。回归结果显示,27个第二产业样本中有10个产业的小于零,即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报酬递增的产业在整个第二产业中约占37%。另外17个产业的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因此,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占多数,其比重约为63%。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生产较普遍地出现边际成本递增现象。因此,第二产业生产主要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但不具有普遍意义。命题2成立。

命题3: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边际成本递减,其生产不能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反而全部满足边际报酬递增规律,且具有普遍意义。

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产业、采矿业、资源初级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全部小于零,这些产业100%地出现边际成本递减现象,其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增,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适用。第一产业、采矿业、资源初级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边际报酬递增,且具有普遍意义。命题3成立。

我国官方的产业分类标准将采矿业划分至第二产业,但有的西方国家将其划至第一产业。本文把采矿业、资源初级加工业与农业归为一类,认为它们具有第一产业的基本属性。虽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发现源于农田耕作,但现代农业生产已经与300多年前的农田耕作相去甚远,更不要说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都会从事机械化的规模生产。因此,农林牧渔业因技术的提升而出现边际报酬递增是不难理解的。另一方面,我们推测采矿业、资源初级加工业生产呈边际报酬递增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这些产业都是政府限制进入、行政许可的政策性垄断产业。

6个第三产业(服务业)100%地出现边际成本递减现象,其生产均满足边际报酬递增规律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结果。回顾经济发展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摆脱小手工业的桎梏,技术发展与物质资本K的积累使生产力得到长足的进步。本文实证结果却表明,当今社会生产中的第三产业,它虽然像过去的小手工业般以人力资本L为主要投入要素,但它的生产却能实现边际成本递减、报酬递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我国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实际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对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偏好,制造业、工业明显倾向于实物资本K,服务业的生产主要依托人力资本L。那么,两种产业互为相反的边际报酬特征是否意味着: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增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是否可以使传统工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报酬递增?我们认为,一旦能顺利解答这两个问题,关于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应该主导企业产权、纵向一体化、公司治理的问题(Rajan and Zingales,1998,2001;Baker and Murphy,2002;Levin and Tadelis,2005)便能迎刃而解。据此我们推测,考察企业边际报酬规律差异及其成因是关于这个方向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至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否一条客观存在、普遍适用的生产规律的问题上,我们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部分第二产业中客观存在,且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它并不普遍适用于整个国家经济系统;而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采矿业、资源初级加工产业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普遍不适用,其生产报酬100%地呈边际报酬递增趋势。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客观存在于部分第二产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四、主要结论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微观经济学数理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它是保证生产模型有可行解,保证企业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从最优化理论角度看,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实质上是二阶库恩—塔克条件的一部分,是使生产最优化的必要条件。

(2)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生产主要呈现边际成本递增现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第二产业中的存在较普遍。第一产业(含采矿业、资源初级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不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生产呈边际成本递减,即满足边际报酬递增规律。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在我国的部分第二产业中客观存在,并不普遍适用于我国的整个产业体系。

(3)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第三产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现象暗示,企业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增或递减与人力资本投入密度相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也许可以使传统工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报酬递增。

注释:

①但是,这时的西尼尔(1986)认为制造业的报酬是递增的。

②李嘉图加入三个前提假设:一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现有的技术含量、生产工艺是不变的;二是不同生产要素之间配合的比例可变;三是追加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效率。

标签:;  ;  ;  ;  ;  ;  ;  ;  ;  ;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_边际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