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动脉环解剖及其影像学的形态研究论文_黄彬,胡轩浩,崔丽君,沈亚奇,黄嫣涵,赖育鹏,马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1]。然而形成动脉环的血管在类型和管径上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时某条血管的明显狭窄会降低其作为血流调节的作用,大脑的某支动脉或者交通动脉在某些个体可以完全缺如,有各种各样的发育不全或者成双支[2],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及其特异性。本文就利用尸体标本的大脑动脉环上观察和测量长度与直径数据与大脑动脉环的MRI等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大脑动脉环的解剖学位置和形态特点。

1 尸体标本大脑动脉环测量的材料及其方法

1.1 实验材料是经4%甲醛固定的8具成人尸体的头颅,

均用色乳胶灌注动脉。

1.2 标本的测量和数据的收集:通过对大脑动脉环的解剖,使用精确到 0.02mm 的游标卡尺对解剖完成的大脑动脉环各个组成部分管径和长度以及相互距离进行精确的测量,如左右颈内动脉的C4段中部,基底动脉末端前5mm,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P2段,前后交通动脉的长度及其直径(见图一)。

1.3 结果的分析:测量结果以均值±标准差( ±s)表示。均做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详情见表1)。 *

2 影像学大脑动脉环数据收集方法

2.1本文采用王克臻发表的《正常成人脑动脉的MRA测量和应用解剖研究》一文中所收集的大脑动脉环的各段直径数据[3]。

2.2 测量方法:利用MRI图像测量大脑动脉环各段数据,测量部位分别为(1)颈内动脉颅内段即C5段,为穿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的部分,取其中点测量;(2)大脑前动脉A1段中点,即与前交通动脉之间的部分,取其中点测量。(3)大脑中动脉M1段,即颈内动脉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外侧水平行至大脑外侧沟的部分,取其中点测量。(4)大脑后动脉P1段,即基底动脉分叉处至后交通动脉的部位,取其中点测量[3.4,5]。

3 结果

3.1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是颈内动脉2个终末支中较小的一支称水平段,是分出后与对侧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的一段[6]。8例尸体以及王克臻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大脑前动脉均表现为双支型,未见到明显异常现象;大脑前动脉在动脉环中尸体标本测量的直径左侧为(1.81±0.44)mm,右侧为(1.84±0.65)mm;王克臻等所测量的直径左侧为(1.69±0.30)mm,右侧为(1.60±0.28)mm。

3.2前交通动脉

前交通动脉是连接左右大脑前动脉的动脉,位于额叶底面,通常位于位于视交叉上方,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存在个体前交通动脉位于交叉前方,上方,侧方,后方的[7]。在8具尸体标本中前交通动脉变异数比较多,本文选取了2较为典型(见图三,图四)前交通动脉成窗样或网状结构。

3.3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起自颈总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颈内动脉在动脉环中尸体标本测量的直径左侧为(3.14±0.53)mm,右侧为(3.27±0.49)mm;王克臻等所王克臻所测量的直径左侧为(3.59±0.35)mm,右侧为(3.58±0.31)mm。

3.4 后交通动脉

起自颈内动脉C1段,在蝶鞍上面,水平向后内行,与大脑后动脉合。后交通动脉在动脉环中尸体标本测量的直径左侧为(1.20±0.50)mm,右侧为(1.00±0.0.39)mm,其长度左侧(12.28±1.65)mm,右侧(11.94±1.84)mm。

3.5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PCA)在脑桥附近发出,起自基底动脉分叉处,位于动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8]。大脑后动脉在动脉环中尸体标本测量的直径左侧为(2.15±0.74)mm,右侧为(1.76±0.27)mm;王克臻等所王克臻所测量的直径左侧为(2.21±0.45)mm,右侧为(2.19±0.42)mm。

4 讨论:大脑动脉环解剖及其影像学的形态研究发现左右存在不对称性的意义

4.1.本文中尸体标本所得到的数据与王克臻等MRI所得到的数据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左侧半球比右侧半球的血管直径要宽,可能与国人普遍左半球功能优势有很大的关系。

4.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大脑动脉环,据统计有50%以上正常人存在着大脑动脉环变异[9]。而且复杂多样,在脑血管病患者尤为显著,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大脑动脉瘤的危害性极大,主要表现为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和占位压迫效应,而且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所以熟悉掌握这一区域的正常和异常显微解剖特征,将对于临床医生预测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等,以及脑血管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乐军 刘万胜 周启良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95—301

[2] 彭裕文 局部解剖学 第八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5月9—37

[3] 克臻 李岩 马威 张竹峰 徐飞 正常成人脑动脉的MRA测量和应用解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年 第26卷 第4期 392—395

[4] 张致身.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9—408.

[5]何杰 刘怀军 黄勃源 池 琛 Willis环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成像的形态、解剖变异及脑底动脉直径测量[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7年第24卷第1期 39—44

[6] Creator:"Yokota H;Yokoyama K;Nishioka T",el at.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notching on anterior optic pathways in a child with craniopharyngioma and progressive blindness[J] Pediatr Neurosury,2012,47(5);376—378

[7] 陈立春.夏春波 前交通动脉瘤应用解剖学研究 [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27 卷第3期 350—351

[8] 张洪武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神经解剖即临床研究[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3年5月 1—46

[9] 赵兵 杨华 大脑动脉环变异的形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2月18日第2卷第2期 93—96

项目基金:长沙医学院2015年度校级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5〕15号-75.

论文作者:黄彬,胡轩浩,崔丽君,沈亚奇,黄嫣涵,赖育鹏,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  ;  ;  ;  ;  ;  ;  ;  

大脑动脉环解剖及其影像学的形态研究论文_黄彬,胡轩浩,崔丽君,沈亚奇,黄嫣涵,赖育鹏,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