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

姜晓珍[1]2003年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校的逐步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的普及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日益显示出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健康地为祖国工作,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改善其生活的质量,都有着深远的价值与意义。而了解高校学生目前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又是有效完成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任务的关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文献综述等方法,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6所普通高校共1003名二、四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借以对内蒙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信息,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终形成提出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意见。 本文参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标准》以及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主要通过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持续时间四方面内容的达成度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界定,并把每周锻炼频率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20分钟以上,锻炼强度为与自身锻炼状况相适宜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锻炼持续时间为10-12个月作为具体判定标准,将学生分成:有体育锻炼习惯,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但参加锻炼的学生(简称为参与群),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简称非锻炼群)叁个群体。调查结果表明,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比例为51.5%,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参与群学生比例为41.5%,非锻炼群的学生比例为7%。性别差异显着,有体育锻炼习惯的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比例,且从不锻炼的学生中女生人数最多;年级差异显示,随年级的增长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而参与群与非锻炼群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有体育锻炼习惯群、参与群和非锻炼群,叁种类型调查数据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进而对影响呼和浩特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展开全面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一内滚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呼和浩特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分别为:体育需要、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和体育自信度.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环境因素有学校因素包括:场地器材设施因素、体育教学因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因素: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支持态度及父母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消费因素、“重要的他者”因素、媒体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还针对上述状况和一些鱼待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并对呼和浩特地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与对策。

杜鹃[2]2012年在《呼和浩特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利用运营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落幕,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呼和浩特是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在迅速发展。在进入后奥运时代以来,体育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对于人均场地仅在2.68平方米的呼和浩特而言,满足广大群众健身场所的需求便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场馆在全部场馆中占有的比重很大。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进行有效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场馆资源服务于学生和大众,将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呼和浩特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在被调查的呼和浩特市区的6所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已经对社会开放,而还有33.3%的学校未向社会开放。在群众健身场所供求矛盾日益增大的今天,高校体育场馆能否有效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充分为本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实现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对呼和浩特市区内的6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够对改善呼和浩特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市区内6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利用及运营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呼和浩特市区内已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现状欠佳,总体开放的时间较短,已开放的场地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部分高校场馆的主管部门对其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态度不够积极;二是部分开放时间与学校教学活动相冲突,已开放的场馆在开放的时间上还存在与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的现象,进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本校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叁是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其主管部门缺乏监管,发现在场馆的日常运转和资格审查等方面尚未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在对高校场馆的限制性的规定还略显缺乏;四是已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日常运营经费不足,维护与管理的力度和水平相对滞后,需要得到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五是己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管理体系的缺陷,运作不够规范,管理有些混乱等问题。针对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6项建议:一是整合市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全方位面向社会开放;二是克服主观的人为因素,变阻力为动力,各方协同使其向前发展;叁是在场馆向大众开放的同时,应考虑满足社会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健身需求;四是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力度,推动高校场馆向社会开放与利用走向成熟,以推动本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五是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六是努力构建呼和浩特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共赢体系。

参考文献:

[1].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D]. 姜晓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呼和浩特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利用运营现状及发展研究[D]. 杜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