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王英洁论文_王英洁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王英洁论文_王英洁

摘要:海绵城市是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海绵”,旨在通过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增强城市的系统功能,使其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特点,提高抵御雨水的能力。当然,要想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效建立,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开展系统规划,结合实际提出城市在给排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给排水设计;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给排水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决定了城市给排水建设是否安全、科学、高效,并且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基础建设能否有序进行。海绵城市理念在最近几年被逐渐推广应用,特别是在给排水设计中广泛应用了海绵城市理念,能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同时还能使雨水的循环利用更加高效。海绵城市理念也为城市给排水设计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更加坚固,城市建设更加科学,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

1当前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1设施老旧、改造周期长

现阶段很多城市原本的给排水系统规模小,管道面临着严重老化的情况,另外管路的长度以及结构也是有一定不恰当的地方。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给排水造成均一定的困难。需要解决城市的需水以及排水问题,然而相关部门忽视了地下设施的建设以及布局,导致地上和地下的建设两极分化,地下管线缺乏维护和保养,这些都是让地下管网的改造面临着更大的难度。在各个城市的老城区,原本的给排水系统都是十分陈旧的,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运行,很多的管道设施缺少维护,本身是难以支持城市现阶段给排水需求的,但是对这些设施进行改造,还要考虑到其他设施的影响,让给排水设计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地下和地上的建筑设施无法取得协调。

1.2雨洪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因为城市道路出现一定的硬化情况,对水循环造成了严重影响。雨水在排水系统中排放,导致了地下水比较缺乏。国内的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比较晚,雨水资源建设相比于城市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国内的气候以及环境问题,导致城市要进行内部排水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很多地区的排水系统非常传统,管道不够完善,污水以及雨水合流,另外是老城区给排水的改造也是非常难。因此在现阶段的给排水设计中,雨洪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为设计以及技术的原因,导致原本的给排水系统要想改造是十分困难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给排水的实际设计并未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让给排水系统难以实现对雨水的充分利用,这样海绵城市的实际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1.3没有根据城市水文条件进行规划设计

现阶段在国内城市的给排水实际设计中,很多的企业会忽视城市水文地质情况的影响,忽视了客观的规律。比如在雨季时间规律以及降水量统计,对多水地段的系统改善,这些都是导致给排水方案与实际的需求并不符合,对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影响到给排水本身功能的发挥。在给排水的实际设计中,结合城市水文的情况展开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则,现阶段很多城市并未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严重影响到给排水的实际设计水平,无法将海绵城市的实际价值体现出来。

2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要点

2.1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之人行道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给排水设计针对人行道提出了合理的优化建议:在施工中采用渗透性好的材料,避免人行道路面积水,水渗入地下后成为水资源,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再循环利用。如果该段路面水资源无法有效渗入,则需要合理规划,通过一定的角度设置排水管,有利于积水尽快排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之绿化带设计

在城市给排水规划和设计中,绿化带是重点,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1)对雨水收集进行设计。对于城市路面应当使用透水性比较好的材料,保证雨水可以渗透到地表层,随后对绿化带的雨水进行科学合理的收集。对此过程中绿化带的不能太高,应该在路面下面15-20cn之间设置,此外绿化带高度不可以比绿化带土壤高度低。(2)对水质进行过滤设计。在对城市道路中积水水质进行过滤设计,可以很好的清理地下水,防止地下水出现污染,也可以将收集起来的雨水运用到很多地方。为了进一步加强水质过滤设计要在施工过程中敷设一层种植土,并且在种植土的上层部分铺设一层砂石层,之后再将渗透管道埋设进去,从而就可以很好的提高雨水的渗透性水质的清洁度。③对排水量进行有效缓解,充分发挥蓄水的能力。在进行绿化带设计的时候,作为设计人员要与地形特征和结构相结合进行分析,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行导流系统设置,促使城市工程在降雨量较强时水流入地面更具有层次感。同时还要对雨水位置进行考虑,设置明沟,促使沉淀雨水的功效得到充分发挥,还应该在两边设置水沟渠,保证配水功效得到发挥,从而为工程建设完成会投入使用,方便雨水有效的排放到绿化带中,对城市功能的发挥不造成影响。

2.3优化设计给排水管网

首先,为了提高排水管道标准,城市给排水规划人员可以针对雨水管网及动力驱动装置进行提标改造。即在原有老旧雨污管道利用的基础上,加大雨水管网管径至1200~2000mm,并在路面铺设直径为150mm的雨水管道,保证城市路面防涝效果。同时利用智能化技术,向动力驱动装置泵房内增设自动智能化控制装置,保证雨污水排放管压的有效控制。

其次,在雨水管网管径增大的基础上,考虑到排入城市水系水体内水量会急剧增加,城市给排水规划人员可在内部增设雨水泄洪通道,并在原有排水管网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排水深邃泄洪排涝系统的优化设置。在降雨时,地面无法吸收的雨水可经竖井进入深层雨水延滞吸收隧道,缓解地表上层排水管压力。而在降雨结束时,隧道内储存的雨污水可经动力驱动装置传输至地表上层管网,进入地面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基地处理。

2.4附属设施设计

为了保证城市给排水设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附属设施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影响城市给排水的主要附属设施为路缘石和路肩边沟。

(1)路缘石。目前路缘石的设计分为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其中平缘石与路面的高度保持一致,这样路面的雨水可以直接流入到绿化带或者雨水口,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路面积水的情况。而立缘石,一般高出路面一定的高度,因此雨水很难直接流入到绿化带中,所以雨水一般只能顺着路缘石流入到雨水口中,但是如果雨水口设置的距离太长或者是雨量太大,就会导致路面积水很深,因此在设计立缘石时,要做好打孔设计,提高排水效率。

(2)路肩边沟。原先的路肩边沟基本上都是选择混凝土材料,因为这种材料的施工工艺简单,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渗能力,但是混凝土材料缺乏净化作用,导致雨水排入边沟之后,携带一些泥砂,降低了水的清洁度,也会造成城市管道的淤塞,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设计时可以将原有的混凝土材料改换为植草沟,这样植被可以将一些泥土垃圾挡在城市管网外,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的背景下,给排水设计要结合新的理念以及技术,积极加强对给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另外给排水的设计质量关系到城市的长久发展,因此要在国家规范的标准下,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以及规划,使给排水具备雨洪调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沛.生态城市背景下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9):97-98.

[2]王亦斌.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居舍,2019(24):122,163.

[3]芦立新.生态城市背景下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探析[J].四川水泥,2019(8):93.

论文作者:王英洁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王英洁论文_王英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