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学课更具有探究味论文_左文

如何让科学课更具有探究味论文_左文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建中镇中心小学校,6211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鲜活有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动手动脑的乐趣,但是如何避免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收获甚少”的尴尬现象呢?本文只要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保持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有效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真正像小科学家一样地动手动脑做科学。

关键词:兴趣;习惯;课外探究;语言魅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性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必须贯穿于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始终。然而科学是枚双面币,它既着眼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又着眼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教育。而许多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科学探究行之有效呢?

一、“兴趣+习惯”成功两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如何维持并发展他们的这种兴趣呢?这更多的是要求教师的引导,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如在《今天的天气》一课中,让学生当一下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在《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中,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及其船队的航海路线,让学生当一次小航海家模拟一番,体会科学研究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钥匙,那么怎么帮助学生得到这把钥匙呢?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是靠平时的教导和积累慢慢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把习惯培养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科学课许多活动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所以教师重点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应该多加引导,重点强调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使得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并从中获得成功感。

二、“课内+课外”联合创双赢

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听到教师说:“你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探究哪些内容?如何研究?”学生当时兴致高昂,课后却没有付诸行动或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推荐给学生一个课外探究活动,之后便再无下文。学生在课内实验进行地红红火火、热火朝天,但课外探究活动却无人问津。一方面是由于有些课外探究活动需要时间较长,教师若不能经常提醒和督促,学生便很少能坚持不懈地研究到底。另一方面,学生对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有畏惧心理,缺乏必要的指导,不知从何入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避免课外探究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教育就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的局限,走出课堂35分钟的局限,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有效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和拓展延伸。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挑选和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内容。如在光单元中用凹面镜模拟太阳灶聚光、在动物王国单元中可以观察知了猴羽化蜕变、热胀冷缩单元可以研究利用气体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喷泉实验,还有利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等活动。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是“植物走迷宫”,种出造型奇特的植物,利用植物的向光性让植物枝叶朝向光处生长。有的小组设计出了类似盆景的纸箱模型,有的小组甚至想到了办法,让一课绿豆的茎叶分别朝上、朝下生长,造型优美,真是奇思妙想、趣味纵横。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长期的观察实验习惯和严谨作风,在生动的观察中科学探究技能得到发展,体会了收获的喜悦。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补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实现了课内外的双赢。

三、“质疑+思考”探究更实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名句,因此,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认识体验,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如《花和果实》中,布置学生搜集并带来各种各样的果实,学生就带来了苹果、土豆、洋葱、蚕豆、萝卜等等,面对玲琅满目的蔬菜水果,有学生质疑:这些都是果实吗?果实有哪些特点?怎么来区分呢?果实是怎么来的?...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学生的自主思考,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许多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问:“你有什么问题?你想研究什么?”学生却不知要研究什么或提出的问题研究价值不大,问题在哪?其实不是学生不会问,而是教师在提问前,应该给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敢疑、善疑的品质。在实验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思考。在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后,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联想运用,找找生活中的科学,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推动课外探究。如在《斜面》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证明了斜面能省力后,教师抛出问题:生活中像斜面这样的简单机械还有很多,你还能想到哪些搬运物体的好方法?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把小药瓶插上吸管做温度计模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在小组汇报时大部分小组都同意放入热水中上升,这时突然有个小组说:“不对,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是这样的,放入热水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一时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意见,这时老师就要当好引导者,装作疑惑不解的样子,问:“真的这样吗?怎么办呢?”学生就立即要求重复实验,仔细观察想象。经过认真观察的确如此,液面果然先下降后上升?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发现是玻璃瓶先接触热水,玻璃瓶先膨胀,所以液面下降。在这样的质疑中,学生不断深入探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总之,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是一门艺术,科学更是一门有挑战性的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搜集积累资料。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一桶水是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争取做一条长流长新的小溪,让学生不断汲取到最新的养料。

论文作者:左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如何让科学课更具有探究味论文_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