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农业观念_农业论文

新世纪的农业观念_农业论文

新世纪的农业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概念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觉得,我国农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未摆脱手工劳作的状况,发展不可能太快;有人觉得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会平衡,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快一些,但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会快。因此,对下世纪的农业发展水平看法不一,对发展程度的估计有很大差异。尽管未来有许许多多的未知,但在现实的发展之中孕育着未来,显示着未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实践,展示了未来。新世纪的农业是一个什么概念,不能不引发我们去探索。

一、功效农业

世人共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华大地的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依托这块土地生存繁衍,农业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依托。由此,构造了中国的农业社会结构,也产生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历史在中国铸成了一个天经地义的论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试把这个极为重要的论点称之为农业的“基础论”。农业的“基础论”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这个“基础论”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准则,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总是首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强调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我们试将邓小平的农业理论概括为农业的“根本论”。同毛泽东同志强调农业问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进一步强调农业是根本,是战略重点,并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带有战略性和根本性。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试概括为农业的“全局论”。从全国的稳定、全国的小康、全国的现代化的大局中,去看待新时期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现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市场为取向,使我国农业走向了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目标。

农业的“基础论”、“根本论”和“全局论”都突出强调了农业的社会功能。从中国特殊的国情来看,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都需要农业的社会功能来支撑。“无农不稳”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建国以来,由于农业的不稳定而带来全国经济波动的事实,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根本地位和全局地位上来。这是农业区别于非农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表明了我国农业特有的本质特征。尤其是我国农产品过去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再加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使农业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更加重了农业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对农业作用的强调,都是把社会功能放在首位的。

农业的“基础论”、“根本论”和“全局论”,都是以农业的特殊的经济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农业是人类社会中唯一能够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转化与积累太阳能的产业,从而成为各产业之源。农业生产出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的基本物质资料,给其他产业正常运行提供必须的物质资料和条件。特别是将农业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更加体现了农业的经济功能。让农业成为创收产业、成为农民致富产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经济本质,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农业的经济功能决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也必须同其他产业一样,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产业目标。农业不仅应该是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同时也应该是效益产业、致富产业,成为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创造国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明确农业的经济功能,恰恰是对农业的加强。过去,我们从农业的社会功能出发,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去推动农业的发展,常常是事倍功半。而明确其经济功能,恰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利益,从而调动起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力的积极性。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对农业的经济功能的认识正在深化,但对农业的生态功能的认识比较迟,比较浅。在“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下,毁林种地,毁草种粮,乱开耕地,挤占水面的问题相当严重,造成生态失去平衡。失去生态平衡的环境又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我国恢复生态平衡的任务相当繁重。应该看到,农业产业的自然本质是在完成经济功能过程的同时,完成着生物再生产及自然生态循环过程,农业是生命物质的生产产业,表现为强烈的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的产业特征。农业不仅以经济行为参与、影响、干扰社会综合生产力,而且以生态行为参与、影响、干扰社会综合生产力,农业的生态功能同样对农业的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现代农业向人类社会展示出更加丰富多采的功效。不仅把农业看成是一个产业资源,生存资源,还把农业看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景观资源,现代农业正在走向多功能、多效能。

农业的基础产业、效益产业、生态产业特征构成了农业的产业本质,也构成了农业的产业本质的整体性,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不可偏废。虽然由于农业发展的体制条件、生态条件、市场条件会有各种变化,但这三者之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伴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需求出现多层次的趋向,从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发展需要到生态需求,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正在反映出农业的产业本质的全面内涵,成为农业的自然、经济、社会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对农业的决策,不仅要注意其社会功能,同时要注意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人们温饱需求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而其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实现,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

二、企业农业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经成为催化农村产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的加速器。

某种产业形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反映。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高科技潮流的涌起,不仅促使全球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还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生产转入企业化生产,以企业化经营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得到展开和发展。纵观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农业的企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的计划制定和实施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种需求趋于稳定性,农业生产为了克服市场风险而追求着供求关系的稳定性,农产品更多地以深加工产品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农产品深加工的产值在农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较高,由此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农业的效益可观,增加了对农业投入的吸引力。农产品的销售不再有地域的局限,以加工制成品的形式走向国内外市场,成为创汇的产业之一。投入农产品生产的资本逐步实现集约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增加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使投入农产品的流动资金也同工业一样实现了加速周转,这是农业企业化运营的必然结果。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使高科技可以大规模渗透到农业生产中来,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使对农业的经营由农庄式转向企业化。在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中,越来越多的应用高科技生产的农产品取代传统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使农产品经营方式走向网络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合理组合成为联合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有些跨国的农业综合集团正在兴起。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增加,通过高速信息公路、因特网建立起从生产、经营到用户之间的流通渠道,正在发展成为崭新的经营模式。

将传统农业推向企业化经营,是许多国家促使农业生产走向现代产业的有效途径。美国在过去的25年里,国内农场总数由270万个减至190万人,而同期国内建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了20倍,农产品深加工已成为吸收资本和劳动力最快的部门之一,并使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在印度,80年代末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80余家, 而且生产水平低,产品出口少。到1996年,印度已有近千家颇具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实力雄厚的农产品综合经营集团。 在日本,已有数百家工业企业加入发展工厂化农业的行列,1997年的工业企业生产及上市的农产品已由80年代末的10多种增至100多种, 农产品产值已达500亿日元。这些情况表明, 工业界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作者。德国农林业部有关人士预测,到下个世纪初,德国将有许多经营上千公顷土地的农业家庭企业。昂贵的大型机械将越来越多地由雇佣劳动服务企业提供,象植物保护这样一些特殊的工作将由专业公司承担,在兼营企业里也会有许多大型的农业企业。这些农业企业的规模将与目前大型的正式商业企业相似。

企业农业的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是怎样呢?中国能不能逐步走上农业企业化生产经营方式的轨道呢?

近年来,大批乡镇企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应该说,乡镇企业的突起和发展,是我国农村企业化运营的先行模式,也是未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形式之一。

近年来,以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广大农户的专门化生产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正在成为我国企业化农业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正在开创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新局面,正在孕育着中国新世纪农业的新变革。从各地的实践看,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展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一是这种公司加农户的经营体系,为农户家庭经营与国内外市场结合找到了实现形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产量的释放基本上属于政策性推动,加上这个时期农产品市场空间很大,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并不突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广大农户经营的分散性与市场的统一性的矛盾;个体农户生产能力的脆弱性与市场的风险性的矛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的周期性与市场需求多变性的矛盾。而采取公司主体带动广大农户的形式,有的领导同志概括为“公司+农户+市场模式”。如吉林省德大公司主体既是农民养鸡的技术中心、成本中心,更是养鸡农户的直接市场,为广大农户发展养鸡业解决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与德大一体的养鸡户已不再是个体面对市场,而是通过德大技术指导和加工转化,带动农户进入国内外市场。解决广大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市场风险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因此,吉林省德大的经营方式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

二是通过公司主体的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作用,找到了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之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阶段随之进入了市场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的市场化问题突出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与工业的二元结构问题。只有当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之时,才从根本上探索到了解决工业与农业二元结构的有效方式。如吉林省德大公司以引进现代化设备为主体,把养鸡的农户做为加工业的第一车间,组织起1.5万多农民从事专业化养鸡生产, 建立起肉食鸡产加销一条龙,通过科学管理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了产业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经营体系。这种形式,一方面,使农副业成为加工业的坚实基础,并通过农民参与以家庭为单元的饲养投资,分散了加工业投资负担;另一方面,加工业又成为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主导力量。德大公司通过工业化的组织方式把现代化的养鸡技术渗透到广大农户,把分散的农户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体系当中,纳入企业化运营轨道,使农民接受现代化大生产的辐射和带动,从而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而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了封闭式发展的农业向开放式发展的农业的转变。

三是通过产业化经营,为粮食主产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找到了现实的选择。吉林省德大公司以现代化加工手段为主体,通过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引发了农村的产业革命,使1.5 万多农民从事养鸡专业生产,从土地经营中分离出来,为土地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粮食主产区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农业增产但农民增收有限,而且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二是农业增产但县级财政增长有限,而且财政补贴的现象短期内很难扭转。类似吉林德大公司一批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兴起,为粮食增产增效找到了途径,用畜牧业转化了粮食,再用工业转化了畜牧,这两个转化都以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为依托,都以工业的带动为主导,从而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多层次转化增值。实践表明,我们对农业投入,有些要直接投入农业的生产过程,而有些则要投入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投入点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带动点。

类似吉林德大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产业革命,伴随一个社区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

除了乡镇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形态之外,我国农业企业化的重要组成是服务于农业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这其中,有农民发展的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也有其他社会中介和服务组织,也有农民与社会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组合。

广大农民和整个社会最关注的是,在农业走向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家庭承包经营的走势。可以肯定的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满足已有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获取最大收益的利益动机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使农民一定会对经营方式作出恰当选择。还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分经营能力强的农户将走向规模化经营,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在农村;一部分农户将成为某种专业化经营的专业户,这种专业户不会停留在目前专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而是以企业化的方式进入市场,将形成家庭农业企业或其他类型的企业。同时,将有大批农户在农业企业中从事某种工作,以农业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劳动,像目前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民一样。当然,家庭农业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个较长的过程。由家庭承包经营向家庭企业的演变,不是每个农户都能做到的,只是在有条件的农户中逐步生成。这个演进过程,取决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人为的强制都将事与愿违。

一般来说,工业企业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市场体制下的企业,更有其运行的市场化特征。既然农业的企业化趋势已经出现,就有必要研究农业企业的运作方式。不可忽视的是,农业企业作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就有其工商企业运行应遵循的普遍性的原则。传统的农业文明和经营理念不适应工业文明和企业经营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用工业思维和市场观念来研究农业的企业化问题。

将工业思维引入农村经济工作,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生产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走向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快了市场农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促使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农业增值越来越多地依靠二、三产业,依靠农村各产业间的互补和协调,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调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用工业思维来审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用工业思维来寻找农村经济全面高效发展的出路。综观工业化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工业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的发展越有利。发展农业并不排斥工业,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在农业中逐步扩张现代工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进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的过程。我国农业经历了为工业积累资金和自我发展阶段,正在走向工业反哺农业和产业带动的阶段,使农业从生产供给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得到工业的支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所谓用工业思维来思考农业,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思想,打破小农意识和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更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观念。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时期,市场农业的发展需要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工业的强有力支撑。同时,现代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的结合,除农村工业外,就农业自身发展来说,也需要用工业的思维来认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也需要用工业的管理方式提高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

发展农村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走向,是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的一次大规模的产业革命,将给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历史性的变革。我国农村第二个飞跃和实现小康第二步战略目标,必将以农业企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不难断言,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将是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生产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飞跃的必由之路。

三、知识农业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应用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以世界粮食单产的增长情况为例,到本世纪上半叶,农业的发展仍然缓慢,世界粮食单产年平均增长量每公顷只有1.5公斤左右。40 年代后期,世界粮食每公顷年均增长43公斤,是上半叶的28倍。有关专家们在总结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指出,其中的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199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加三分之一,其中科技的贡献率达到42%,主要技术是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科学家们评价,这正是在19世纪达尔文杂交优势说和孟德尔跗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育种技术和种子产业、李比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开创的化肥工业和现代施肥技术以及缪勒开创的农药合成技术所掀起的一场农业技术革命的结果,是孕育了近百年的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功。国外预测,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六分之五要靠科技去实现。国内专家综合论证,到2000年,我国预计增产的五百亿斤粮食产量中,因推广已有成熟的科学技术所增加部分将占新增粮食量的50%。

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将科学技术资源与土地资源相比,科技资源的地位在迅速上升。当然,这不是说土地资源不重要,更不是说对土地资源可以有丝毫的忽视。而是说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更加广泛地应用先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人们在享用科学技术带来的大量农产品的同时,科技农业以及知识农业正悄悄地来到人们生活中间,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知识农业的说法给予了理智的理解。可以说,中国的经济要走向知识经济,中国农业必须在下个世纪走向知识农业。

人们要问,什么是知识农业?请看专家们的说法。知识农业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使用)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对于知识农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基本动力。简言之,知识农业,就是知识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农业。它与以土地和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与以土地、劳动、机械和石化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一种生产过程依赖于知识、信息和科技等的运用,知识物化的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相当比重。

时代的发展在呼唤我们走近知识农业。那么,中国下世纪的农业为什么要选择知识农业,知识农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知识农业将促使中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知识和土地、劳动力不同,土地一旦种植了几种作物,就不能同时种植另一些作物;劳动力一旦被一方占有,另一方就不能同时占有,而知识却可以循环使用,多方共同占有。不会因多次使用而消耗,反而会得以扩大、丰富和增值。知识的这种属性,可以使农业摆脱农业资源的有限制约,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农业其在资源配置上主要不再依赖土地、水、森林、草地、矿藏等渐趋短缺的自然资源,而是转向依赖知识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知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知识在反复使用中自身并不会减少,反而可在不断使用中创造新知识。在农业领域,知识作为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生产要素,它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经营行为,避免了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它可以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合理的目的来进行理性的农业生产,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现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农业,就是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雏形。知识农业将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而高技术产业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按照联合国组织的分类,目前高科技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这些高科技在产业化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的超常规发展。如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已经使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它不仅可以直接改良土壤、生产出新型生物性农兽药,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动植物新品种,甚至可以把一个细胞克隆成一只动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可控程度,使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新材料和自控技术使农业机械和设施不但可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而且使其呈现出智能化和信息化特点。空间技术在良种培育中已展示了独特的魅力,有的农业科技园甚至已尝试使用卫星定位技术指挥拖拉机定点适量施肥。海洋技术的引入使海洋农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新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引入则导致了生物能源的问世。

知识农业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能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资源替代稀缺的自然资源;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低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农业产出。知识农业是以高新农业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投入并起决定作用的农业。高新科技以资产的形式进入农业产业,农业产值中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以对高新农业科技(包括管理科技)的拥有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标志。“收益递增”和“持续性”将成为知识农业领域的新的经济学原理。随着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在农业中的不断应用,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为60%—80%,我国在1972年—1982年间的农业产值增量中,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27%,“六五”期间上升到35%左右,“七五”以来保持在30%左右。从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知识农业以高新技术等知识为基础,新知识的转化和运用带来了产品质量、性能的提升,使产品多样性和差异性得以存在和丰富。目前世界上用基因技术育种所取得的新品种,如耐贮存的番茄、抗病虫的棉花、抗病菌的油菜等已达上千种。在畜牧业方面,人类已能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基因技术等来改变动物的遗传性能、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突破了物种的原有界限,产生了新的品种,从而使农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提升。

知识农业使农业的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增长模式从以劳动力、资本的投入为主,转向依靠科技的投入为主;增长观念从注重数量的增长转向注重效益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增长。知识农业是在高科技融合下的真正的大农业。在知识的权杖下,农、林、牧、副、渔、加、贸,真正实现一体化;以现代液培技术、农业微生物工程和农业细胞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白色农业”生产工厂化;以海洋为人类第二粮仓的“蓝色农业”生产商业化。农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耕地,农业的产值更多地将在精深加工与流通中实现,农业的生产与规划将由信息网络和专家系统提供服务与决策。发达的知识农业,将逐步消除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别。知识农业是一种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高农业科技、高精科学管理技术和强大的信息服务网络是促进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与分化及其发展的推动力;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和实力宏大的农业企业集团将成为知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市场是各生产要素配置的决定因素,换言之,知识农业是高商品率、高外向性的农业。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知识农业同时还是农村微观农业产业化基础与宏观产业化集团实现高度有机统一的农业。知识农业是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知识农业不再是单一数量型的农业,而是数量、质量与安全并重型的高效农业。因此,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绿色贸易壁垒”日趋严苛的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知识农业具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知识农业可促进农民的现代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配套实施的“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清晰地表明知识对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强大推动力。1997年3 月17日,《经济日报》以《网上农民》为题,报导了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上网的消息,网上科技抓生产,网上信息抓流通,构成了弓棚镇的一大特色。农民尝到了电脑信息的甜头,说“拍脑门儿不如敲电脑”,“每天网上看一看,全国市场转一转”,“现在咱弓棚镇农民种地养猪,一只眼睛盯着电脑,看市场、看科技、看行情,一只眼睛盯着自家的田头、猪圈,用科技搞饲养,跟上大市场,心里有准谱,袋里有钱赚”。

欧美早在70年代就已成功发展了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持续发展使得欧美经济受益非浅。日本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从西欧大量引进工厂农业生产技术,着力发展农业工厂系统,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知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地位重新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目前人均占有耕地1.16亩,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耕地年均减少近20万亩。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人口膨胀、资源衰竭等挑战,必须依靠知识资源来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近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的本身就说明某项重大技术突破所引发的跨越式前进,问题在于能否洞识和抓住起于青萍之末的机遇。当前,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以全新的观念和视角,对农业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现代化进行再认识,特别是各级领导要首先这样做;二是把常规技术与高技术结合,将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到战略高度并着力实施;三是大力发展民族的农业高技术产业,这是迎接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关键和武器。

四、安全农业

与其他各类产业相比,农业的自然属性是最强的。自从人类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开发,自然界就不间断地接受人类的索取。若干个世纪过去了,当人类面对21世纪的时候,地球上给人类留下的是什么呢?大面积的环境恶化,大量的物种灭绝,大量的自然灾害。人类惊奇地发现自我生存的环境受到种种威胁,依赖地球、依赖大自然的农业生产条件正面临严峻挑战,人类在经受着自然规律的惩罚。保护家园,保护地球,已经成了全球的呼声。人类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安全性、农产品的安全性、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性。安全农业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学术术语,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农业生产自身的稳定性。人对自然界的征服力仍然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人类还无法完全摆脱自然力。就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人们还要靠天吃饭、看天吃饭,总体上还要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从这个角度去看农业,我国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其不稳定性还将是长期的。正因为如此,新中国的各届领导人都不敢放松农业,今后也不能放松农业。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大自然对农业生产的种种干扰。而究其原因,应追溯到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水土流失情况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披露,全球地表土每年以0.7%的速度损失, 每年减少土地500 —700万ha,全球耕地土壤每年流失254亿t,粮食产量每年以6%的速度递减。新中国建国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53万km[3],约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经实验证明,14°坡耕地每年土壤流失量为54.22t/ha,荒山坡每年流失量为16.33t/ha。就自然灾害情况看,1950年到1986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亿亩,成灾1.1亿亩,干旱严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年、1978年和1986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4.5 亿亩,成灾面积都超过1.5亿亩。就水资源状况来看, 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巴西的十六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八分之一。从1972年到1997年的25年间,黄河有19年发生断流,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36天,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达706公里。种种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后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条件的过度掠夺,造成了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土地荒漠化加剧,导致一些地区洪涝、干旱、沙土暴、滑坡、泥石流、赤湖等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城市和工业污染,我国成为生产和消费氟氯化碳等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2位。 我国因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约540亿美元。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 不要陶醉于对自然征服的胜利,我们的每次胜利之后,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一切有关农业的活动,不能不顾及其生态代价,不能不顾及人类自身的安全。令人遗憾的是,追求短期政绩的行政行为,追求眼前利益的经营行为,追求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行为,仍在行动中。

必须把人的健康需求摆在第一位,使人类对农产品有安全感。不论是社会学家、生物学家,还是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需求的时候,都共同提出了人类的安全需求。人所共知,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的安全性,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就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在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过程中,“饥不择食”的现象正在减弱,饱中求好的趋势正在扩展。实际生活和见诸报端的大量信息表明,人们正在把绿色食品放在生活内容之中,希望餐桌成为“绿色”。有人估计,这种绿色追求来的不会太快,也有人说绿色很快就成为时尚。

标签:;  ;  ;  ;  ;  ;  ;  ;  ;  ;  ;  ;  ;  ;  

新世纪的农业观念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