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服务需求调查--以武汉、黄石市中学教师为例_农村教师论文

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服务需要的调查——以武汉、黄石两地中学教师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石论文,武汉论文,为例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3-0062-05

一、问题的提出

高师院校作为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而高师院校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表现在多方面,具体包括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为基础教育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指导,以及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信息服务等等。其中,培养合格的师资和提供继续教育体现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这是其服务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但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高师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师范生能力结构不合理,培养的高师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更是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基础教育特别需要的教师没有,而基础教育接近饱和的教师高师院校又培养了很多,结果成为高师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目前基础教育的现实是,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同时还担负着班级管理者、教育科研者、心理辅导者等多重角色,教师面临着巨大压力,迫切希望高师院校能够切实发挥其服务基础教育的功能,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帮助。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在该会议上,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培养问题。其实,不少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撰文提出改革的设想和措施。他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思路:(1)从理论上进行探讨[1][2]。(2)介绍别国高师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给我国以借鉴[3][4]。(3)从基础教育的实际中进行调查研究[5]。对于以上研究思路,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高等教育改革要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这对推动我国高师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以上从实证角度来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也不够系统和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本调查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入手,自制调查问卷和访谈目录,以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人才服务需要为切入点,对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对收集来的数据结果进行不同地域之间的横向比较,以求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从而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实践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湖北省武汉市和黄石市两地的中学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武汉市抽样的9所中学发放问卷230份,黄石市抽样3所中学,发放问卷70份。共回收258份,回收率86.0%,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82.0%。

调查的中学教师男女人数比例基本上是1∶1,调查的中学教师具有不同的教龄从刚入职到二十年以上,来自城市、郊区和农村不同的地域。调查中学教师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在走访武汉市部分中学教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编制了问卷。问卷共16题,以选择题为主。问卷调查主要以武汉和黄石两地中学教师为例,调查基础教育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人才培养从职前师资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两个阶段进行调查,每一个阶段又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现状调查,包括对中学教师在高师院校职前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和对高师院校举办的继续教育的满意度。二是需求调查,包括中学教师在职前师资培养方面的需要和职后继续教育方面的需要。

2.个别访谈

针对调查问卷的不足,进一步拟定了统一、具体的访谈问题,对随机抽样的被调查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目的一方面在于对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某些信息做出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比如问该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做出某些选择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获得某些在调查问卷中没有体现的问题。对所有个别访谈的回答进行认真分析,以供定量和定性结合研究之用。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基础教育教师对高师院校职前师资培养现状的看法和需要情况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我国高师教育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任务,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那么,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资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吗?目前高师院校最需要什么样的师资?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资还非常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今后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1.基础教育教师对当前高师院校职前师资培养现状的看法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中学教师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吗”时,选择“非常适应”和“基本适应”的中学教师共有223人,占总数的90.7%,而仅有9.3%的中学教师选择“基本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从总体上来看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这说明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上有其自身优势。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他们认为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优势首先是师资力量雄厚(32.9%),其次是学习资料丰富(19.5%)和学习氛围浓厚(18.7%)。

另一方面,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应该看到,选择“非常适应”的教师的人数比例(3.3%)明显低于“基本适应”的(87.4%),这说明中学教师认为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有其不足之处。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访谈我们也了解到,中学教师普遍认为目前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不足之处一是重理论,轻实践(48.0%),二是脱离中学实际(26.0%)。一位年长的老师就明确表示: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资理论知识较强,这是其优势,但是同时他还表示,在中学任教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目前中学的实际,了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些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进一步统计我们还发现,城市中学的教师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高于郊区和农村教师,三者的人数比例分别是49.5%、38.0%、12.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城市教师的质量高于郊区和农村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师生的择业观造成的,他们宁可失业,也不愿到艰苦的农村。另一方面,通过农村教师的个别访谈,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这使得薄弱的基础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特别需要高师院校选派优秀的毕业生到农村基础教育服务。

2.基础教育教师对高师院校职前师资培养的需要

那么什么样的毕业生才算是优秀的毕业生呢?或者说基础教育希望高师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呢?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应该突出地表现在什么方面”时,给教师六个选项,要求教师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结果按重要程度依次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

图1 中学教师对优秀教师素质要求的认识情况

图2 中学教师对目前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缺乏素质的评价情况

当问及中学教师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教师最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时,结果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教师认为最重要的教师素质是职业道德,而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资最缺乏的也是职业道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师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另外,我们还发现,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也是目前教师比较缺乏的,所以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基础教育教师对高师院校职后继续教育的看法和需要情况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育,它同其它一切职业教育一样是职前的教育,是获得教师资格的教育,是准备性教育。因此职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即掌握“双基”——教师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在教育过程中设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掌握学校教育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观念、态度等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在职后进行具体的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是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育应该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6]。那么目前中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如何?反馈的效果怎样?他们又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呢?

1.基础教育教师对当前高师院校职后继续教育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78.0%的中学教师表示曾经参加过高师院校举办的继续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城市教师相对于郊区教师和农村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三者的人数比例分别是41.2%、37.0%、21.8%,这说明高师院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那么对于参加过高师院校举办的继续教育的中学教师反馈又如何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中学教师还是感到满意的。为什么中学教师会这样认为呢?通过访谈和调查进一步发现,目前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除了高师院校以外,还有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自己所在职的学校等等,与这些机构相比,中学教师认为高师院校是最理想的继续教育机构。那么与这些机构相比,高师院校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有哪些优势呢?通过调查发现,主要优势仍然是因为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当然,尽管大多数的中学教师比较满意,他们还是认为高师院校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脱离中学实际(49.3%),二是重理论,轻实践(28.2%)。

2.基础教育教师对高师院校职后继续教育需要情况

当问及您认为当前中学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力培养(67.5%)。而我们知道,教师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师生沟通能力等等,其中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当我们进一步调查中学教师当前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时发现,有29.7%的中学教师选择了教学能力,排在第一位。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也发现,有高达68.7%的中学教师坦言他们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课堂调控能力和师生互动。当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中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其实际经验累积的结果,不能仅仅依靠高师院校。

图3 中学教师最需要的方面

排在第二位的是知识更新(25.2%)。那么中学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新知识呢?当要中学教师选择目前他们最需要学习的知识时,有39.8%的中学教师选择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37.4%的中学教师选择了学生学习及其发展的知识。为什么中学教师最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呢?我们知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主要互动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才能创造出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学科知识以适当的表征方式呈现给学生。因此,高师院校要改革课程结构,不仅要加大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比重,而且要结合中学实际进行教学。

排在第三位的是方法指导(7.3%),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的中学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大家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最适应基础教育的,因此大多不愿意接受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三)基础教育教师对高师院校职前师资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看法需要情况的比较

如前所述,教师教育应该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两个阶段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上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有不同,两者的侧重点又各是什么呢?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39.4%的中学教师认为高师院校在职前教育的最重要的导向是教育教学能力,其次是拓展专业知识(27.2%),再次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26.1%),最后是提高科研能力和其它(7.3%)。与此对应,有38.6%的中学教师认为高师院校在职后教育的最重要的导向是教育教学能力,其次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26.4%),再次是拓展专业知识(17.5%)和提高科研能力(17.5%)。

图4 高校院校教师在职前和职后教育的导向比较

从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教师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始终是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最重要的导向,因为教师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另外我们还发现,选择拓展专业知识的教师人数从职前的27.2%下降到17.5%,下降了9.7个百分点,而选择提高科研能力和其它的教师人数由职前的7.3%上升到17.5%,上升了10.2个百分点,这一降一升说明了什么呢?通过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中学教师认为,高师院校在教师职前应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的拓展,而在职后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科研能力的提高,因为高师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需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教师工作做准备。而在职后教育中,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因此知识上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是主要问题,此时他们会遇到些更为实际的问题,诸如如何有效传递所学的知识,如何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但是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很少把它作为教育课题加以研究,因此他们希望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和建议

(一)高师院校应该着力加强对农村教师人才培养的工作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城市中学教师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高于郊区和农村教师,城市教师相对于郊区教师和农村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师院校对农村和郊区人才服务的乏力,所以作为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人才培养的工作。

我们可喜地发现,目前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在农村支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北省范围内2004年开展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例,该计划是湖北省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重点项目之一,省内各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发挥着巨大作用。据《中国青年报》的有关报道,2005年该省有2380人报名参加“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有1029人签约;2006年有3801人报名,已签约1700多人[7]。到目前为止,该计划仍在继续,每年报名的人数有增无减。当然,高师院校不仅仅只是做好一次或几次“支教”活动,而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和一项长期的制度来建设。

(二)高师院校应该加强理论和基础教育当前实际结合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中学教师无论在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对高师院校的一个共同看法就是理论和实际脱节,因此,作为高师院校尤其应该重视加强理论和基础教育当前实际结合。

高师院校只有在了解基础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才能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高师院校如何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呢?一个重要的平台就是高师院校在校外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和实验基地。作为高师院校要扩展基地建设内涵,将教育实习基地同时建成地方高师院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协作基地”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地”,基地建设实现“三位一体”。另一方面,作为高师院校,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改革课程结构,针对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实验研究和纵向研究。

(三)高师院校应该有侧重点地做好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育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高师院校无论在举办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始终要抓住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个核心,但是两个阶段的教育还是有所不同的侧重点,在职前教育主要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专业基础,而在职后教育则主要是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因此,作为高师院校,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中小学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把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渠道打通、融合,从而形成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收稿日期]2009-04-15

标签:;  ;  ;  ;  ;  

高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服务需求调查--以武汉、黄石市中学教师为例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