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情景散文深层结构探析--兼论写作教学的知识支持_济南的冬天论文

写作情景散文深层结构探析--兼论写作教学的知识支持_济南的冬天论文

开掘写景散文的纵深结构——也谈写作教学的知识支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深论文,也谈论文,散文论文,结构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学习》2009年第1期刊登了吕茂峰先生的一篇文章《为写作教学提供有效的知识支援》。以写景散文为例,吕先生认为,“仅仅停留在概念术语层面的知识对写作的指导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而“切实有效的写作知识来源于教师对文本扎实有效的独立细读,来源于教师亲身历练的写作体验,也来源于教师对前沿学术成果的主动汲取”。纵览全文,吕先生主要是就前两个“来源”展开论述的,第三个“来源”仅仅是微言精义点到为止。笔者近来读了一点材料(这些材料见参考文献,为表述方便,本文所引不全部注出,特此致歉),学以致用,想接着该问题谈下去。

一 写景散文的纵深结构

普通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线性即横向结构的,又是层次性即纵向结构的。显然,句子比所由构成的词或词组高一个层次。甚至从整个语篇布局来看,有时候句子和句子,如主线或观点性的句子与支线或论据性的句子,在建构宏观语篇时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也各不同——前者高,后者低;前者强,后者弱;前者是主线、框架、被解释的,后者是支线、附丽、解释的。宽泛地讲,这也是一种纵向或纵深结构。

具体到写景抒情散文中,虽然我们不能说现实之景的描写必定是文章的主线,但抛开情感线索,单就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的关系来看,后者往往要依托于前者,写景散文的行文往往是先现实后想象。而从帮助读者理解的角度看,现实之景也是读者思维与作者想象的“对接窗口”,也是读者进入作者想象世界的便捷之道。因而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把现实之景视为文章的主线、框架,想象之景要借助这个主线、框架而攀缘生长。

二 想象之景审美的语篇意义

但紧接着的建构问题就是:虽然现实之景是篇章的主线、框架,语篇功能相当重要,但它是我们欣赏或写作的唯一重点吗?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揣测,这个答案会似于“承上启下”之类:承接上文写到的“阳光”,开启下文要写的“山”、“水”。确切地说,是济南的“阳光”、“山”、“水”等景物串成了文章展开的主线、框架,也构成了作者感情生发的原点或上升的支点。但很可惜,该教案对文章层次发掘的设计到此为止。如果仅仅按照这种范式理解,《济南的冬天》必然会像下面改写的一样有些干瘪:

(1)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天儿越晴,水藻越绿,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显然,对于文章尤其是散文,无论是欣赏还是写作,我们决不能仅停留在对景物主线、框架的感知上,更不能在理清现实之景后,对想象之景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矫枉过正而言,文章品质的高低、情调的寡淡、境界的深浅,由支线或附丽的想象之景决定。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申一下大卫·卡尔在《叙事与真实的世界:为连续性辩护》中的观点:“构成某个人或共同体的实践性一级叙事过程能够转变成二级叙事,其主体不变,但关注的主要是认知和审美方面。”这里,“实践性一级叙事”就是结构性的生活事件,“二级叙事”就是诉诸叙述或描写的文字对生活事件进行的“解释”。从这个角度宽泛地看,语篇的纵深结构都是二级叙事的。但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主线、框架的现实之景更接近于人们共同经验的生活事件即一级叙事,支线、附丽的想象之景则更能体现二级叙事对此的“审美关注”。表现在“二级叙事”内部,就是想象之景在对现实之景进行“解释”、“美化”。

三 想象之景的开掘方式

完全可以推知,想象之景也可以次第发生。也就是说,在主线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支线也可以借助作者的再想象而不断地被延伸下去,此时,作者更深刻地“卷入”了审美活动。

具体到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按照笔者的意思,学生要充分注意到想象之景发生或延伸的过程与方式。这种过程是细微的,方式是多样的。想象活动可能是浅层次的,产生的是与现实之景紧密相关的想象之景;也可能是深层次的,产生的是距离现实之景较远的再想象之景。这样,虽然想象之景很多,但其想象思维过程清晰,行文也就会很流畅。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纵深结构就被进一步开掘了。还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们会看到: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这里首先有一个主线的、现实之景的层次,也就是画横线的部分,它是宏观语篇得以成型的重要一环。其次,作者产生了浅层次的想象之景“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之所以说是初级想象,是因为“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的还是“山尖”,“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花衣”的也还是现实之景“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再次,作者又产生了深一层的想象之景“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之所以说深层次的想象,因为它完全是建立在第一个想象“花衣”之上的。

浅层次与深层次的想象还可以有距离地呼应,共同推展支线或附丽部分。如《荷塘月色》: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画横线处是现实之景,“白花”、“叶子”以及后来的“清香”、“流水”共同构成了段落的主线或框架,方括号中的都是想象之景。可以看出,一方面,多个想象排比;另一方面,虽然都是排比,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显然是对想象之景“袅娜”、“羞涩”的进一步推进,也是对它有距离的呼应。

同样,以吕先生指导的学生习作来看,其也存在着作为主线的现实之景,以及作为支线的、呼应着的想象与再想象之景:

(4)地上的枯叶越来越黄了,[无情的枝条将他们抛弃,(好像被逐出家门的孩子)],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将自己枯黄的面容掩藏起来,(细数着自己的悲凉)]。

画横线的部分是现实之景,方括号中的就是作为支线的想象与再想象。而且,如果没有浅层次的想象“无情的枝条将他们抛弃”,则再想象之景“好像被逐出家门的孩子”、“细数着自己的悲凉”就容易让读者琢磨不定:为什么非得把“枯叶”比喻为“孩子”呢?为什么“枯叶”非得是“悲凉”的呢?另外,如果着重于对再想象之景“被逐出家门的孩子”的持续延伸,借喻体“孩子们”的群体感来描写本体“枯叶”的形象,我们也可以把上例改写为:

(5)地上的枯叶越来越黄了,[无情的枝条将它们抛弃,(好像被逐出家门的孩子。他们或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或静静地躺在地上将枯黄的面容掩藏起来,细数着自己的悲凉)]。

四 认知监控与语篇纵深

写景散文的纵深结构,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作者对自身认知行为的监控。落实在篇章上就是对自身认知以及与读者交流的行为进行叙述、描写。上文已经提及,现实与想象之景的纵深关系,是作者在拿支线、附丽来“解释”、“美化”主线、框架。然而最好的“解释”莫过于既“解释”其然亦“解释”其所以然。而读者所要理解的不仅是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因而若有必要,作者还得叙述自身认知行为,与读者良性互动。《济南的冬天》中就有这个层面的呈现,如“像我”、“请闭上眼睛想”、“看着看着”、“看吧”、“对”等等,散落在文章的各个角落。这个层面处理好了,文章的主线或支线也会增色不少。

对自身认知行为进行监控的,如:

(6)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想象之景从静态的“带水纹的花衣”发展到动态的“被风儿吹动”,这中间不仅有细腻的观察行为,更有跳跃的想象活动。在行文上,作者就要结合整篇文章的节奏来恰当安排表现自身认知活动的语句。否则,没有了作者的认知轨迹,所谓的丰富想象在读者那里也只是浮光掠影、天马行空,进入不了内心。再如《温州的踪迹·绿》:

(7)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这里,表现作者自身观察行为的“远望去”能不能删去呢?我们觉得不能,原因就是其前面是近景观察,后面是远景观察与想象;删去了,虽然景还在,读者理解起来就有些吃力了。吕茂峰先生所引述的整体品质不太高的文章中,就存在着这个问题:

(8)看吧,田野的小麦越发金黄,头顶上还顶着一髻儿头发,好像时尚的小伙子。(?)麦子全熟了,给大地铺上了一块金地毯,有的下面还泛着青色……

第一个句子显然是一个近景描写与想象,后一个句子显然是远景或全景的描写与想象,但读来感觉不够连贯、通畅。而这样的句子一多,读者就更是找不到方向,摸不着头脑了。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对自身认知行为的描写。

对交流行为进行监控的,如《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9)(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

这里,除了一般的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以及想象与再想象之外,“试想”、“不,不,不”以及“您”的重复连用,表明作者不是要和盘托出自己的欣喜发现,而是重在对读者的引导,与之分享自己的审美历程。离开了对交流意识的监控,读者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审美的结果,文章立意就不够高了。

写景散文是真情的对话,也是对读者的温情关怀,更是作者认知监控的结果。好的写景散文在这个层次也应该有所关注,有所开掘。

标签:;  ;  

写作情景散文深层结构探析--兼论写作教学的知识支持_济南的冬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