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贤[1]2000年在《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损失计算》文中认为本文是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合作项目“了解并改进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 的一个子课题。子课题的工作内容是计算全国乡镇工业企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本文深入地总结了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的特征、经济发展及其污染状况。从中认识到解决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问题是重中之重。 加强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有必要了解其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该部分的污染损失对于当前乡镇工业企业严峻的污染形势来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乡镇企业污染的总体危害程度,从而引起决策者、经营者的重视;同时分析不同类型污染的污染程度,从而解决主要污染问题。 在全国性、区域性或企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专家或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乡镇工业企业造成的污染损失计算只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研究院环境卫生监测中心对10个行业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进行了系统的计算。但是全国乡镇工业企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至今还没有人计算过。因此,本论文研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确定了该部分损失 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思路。污染损失计算所采用的主要方 法有市场价值法、医药费用法、机会成本法、成果参照 法、恢复费用法。计算的思路为:根据污染的受体,分: 别计算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损失。人 体健康损失考虑水污染与大气污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对 该部分损失单独计算。 论文对全国乡镇工业企业 19 8 9 年、19 9 5 年和 19 9 8 年三年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计算。三年的经济损失分别为: 225.39亿元(1989年)、1554.77亿元(1995年)和 1222.94 亿元(1998年人 该项经济损失占当年 GDP 的百分比三 年分别 为:l.43O(1989 年)、2.71O(1995 年)、l.54o (1998 年入 呈现由上升到下降的趋势。说明环境管理 有很大成效。与现有研究成果对比,认为乡镇工业企业 的污染对现有全国污染损失贡献率至少在50%以上。在 各项污染损失中,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比 重是比较大的,三年分别为61.82o(1989 年人64.820 门995年)和 74.360门998年人 乡镇工业企业污染造 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乡镇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三年分别 为:9*7%(1989年)、3.03%(1995年)、1.77%(1998一 年入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 文章最后采用世界最新“三角模式”的环境管理方 法,提出了一系列污染控制的政策性建议。
王志雄[2]2005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农村工业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工业与农村环境、资源如何协调发展的探讨,争取在农村工业化方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即新型的农村工业发展之路。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健康地发展。中央近年来提出实现“五个统筹”,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城乡统筹。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不断地加快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三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需要。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还可以促进城镇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把相关产业聚集到城镇上,也使人口相对集中在这些地方,人口的集中又带来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可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推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四是解决农村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需要。传统农村工业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农村工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通过对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研究探讨,为今后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条新路。这也是本论文所要重点探讨和论述的问题。 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对农村新型工业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农村经济与环境资源状况、传统工业化等问题的分析探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阐述与分析、农村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农村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和绿色政策博弈,本论文的基本结论:一是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必然的选择。二是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针。三是创新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制度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五是循环经济是未来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六是产业集群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刘凌波[3]2008年在《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不断加剧。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探讨加强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贯彻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乡镇工业这一特定的领域,本研究侧重于对乡镇工业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而对其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又集中在制度结构、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关系、特别是代表地方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行为,探索基于市场控制理念的污染物治理及环境经济运行系统的融合和优化等方面。制度经济学、激励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别从约束和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探讨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机理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力图把环保投资的市场经济机理引入到环境经济的政策分析之中,从而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约束的角度来看,我国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可基本划分为环境容量约束、收入约束、技术约束、产业结构约束和制度约束。尤其是在制度方面,我国乡镇工业企业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城乡控制体系的二元化、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不顺、规模经济缺乏、经济社会体制转轨、环境经济政策落后等因素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均有着不利的影响。二是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辖区内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在乡镇工业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各种非合作的博弈关系,由此造成了政府失灵、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等现象,即是我国转型时期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结果必然是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和环境的恶化。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的分担问题,用产权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制约乡镇工业环境经济良性运行的制度特点,以及制约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因素。三是从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不同的制度结构体现着不同的产权结构,使得决策者面临不同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选择。为解决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必须同时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为加强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集中治理制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县乡环保机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鉴于我国环境经济激励制度较为落后的状况,必须拓宽并理顺激励资源、发挥政府规制的庇古原则、创建市场的科斯机制,从而全面地、有效地使用环境经济激励手段,扭转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不利局面。不可否认,我国的环保投资长期以来执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乡镇、农村的历史欠账巨大。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境整体恶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势头,仅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解决环境投资不足、效率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创新环保投资机制,构建一个适应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投融资体系。其内容包括:建立公司制的产权制度,为市场融资打下制度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环保投资体制改革;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
顾春林[4]2003年在《体制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并存。为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全新的课题。本文旨在运用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制转型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总体特征加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决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基本因素与力量。(1)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第二种观点是经济增长对环境有益,二者之间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第三种观点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假说,该理论假说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存在着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污染物的排放量数据可以从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获得,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条件。许多西方环境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他们研究的样本大多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或以发达国家的历史性数据加以回归分析,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正经历着体制转型,以此作为样本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总体特征,并对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假说加以实证分析无疑是很具有意义的。(2)一般认为在人口规模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决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基本因素和力量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因素,二是产业结构因素,三是技术进步因素,四是能源结构因素,五是进出口贸易,六是经济政策、环境政策因素等,本文将对决定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基本因素的作用逐一加以分析。(3)我国经济增长客观上存在“三大地带”,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地带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型中空间上具有逐步推进的特征。本文将对三大地带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及其基本决定因素加以分析。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国转型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WP=6>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16个环境污染水平的指标与人均GDP的回归结果表明,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及工业废水排放量等10个指标与人均GDP的演替轨迹呈现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另外6个环境指标的总趋势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污染水平逐步降低。 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于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而言,东、中、西部曲线特征相似,而对于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东、中、西部出现了差异,我国东部地区曲线特征总体上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中、西部该曲线特征不明显。 我国的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能源结构,以及技术水平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态势。体制转型期,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以及环境政策对减轻我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因素的国际差距决定了它们尚不足以抵消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我国东、中、西部由于总体上皆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中后期,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西、中、东部皆处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差异性。(4)日本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国际经验表明:只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环境政策与环保投资的力度加大到一定水平才能越过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转折点。对比中日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以及环保投资上的差异,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借助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转换、能源结构转换,探索工业化与环境的“双赢”之路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的分析是初步的,并且由于体制背景和经济环境数据的可获得性,使得经济计量检验上存在一定的偏误,但这并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总体可靠性。本文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的数据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向前推进了一步,从总体特征和地区差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检验,得到了第一手富有意义的结果,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国际比较,从而更富有政策意义。
温宇[5]2008年在《遏制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镇企业是我国特有的一类企业,是我国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今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持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在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表现出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其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迅速增长,对广大农村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己成为我国特有的环境问题,并且日趋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特点及其特定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致使企业自下而上的整个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影响了自身及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研究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使乡镇工业在发展中自觉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模式及具体对策。本文认为,要真正使乡镇工业自觉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从企业、市场、政府和公众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以乡镇工业保护环境为目标、乡镇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有效管理为保证、社会公众有效监督为补充的乡镇工业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为了使这一目标体制机制尽快实现,必须更新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加快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立法进程。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特定背景及其现实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本文共分为6部分: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内容等问题。第二章,专门分析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的现状和趋势。第三章,着重研究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状况恶化的基本原因。第四章,进一步探讨遏制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状况恶化的必要性。第五章,提出遏制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状况恶化的对策措施。最后是对本文的结论。
高海荣[6]2007年在《包头市九原区乡镇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乡镇工业发展中环境保护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实现乡镇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促进乡镇工业减少污染为目的,以乡镇工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动力源,以构建乡镇工业、政府、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协调运作的机制为主体,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九原区环境保护的具体实际,从描述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现实状况及其负面影响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因素,明确其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框架分析、比较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对九原区乡镇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首先,本文分析了九原区乡镇工业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乡镇工业与乡镇企业概念、区别与联系;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九原区乡镇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梳理出了九原区乡镇工业的组成类型、结构特点,为分析其环境污染问题做好了准备,事实上,这些组成类型也就决定了其产生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必然性。其次,研究了九原区乡镇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在分析大量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明确了九原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污染特征及其影响。侧重研究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从而为找准问题的症结奠定了基础。然后,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对引起乡镇工业污染的原因进行排序决策,理清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发生原因的主次关系,找出了主要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引起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客观性原因大于主观性原因,同时政府行为对该现象的产生也有较大影响。最后,针对具体原因,从产业布局、增长方式、政府职能、市场机制、环境管理等方面设计了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对策。
王放[7]1999年在《论中国城市化》文中指出斌了了壑;厂日识分类号.uoe注学位论文论中国城市化指导教师姓名查瑞
余文涛[8]1988年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下达的软课题——“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专题研究之一.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是八亿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生活的重要途径.现在.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这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至今或现阶段还不致于造成严重污染的局面;然而,环境污染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都须及早重视,以防患于未然,以防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造成影响和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 本文作者经过近两年的深入调研,对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工业污染及行业生产对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粗浅见解:在此基础上,客观的分析了乡镇企业对环境影响状况的估价;以及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分析;预测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发展的趋势是个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P(t)=KV(t)·V(t)模型,预测了1990年和2000年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是污水),并对乡镇企业(工业)的污染现状及趋势做了评价,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阮俊华[9]2001年在《区域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文中提出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人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损害社会福利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对这种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研究,统一以货币形式来表示各种损害的程度,是科学决策以至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进行区域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不仅有助于人们定量地认识区域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长期以来,国内外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及其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作了大量案例分析,使这类评估计量方法日益完善。本研究先对国内外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的进展作了简要的述评,同时结合已有的一些文献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应用较多的市场估值法、替代市场法等多种污染损失评估方法,并提出区域评估研究相应的实施方法;接着结合1997年温州区域实情,重点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考虑了乡镇企业污染及土壤污染、农药污染等方面带来的损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乡镇企业污染损失评估、受污染土壤的农业损失评估、受酸雨影响的森林纳污能力损失评估等方面采用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和计算公式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估算,得出1997年温州市环境污染经济总损失为24.262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605.8218亿元的4.005%;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结果分析和尝试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方法的进一步展望。
姜百臣, 李周[10]1994年在《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农村工业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农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的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和就地转化。因此,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农村工业化一开始就表现出布局分散化、规模小型化、产业趋同化的特征,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格局带来了诸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社区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不大、交易费用过高,以及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使农村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损失计算[D]. 任国贤. 北京工业大学. 2000
[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 王志雄. 福建农林大学. 2005
[3]. 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 刘凌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体制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 顾春林. 复旦大学. 2003
[5]. 遏制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对策研究[D]. 温宇. 中国石油大学. 2008
[6]. 包头市九原区乡镇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 高海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7]. 论中国城市化[D]. 王放. 中国人民大学. 1999
[8].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J]. 余文涛. 环境科学丛刊. 1988
[9]. 区域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D]. 阮俊华. 浙江大学. 2001
[10]. 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J]. 姜百臣, 李周. 管理世界. 1994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新型工业化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政策评估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