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技、发展与和谐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技、发展与和谐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语境中的科技、发展与和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和谐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60(2008)04-0005-04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前苏联科学家拉契科夫)。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知识改造、保护和利用天然,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人化自然环境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总和。和谐,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分析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来论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及其深远意义。

一、科学技术:人类自我锻造的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不断开创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然而,人类所经历和面临的许多灾难也缘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为了生存渐渐掌握了“打制石器”这种原始技术,从而开始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伴随着石制工具不断革新而逐步产生的。从学会打制简单的石器到琢削、磨制,并掌握穿孔技术,以及后来人类利用野火,保存火种,到学会人工取火。这些过程表明,人类不仅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的聪明才智。如果说这一时期人类不断的技术革新改造了自然,进化了自身,倒不如说人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中不占据上风而不得不离开富庶的森林走向广袤的草原。由于草原季节性很强,难以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必须品,这样,弃牧从农,农业从原始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实乃必然。

技术革新与知识经验的积累产生了科学,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继石器时代后,人类历史进入了金属器时代。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且有了一定的剩余。特别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使人类步入了文明时代,从而摆脱了对自然的纯粹依赖。漫长的农耕社会,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歌舞升平,礼乐人生。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还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都说明了古代农业文明是河流文明。然而,对河流两岸土地的过分开垦,尤其是对河流中上游草原植被和山地森林的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那些孕育古代文明的母亲河变成了祸害河。就黄河而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历经战乱而不衰。可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土地的无限制开垦,使黄河象一条凶恶的巨蟒在中原大地上南北滚动,造成多少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如今的黄河流域自然生态依然十分脆弱。

古老的世界文明大多是内陆农耕文明。这种文明背靠大陆,享受着天然的恩赐,生物量极为丰富,因此采取了内向型的发展模式。早期的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由于造船业的兴起,推动了海上贸易运输的发展。欧洲从13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广泛应用新技术,手工业迅速发展。14、15世纪,在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意大利,手工业技术已有较高水平。自13世纪指南针、印刷术与火药陆续传入欧洲以后,极大地促进了航海探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些由资产阶级发动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对自然科学的产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典力学体系尤其是牛顿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繁荣又推动了技术的革新。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继之在法国、美国、德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它是以技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的一场社会变革。这次科技革命和随后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类摆脱了愚昧与无知。技术进步引起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摧毁了封建主赖以统治的自然经济基础,创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它使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即资产阶级的财富增长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严重的贫富分化引发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资产阶级的财富欲促使其将攫取资源的魔爪伸向国外,带来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并引发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

当今,新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生产日益一体化,我们在享受高科技成果带来安逸舒适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全球性灾难。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比如,电可以优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残人的生命。又比如,科学发明出了肥料、农药,目的是造福人类,但肥料、农药使粮食、蔬菜、水果甚至饲料、肉类、蛋类等都浸染上某些毒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再如,人类发明了人造地球卫星,先进的遥感技术用来监测农业病虫害,准确、及时预报天气,绘制地图以及导航等,但同时又被运用于军事上,对人类进行精确而致命的打击,涂炭生灵。在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人类将何去何从,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发展与和谐:人类面临的艰难抉择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不断地谋求发展,而发展势必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进而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发展与和谐问题,东西方国家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中国传统哲学中贵和谐,尚中庸的和思想,决定了中国必然走和谐发展道路。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先哲们就提出了“合同”论和“阴阳”论。据《国语·卷十六郑语》记载:西周最后一代君王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问周太史伯:“周朝是否很快衰亡?”博学多才但忧心国事的周太史伯提出了他的“和同”论:“和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和谐能生万物,相同就不能生成发展,用此一物配合协调另一不同之物,称为和谐,因和谐故万物得以生长发育,若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凑合在一起,那就不会有生存变化。“阴阳”论则在多样性、差异性的事物中到处发现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对立因素:美丑、善恶、贵贱、贫富、荣辱、寿夭、有无、易难、多寡、动静、雌雄、争让、长短、高低、大小、智愚、强弱、先后、胜负、黑白、轻重、曲直、损益、静躁等等。同一事物内部的差异和冲突决不是建立秩序的基础,更不会自动地导向和谐,相反,只能是引发无限社会冲突的重要根源。尤其是人类文化构建起来的价值差异是引发一切竞争、冲突和祸害的总根源。因此,老子提出“结绳而治”,回复“小国寡民”的和谐状态。但这种为追求和谐而消极无为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所形成的社会——政治思想十分丰富,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位大儒的社会——政治学说对后世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孔子在《论语·季氏十六》第一章说“求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均、和、安”是达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后世的儒家经常引用孔子的这一观点反对对外用兵。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创立了系统的“仁政”论。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了“制民之产”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认为,民有恒产(土地)即有恒心,无恒产即无恒心。有恒产,整个农耕社会就会处于稳定安乐状态;无恒产,必然引发社会冲突。孟子“仁政”学说的另一内容是“什一税”说,他认为“什一税”是区分“仁政”与“暴政”的根本界线。也就是说国家征收农民的农业税不得超过农业收入的十分之一,超过十分之一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荀子则提出“分则和,和则一”的群体和谐论。荀子一再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能群”。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看到了社会分化的不可避免性,故而全部问题归结为如何来分才能构建起一个既存在内在差别,又有和谐秩序的社会制度。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与平衡,去化解人世间的冲突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但是这种过分强调“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和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常常伴随着血腥的对外扩张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和压榨基础上的,是以破坏世界的和谐为代价的。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资本主义在初期发展大都采取了重商主义,生产出的商品必须对外贸易才会成为财富,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疆域狭小,本国市场有限,须向外输出商品,从国外得到资源,这样的殖民发展对它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种以牺牲和谐为代价的掠夺式发展,不仅破坏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和谐,而且也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西方哲学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在现实关怀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对终极关怀却无能为力,使人们仅仅为最大满足“形而下”的现实需要而贪婪的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危机。大地“母亲”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适宜人类生存的天然环境也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发生冲突。人类究竟是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慢性自杀或相互残杀,还是善待自然,和谐共生,解铃还需系铃人。

三、科学发展观:全球化背景下解决人类社会诸多矛盾问题的新视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由于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如人口数量、老龄化问题以及各种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油气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生态环境的透支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解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和环境的承载力问题。(1)、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难题,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2)、以推进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土地资源。(3)以制定和完善政策和制度保护生态环境。(4)以提高生态工作决策水平规范政府行为。(5)以新的观念发展健康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建立生态核算制度,倡导绿色GDP,强化企业生产标准,生产更多绿色产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资源与信息增值。(6)以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7)以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资源节约工作。(8)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一步培育规范土地、矿权等市场,建立资源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9)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0)以多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缔造一个和谐的世界提供了新的视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郑重地向国际社会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对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今天的中国,举国上下正在全力以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希望中国好;我们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是希望世界好。和谐世界的理念,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响应。

构建和谐世界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造福于人类,而不应成为人类的祸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由人类自身开发和利用的。人类必须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既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又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修复自然,谐和社会,使科技成果惠及人类。另一方面,世界又是普遍联系的,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的相互依存更为密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审视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的关系,从而缔造一个繁荣、安宁、和谐的世界。

标签:;  ;  ;  ;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技、发展与和谐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