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在“新经济”中无效吗?_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菲利普斯曲线在“新经济”中无效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曲线论文,普斯论文,菲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0)06-0045-04

90年代的美国经济表现不俗,其骄人的成绩令世界瞩目。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宏观经济特征使各种“新经济”理论纷纷登台。“新经济”论者普遍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90年代以来美国“一高两低”的“新经济”。他们作出如此判断的重要论据之一,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新经济”中的失效。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胀率与低失业率同时并存的“新经济特征”,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究竟是否能因此就得出“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判断,进而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美国“新经济”,这还需要商榷。

一、传统经济学理论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论述

菲利普斯曲线自1958年由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发现之后,一直广受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的关注。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不断在现实中丰富和发展该曲线的理论,以使菲利普斯曲线在解释通胀与失业问题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

1.早期菲利普斯曲线

早斯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它描述的是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简单的负相关关系。继菲利普斯之后,萨缪尔森、索洛等经济学家也指出了类似的通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他们认为,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负相关关系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低失业与高总需求相关,而高总需求会带来整个经济工资与物价上升的压力。从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所示,是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而形成。

2.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

整个60年代,早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生活中都畅行无阻。可是到了70年代,生产停滞、高通胀与高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打破了该曲线所描述的通胀与失业之间简单的替代关系。为适应新的现实,米尔顿·弗里德曼、爱德蒙·费尔普斯等货币学派经济学家通过引入“自然失业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概念,对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由此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弗里德曼等人根据古典宏观经济学原理,推理出失业率、自然失业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0<α<1)

该式表明,在短期中,预期通货膨胀既定,因而较高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会与较低的失业相关;但在长期,由于人们对即期的通货膨胀会采取适应性预期,所以,这将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总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而失业则总会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这就是说,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来源于货币学派经济学家所作的修正,70年代,两次OPEC石油价格上升使人们注意到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总供给冲击。

在1973-1975年和1978-1981年的两个时期中,OPEC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这种价格上升提高了很多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在任一既定物价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因而被谓为“总供给的不利冲击”。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的不利冲击”如图2所示,使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处在一个代表更高通胀和更高失业的水平上。

这就是从总供给冲击角度出发,传统经济学理论对70年代“滞胀”现象所作的一种解释。

二、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

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保持通胀率和失业率“两低并存”,以此为据,许多“新经济”论者得出一种判断:即使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失效了。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如果仅凭“两低并存”就可以说菲利普斯曲线失效,那么早在70年代“滞胀”时期,通胀率与失业率“两高并存”,岂不是20多年前就可以宣告该曲线失效了吗?

70年代,“总供给的不利冲击”从一个特定角度合理地解释了“

两高并存”的“滞胀”现象。如今,面对美国“新经济”中的“两低并存”,我们说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依据的仍旧是传统经济学理论。

1.已有的解释:“自然失业率”下降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经济学家明确指出,通胀率与失业率同步走低,并不意味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隐含政策意义的失效。他们提出的看法是: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通胀率和失业率“两低并存”,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这一时期,“自然失业率”下降了。根据前文所述弗里德曼等人推出的关系式分析可知,在“自然失业率”下降的情况下,通胀率与失业率随着经济的扩张,是可能会同年下降的。而一旦“自然失业率”稳定,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就又会恢复。因此,“两低并存”的美国“新经济”,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法则,

至于“自然失业率”为什么会下降,这些经济学家的解释是: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因而减少了源于劳动力流动性不完全的“摩擦性失业”;同时,信息技术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因而减少了源于信息不完全的“寻业的失业”。也就是说,“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摩擦性失业”、“寻业的失业”等自然失业人口减少,这是“自然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2.不可忽视的总供给冲击:汇率变动

撇开“自然失业率”下降因素不谈,我们来看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另一个关键——总供给冲击。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里,“总供给的不利冲击”会使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上移(代表更高通胀和更高失业,如图2所示);那么同理,“总供给的有利冲击”就应该如图3所示,是使总供给曲线右移,而菲利普斯曲线相应下移(代表更低通胀和更低失业)。也就是说,通胀率与失业率“两低并存”,实际上是菲利普斯曲线在“总供给的有利冲击”影响下,下移至一个更低水平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因素为90年代美国经济带来了“总供给的有利冲击”呢?传统经济学理论对“总供给冲击”诱因的分析,主要集中于石油价格变动。但我们注意到,石油价格变动是对西方国家宏观经济具有普遍影响的一个因素,而通胀率与失业率持续的“两低并存”,却是90年代以来只在美国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因此,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会带来总供给冲击,但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重要方面:汇率变动。

汇率是一个国家内外经济的结合点,其形成是一国内外经济整合的结果,其变动反过来也对一国宏观经济具有深刻影响。汇率变动会引发“总供给冲击”,影响通胀和失业,是因为它能对价格产生直接作用。汇率影响价格主要通过三条途径:第一,直接影响由进口最终商品组成的那部分消费品价格指数;第二,影响进口的中间产品(如石油、初级金属等)价格;第三,影响经济中高度可交易的商品(如原材料)价格。由于经济中的大部分价格都与汇率密切相关,因此,一国货币汇价的大幅下跌往往容易诱发通货膨胀,并间接影响失业总水平;反之,汇价稳定或适当上升则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换句话说,汇率下跌造成的是“总供给的不利冲击”,而汇率稳定与汇率适当上升造成的则是“总供给的有利冲击”。在这一点上,汇率变动与石油价格变动可谓“殊途同归”。

70年代,OPEC石油价格翻番使西方国家普遍遭受了“总供给的不利冲击”。对美国而言,当时的“不利冲击”其实还来自于美元汇价剧烈下跌。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在1973-1979年总体跌势明显,这对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它使本已不低的石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在石油价格趋高而本币汇价大跌的“双重不利冲击”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个时期,美国经济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会处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两高”水平上了。8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使美元汇率出现全面大幅上升,这为当时遏制通货膨胀助了一臂之力,尽管后来美元汇率因缺乏有利支撑而下跌,但这一时期美元升值所带来的影响,毕竟为其后美国经济无通胀的健康增长创造了条件。

90年代上半期,在实施“弱值美元”的政策背景下,美元汇率呈现出些许跌势。不过没多长时间,美国政府就改弦易辙,开始表示希望用强势美元来支持美国经济发展。于是,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美元兑西方国家主要货币的汇价不断上浮,持续呈“稳中趋升”态势。同期,伴随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下大量资金的流入,美元更在世界范围内保持了其无以伦比的强势地位。强势美元使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受益匪浅。因为对于居民消费迅速增长、商品进口量猛增(1990至1997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累计达到11379.3亿美元)的经济形势而言,美元的特殊地位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总供给的有利冲击”作用。它使国内消费需求得到满足,而物价总水平不致上扬。正是在这种“有利冲击”的作用下,美国“新经济”中通胀率与失业率不同凡响的“两低”现象,在1995年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显然,为美国“新经济”带来“总供给有利冲击”的关键,是美元本身的强势。可见,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

(收稿日期:2000-08-24)

标签:;  ;  ;  ;  ;  ;  ;  ;  

菲利普斯曲线在“新经济”中无效吗?_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