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依依[1](2020)在《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张家川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县域经济的重要性,经济学的研究尺度也随之向着县、乡域的微观尺度转移,县域经济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涵盖理论研究、特征研究、结构研究、战略研究以及问题研究,尤其在理论基础方面的成果颇多,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和针对特定类型县域的研究却很少涉及。针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特定类型县域,研究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并丰富国内县域经济理论体系。张家川县作为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69.4%,且经济发展十分落后,2018年全县GDP只有29.13亿元、人均10000元左右,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的内外环境、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在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均具有代表意义。文章首先依据大量已有成果资料、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县域经济相关理论。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张家川县2011-2018年统计数据,系统地总结出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再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张家川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把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分为七个,分别为:资源、区位条件、环境、科技新创、教育、投资和市场,并建立六个子系统,分别为:资源子系统、交通区位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以及市场子系统。再运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动力模型,根据模型仿真结果得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市场动力。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存在的问题与市场主要推动力,探索出促进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为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刘萍[2](2020)在《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文中认为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尤其是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会影响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还关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程度。而研究城市间经济关系,判别城市间经济关系类型,有助于明确城市间产业合作方式,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甘肃省受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较慢,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通过明确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确定各产业合作空间,是当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甘肃省14个市州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当前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为明确甘肃省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确定产业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首先使用欧式距离来测算甘肃省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并对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基于欧式距离部分的结果,运用标准差椭圆将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细化到具体的产业层面,从而进一步分析甘肃省各市州各产业的时空演变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甘肃省14个市州在不同经济关系下的各产业合作空间。最后,针对三次产业合作空间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史婕[3](2020)在《“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基于多年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提出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道路。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因此,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成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新四化”发展战略的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有着“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巨大潜力的城市群,其耦合协同发展的推进是区域的经济需求,也是减小东西部差异化,完善我国“新四化”战略的需要。但目前来看,探索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非常少,所以本文选取此主题可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首先以理论阐述为基础,明晰了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的定义及特征;其次,加入城市群下辖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分析,通过构建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水平测度模型,选取关中平原城市群12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从城市群整体及下辖城市层面、“新四化”层面系统地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各个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均处于起始阶段,区域内东南部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呈现中部偏东部城市发展较好的局面,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以中部城市为主(剔除咸阳),城市群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均衡且西安市的辐射作用明显;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度发展不均衡,空间上综合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整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外圈包裹中心”的蔓延形式;城市群“新四化”协调度空间上综合表现为“南部与中心偏东部较高”的特点,整体呈现“由南向北,中心向外扩散”的蔓延形式;关中平原城市群各个下辖城市“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能力层次不齐,整体信息化增长水平明显强于其他“三化”,基本表现为部分“两化”耦合协同发展。综合来说,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群效应较明显,各单元联动性较弱,整体发展效益较低,“新四化”发展缺少动能,区域差距较大。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新四化”耦合协同水平及各个子系统发展情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齐那尔古丽·马坎[4](2020)在《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进展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我国中部和东部的19个省市分别结对帮扶新疆的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此轮对口支援的工作建立有效的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对口支援机制,重点支援建设受援地城乡住房及基础设施,开展就业及促进就业培训类项目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并且帮扶发展受援地的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传媒类等社会事业、注重干部、人才培训援受方交往交流大力推进建设维稳及基层阵地建设。对于对口支援当前虽然理论界与政府部分都认同对口支援资源对于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对口支援资源分配效果并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从受援地居民的微观视角关注对口支援的资源分布领域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用的研究更是欠缺因此本文以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进展及效果作为切入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克州对口支援项目实施进展如何,居民对各类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方式的满意度如何,克州对口支援总体效果究竟如何,各类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是否为克州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等问题,最终结合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后续的对口支援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1)从项目实施进展来梳理分析,江苏和江西省市与克州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主要实施8种方式的支援项目,从年度项目进展来整理发现各类支援项目的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各类项目的资金分配不均衡,对部分项目的资金投入量多二有些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甚少、存在资金投入量不足问题、住房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培养、教育建设、医疗卫生、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项目、交流交往类、基层建设及维稳项目等对口支援项目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些项目在不同程度上推动克州整体的发展进度。(2)根据政府对克州对口支援工作的具体实践进展与居民互动获取微观入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处理问卷数据即得出居民对于克州新一轮对口支援效果的满意度总得分为79分,说明居民对整体的支援效果还是较满意其中权重得分最高的为补贴排在第一、教育第二、医疗第三、住房及基础设施第四、就业第五、产业第六,其中居民评价最低的是促进就业及产业发展的满意度评价较低。(3)通过运用PSM-DID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及中央政府财政倾斜等政策能够带动克州的经济发展,但却目前仍存在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因此,支援省市在未来有必要继续对口支援克州并且以人才支援,产业支援,科技支援为主,完善的产业链条改变克州产业发展轨迹,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减少贫困人口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

赵红[5](2020)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经济发展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也飞速发展,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愈发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也千差万别,基本公共服务在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民生保障非均等化矛盾日益突出,这又会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就需要对一个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做出判断,通过这一判断对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2016年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和健全,增强区域间各城市联系,实现城市群高效协调发展。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逐渐凸显,同时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也成为一大关注点,因此要实现城市群的高效协调发展,研究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显得极为迫切。关中平原城市群于2018年1月由国务院批复,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二大国家级城市群,研究其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时空演化,不仅对其本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还可增强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还可支撑我国向西开放战略。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本文研究区域,构建基本公共服务(Basic Public Services)-城镇化(Urbanization)-经济(Economic)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BPSUE系统),利用熵权法对2000-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BPSU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其协调度结果,分析其时空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来分析BPSUE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促进BPSUE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以往两两系统之间的研究,首次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经济发展三个系统纳入一个框架来建立BPSUE系统,同时从地理学角度出发,结合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性与直观性,对其BPSUE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进行深入分析。(1)关中平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国家级城市群中,城市数量最少,经济体量最少,经济实力也相对较弱,城市群发育程度低。其BPSUE系统得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各城市综合得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城市间差异较大;各城市BPSUE系统耦合度水平一直呈上升发展趋势,整个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耦合度从2000年0.709上升到2017年0.885,耦合度水平较高,由磨合耦合阶段发展到高水平的耦合阶段;各城市BPSUE系统协调度同样处于上升状态,各节点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较大,整个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协调度由2000年0.137上升到2017年0.271,协调度水平较低,处于中度失调阶段。(2)从时间上来看,各城市各子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非均等性和平稳上升的稳定性。自2000年以来基本上呈上升发展趋势,且各城市间各子系统差距均呈扩大态势。耦合度时序分析,2000-2017年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BPSUE系统耦合度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间段,以2008年为界,2008年以前各城市的耦合度差异较大,2008年之后各市的耦合度基本保持在0.8-0.9之间。协调度时序分析,2000-2017年间,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各城市BPSUE系统协调度整体上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协调度整体偏低,且协调度差异较大。(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2000-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市协调类型空间演化差异较大,逐步形成了由沿着东北-西南方向的“中间凸起,两翼偏低”的空间格局逐渐演变成以西安市为中心向外延伸辐射的“单核”格局;从空间结构来分析,2000-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上空间结构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始终呈现出“一主两副”空间结构特征,地理集中程度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一主”为以西安为中心的主要集聚区,“两副”指的是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两翼为副中心的次一级的集中区,总体上向区域中心集中。(4)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策、产业结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城镇化对BPSUE系统协调度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产生正面影响,地方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产生正负影响。(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正确制定地方政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管控财政支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协同功能,建立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

刘文新[6](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张大成[7](2020)在《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净收入的增长,对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加,既刺激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给城市旅游环境系统带来更大的冲击和压力,如城市水体、休憩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恶化,过度的城市旅游开发建设和游客涌入增加了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脆弱性等问题,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发展城市旅游经济,追求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合理化的同时降低旅游环境系统的脆弱性,提升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抗干扰和恢复能力,成为研究热点问题。而恢复力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因此本文以甘肃省14个城市为例,研究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过程。本文构建了包含城市旅游环境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的恢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TOPSIS恢复力评价模型,对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进行定量测度;结合Arc GIS对不同城市区域的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和空间关联,同时对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进行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轨迹分析;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城市旅游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阐明推动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的动力机制,并对建立的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甘肃省各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仍较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增加;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具有“中部高—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差距在波动中趋于扩大,其中,金昌市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的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上集聚和分散并存,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恢复力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系统动力学仿真显示未来甘肃省大部分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

李庚戌[8](2019)在《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缓解甚至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乡统筹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立足于当下我国城乡关系的大背景,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探索研究。本文以国家和甘肃省的政策支撑以及国内外城乡统筹方面的研究概况为背景,确定天水市城乡统筹的研究范围为天水市规划区,技术路线为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通过分析天水市规划区在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城乡体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的基础现状,发掘得出天水市城乡统筹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城乡发展受生态条件限制;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合理利用;第二产业占比较小,产业布局结构亟待优化;乡镇产业链亟需拓展,规模化经营尚处起步阶段;主城区首位度较大,城乡体系等级不连续,职能分布不均衡;部分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明显的增长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配置布局有待均等化。其次,本文运用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特征、发展动力、城镇化率等有关城乡关系理论,对天水市规划区的城乡关系进行判读,并结合甘肃兰州、陕西西咸新区、浙江等具体案例分析,最终提出天水市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通过对天水市规划区的现状分析,得出天水市在城乡统筹方面存在城乡发展受生态条件限制等七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计算天水市城镇化率、分析经济发展指标、与不同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城市对比等方法,得出天水市各区域城乡关系已达到城乡分离前期,规划区整体城乡关系处于城乡分离前期至后期发展阶段;最后,文章基于现状城乡关系判读、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从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城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方面提出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策略。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对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具体发展策略,期望能为解决天水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及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等城乡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为促进天水市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作出微薄贡献。

黄鹏程[9](2019)在《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还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维持人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作为保障。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区域制定合理用水规划,保证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当前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多以评价指标获取相对较易的行政区或流域为研究对象,评价指标体系相对繁杂,对一些指标获取相对较难的区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论文在对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参考耦合度模型,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支撑和压力两个系统,构建了量级和效率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资料缺乏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引入负载指数,用于模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最后,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将该模型应用到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和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从支撑系统和压力系统两个角度出发,结合耦合度模型的特点,构建了量级和效率两套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耦合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最后引入负载指数,欲对模型的评价结果作对比分析;(2)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因子影响度的计算方法作了介绍,以便有针对地提出对策与建议;(3)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作了简要分析,并利用基尼系数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在各分区上的匹配状况,得出了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对其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将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应用到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和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在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采用量级指标和效率指标,结合基于耦合度建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比较一致,2010年至2016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持续变弱后,在2017年有所反弹;然而在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两种指标的评价结果却不尽相同,利用负载指数对比后发现,采用效率指标的评价结果要优于采用量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商洛市和宝鸡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强,杨凌区和咸阳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其余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一般。可以看出,基于耦合度模型建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能够应用于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5)以效率指标评价结果为准,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区域和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的影响度进行了计算,发现在区域和分区中,水资源本底条件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从水资源角度出发,对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黄艳丽[10](2018)在《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水市是甘肃省的第二大城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居于兰州和西安的中心,同时是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生产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西北地区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及中国航天育种的主要基地,农产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花牛苹果、秦安蜜桃、樱桃、葡萄、甘谷武山的花卉蔬菜、张家川的畜产品等。但农业生产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辖区内虽然农产品品种繁多,但是种植分散,农业企业化经营规模小,农产品流通渠道传统单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研究及主要国家实践的基础上,在农产品物流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天水市农产品生产及物流发展的现状,结合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农产品生产水平低、分散、供给不足;农产品储运过程中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物流运作体系水平低;物流人才短缺等问题,运用SWOT-PEST模型,对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威胁从政策、经济、社会及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构建了SWOT-PEST矩阵分析模型,形成了发展天水市农产品物流的战略分析。本文基于SWOT-PEST模型从SO、WO、ST、WT四个方面总结了天水市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针对市场机遇应该从加大宣传和落实物流发展政策的力度、整合区域优势农产品资源方面发挥优势;从创新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方面应对威胁;针对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劣势应从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方面着手,抓住机遇,扭转劣势局面;在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内部劣势应对环境的威胁时应从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通过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高物流人才整体知识能力素质,从而提升天水市农产品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使劣势向优势转变。

二、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张家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2 基本范畴界定
    2.1 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经济发展
    2.2 动力和动力机制
    2.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2.4 西部欠发达地区
3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3.1 区域经济理论
        3.1.1 增长极理论
        3.1.2 梯度推移理论
        3.1.3 点轴开发理论
    3.2 产业发展理论
        3.2.1 产业结构理论
        3.2.2 产业组织理论
    3.3 区域系统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
4 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4.1 县域概况
    4.2 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4.2.1 社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4.2.2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4.2.3 社会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4.3 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4.3.1 经济总体水平低
        4.3.2 自主增长能力弱
        4.3.3 投资拉动效应弱
        4.3.4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4.3.5 产业特色不突出
        4.3.6 需求拉动乏力
        4.3.7 城镇化提升不力
5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构建
    5.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
    5.2 系统动力学介绍
    5.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建立
        5.3.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的系统边界的确定
        5.3.2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的确定
        5.3.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存量流量图
        5.3.4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仿真分析
6 促进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6.1 培育县域经济活力
        6.1.1 优化产业结构
        6.1.2 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6.1.3 培育特色品牌
        6.1.4 提升城镇化速度与质量
    6.2 优化县域市场环境
        6.2.1 优化营商消费环境
        6.2.2 增加融资手段
        6.2.3 加大营销力度
    6.3 培养优秀人才队伍
        6.3.1 重视教育投资
        6.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3.3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区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1.2.2 产业合作问题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相关理论
        2.1.1 核心—边缘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1.4 梯度转移理论
        2.1.5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
    2.2 地区间经济关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机理分析
        2.2.1 不同的经济关系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
        2.2.2 不同的经济关系能够开拓区域产业合作空间
3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3.1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3.1.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3.1.2 产业布局较为合理
        3.1.3 各优势产业特色突出
    3.2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3.2.1 服务业竞争优势不足
        3.2.2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2.3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3.3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差异明显
        3.3.2 地区间经济辐射能力差距较大
        3.3.3 地区间经济交流合作不充分
4 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关系测度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 欧式距离的测度
        4.2.1 欧式距离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4.2.2 欧式距离标准化值的系数调整
        4.2.3 地区间经济关系阈值区间的确定
    4.3 各市州经济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4.4 各市州经济关系的演变情况
        4.4.1 总体情况说明
        4.4.2 以兰州为核心的经济关系
        4.4.3 河西五市的经济关系
        4.4.4 陇东南地区的经济关系
5 甘肃省14个市州各产业的时空演变分析
    5.1 研究方法介绍
        5.1.1 标准差椭圆原理
        5.1.2 标准差椭圆参数的计算
    5.2 标准差椭圆指标与数据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循环农业
        5.3.2 农业信息化产业
        5.3.3 采矿业
        5.3.4 制造业
        5.3.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3.6 建筑业水平
        5.3.7 交通运输能力
        5.3.8 旅游业发展潜力
        5.3.9 金融服务水平
        5.3.10 商品资金流通效率
    5.4 各产业合作空间的梳理
        5.4.1 以市场为主导形成的产业合作空间
        5.4.2 需要政府介入的产业合作空间
    5.5 与地区间经济关系相结合的产业合作空间
        5.5.1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5.5.2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5.5.3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6 深化甘肃省产业合作的结论与相关对策
    6.1 主要结论
    6.2 深化甘肃省经济产业合作关系相关对策
        6.2.1 关于第一产业的合作建议
        6.2.2 关于第二产业的合作建议
        6.2.3 关于第三产业的合作建议
        6.2.4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6.2.5 甘肃省14个市州需完善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3)“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新四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新四化”各子系统概念综述
        2.1.2 “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理论
    2.2 “新四化”各子系统间互动机制
        2.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其他“三化”的精准基石
        2.2.2 工业化是其他“三化”的动力源泉
        2.2.3 新型城镇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载体
        2.2.4 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加速剂
第三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发展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
    3.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发展现状
        3.1.1 关中平原城市群简介
        3.1.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现状
    3.2 “新四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3.2.2 子系统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引入
        3.2.3 确定“新四化”各子系统发展指数
第四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测度
    4.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测度
        4.1.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的构建
        4.1.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评价等级
    4.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4.2.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4.2.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历年耦合度分析
        4.2.3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历年协调度分析
    4.3 关中平原城市群下辖地区“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进展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2.2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2.2.3 扶贫开发理论
3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进展情况
    3.1 以往对口支援概述
    3.2 新一轮对口支援概述
        3.2.1 新一轮对口支援的实施背景
        3.2.2 新一轮对口支援的主要特点
    3.3 克州基本情况
        3.3.1 克州经济发展现状
        3.3.2 克州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3.3.3 财政及金融发展情况
        3.3.4 对外贸易及招商引资发展情况
    3.4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总体进展情况
        3.4.1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年度项目进展分析
        3.4.2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分析
    3.5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各类项目进展情况
        3.5.1 城乡住房及基础设施建设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2 教育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3 产业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4 人才培训培养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5 医疗卫生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6 就业及促进就业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7 基层政权及维稳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5.8 交流交往支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4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问卷调查分析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的内容
        4.1.2 问卷的调查对象
        4.1.3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描述统计
    4.2 数据检验与因子分析模型设计
        4.2.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4.2.3 因子分析模型设计
        4.2.4 权重的确定
    4.3 结果分析
5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效果评价
    5.1 提出假设
    5.2 模型与估计方法
    5.3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对口支援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
        5.4.2 用DID方法估计
        5.4.3 稳健性检验
6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
    6.1 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
        6.1.1 克州承接对口支援年度各类支援项目的资金配置不足
        6.1.2 克州承接对口支援的年度支援项目监督管理待完善
        6.1.3 克州主导产业优势不显着
        6.1.4 促进就业效果不显着
        6.1.5 教育教学水平待提高
        6.1.6 医疗服务水平待提高
        6.1.7 自我发展能力弱
    6.2 相应的对策建议
        6.2.1 应改善克州承接对口支援资金不足的问题
        6.2.2 应强化克州承接对口支援年度项目监督管理
        6.2.3 提升克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
        6.2.4 提升就业支援的效果
        6.2.5 提升克州教育教学水平
        6.2.6 应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6.2.7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关中平原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经济发展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BPSUE系统作用机理与相关理论
        1.3.1 BPSUE系统作用机制
        1.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1.3.3 增长极理论
        1.3.4 比较优势理论
        1.3.5 协同学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2 自然地理条件
    2.3 社会经济条件
        2.3.1 经济发展现状
        2.3.2 城镇化现状
        2.3.3 基本公共服务现状
3 BPSUE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3.1 BPSUE系统指标体系确定及数据来源
        3.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说明
        3.1.3 数据来源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3.2.1 熵值法
        3.2.2 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
    3.3 评价结果
        3.3.1 权重确定
        3.3.2 BPSUE系统综合得分
        3.3.3 BPSUE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测算结果
4 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
    4.1 BPSUE系统协调度时间演化分析
        4.1.1 各子系统得分水平时序分析
        4.1.2 BPSUE系统耦合度时序分析
        4.1.3 BPSUE系统协调度时序分析
    4.2 BPSUE系统协调度空间演化分析
        4.2.1 各子系统得分空间分布演化分析
        4.2.2 BPSUE系统协调度空间分布演化分析
        4.2.3 BPSUE系统协调度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5 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GWR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2 结果检验
    5.3 BPSUE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BPSUE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6.1 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6.2 正确制定地方政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3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
    6.4 管控财政支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6.5 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6.6 加强政府协同功能,建立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C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水资源量评价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2.3 理论基础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2.3.4 城乡发展理论
    2.4 总体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自然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构建
        4.2.1 WPI模型
        4.2.2 LSE模型
        4.2.3 变权重模型
        4.2.4 核密度模型
    4.3 变量选取
        4.3.1 资源维度
        4.3.2 设施维度
        4.3.3 能力维度
        4.3.4 使用维度
        4.3.5 环境维度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4.4.1 相关分析
        4.4.2 冗余性分析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5.4.1 协同型区域
        5.4.2 竞合型区域
        5.4.3 冲突型区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6.4.1 计量模型选择
        6.4.2 模型的检验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7.2.1 全局自相关
        7.2.2 局部自相关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8.1 问题的提出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特色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 脆弱性理论
    2.3 恢复力理论
    2.4 系统动力学
第3章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3.1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内涵界定
        3.1.1 城市
        3.1.2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
        3.1.3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
    3.2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评价指标筛选
        3.2.3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4章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量化模型构建
    4.1 数据极差标准化
    4.2 熵权法
    4.3 TOPSIS法
    4.4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恢复力测度模型
    4.5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恢复力空间相关分析
    4.6 基于标准差椭圆法的恢复力时空演化轨迹分析
第5章 基于SD的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5.1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5.1.1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软件简介
    5.2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的变量关系构建
    5.3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5.4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的多情景设定
第6章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甘肃省14个地级市概况
    6.2 数据来源
    6.3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现状分析
        6.3.1 城市旅游社会系统分析
        6.3.2 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分析
        6.3.3 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分析
    6.4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5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分析
        6.5.1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时序变化分析
        6.5.2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6.5.3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重心时空演变轨迹分析
    6.6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6.6.1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现状情景下的仿真
        6.6.2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多情景下的仿真
        6.6.3 甘肃省14个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仿真结果的真实性检验
    6.7 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提升对策
        6.7.1 加大城市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永续发展
        6.7.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6.7.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7.4 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鸿沟,激发发展活力
        6.7.5 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城市旅游效益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城乡统筹方面战略背景
        1.1.2 省域相关政策为天水市城乡统筹的落实提供保障
        1.1.3 天水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主要诉求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围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天水市规划区现状特征分析与问题研究
    2.1 现状特征分析
        2.1.1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2.1.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3 城乡体系现状分析
        2.1.4 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2.1.5 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2.2 问题研究
第三章 天水市规划区城乡关系判读
    3.1 城乡关系理论分析
        3.1.1 城乡关系发展趋势与阶段特征
        3.1.2 城乡关系发展动力
        3.1.3 城乡融合的关键点
    3.2 规划区城乡关系判读
        3.2.1 城乡关系所处阶段
        3.2.2 城乡关系阶段特征
        3.2.3 城乡统筹关键要点
第四章 城乡统筹案例分析
    4.1 西部地区城乡统筹重点
    4.2 甘肃兰州—城乡体系构建与产业耦合
    4.3 陕西西咸新区—新田园城市模式
    4.4 浙江省域—特色小镇建设
第五章 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研究
    5.1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5.2 城乡统筹策略研究
        5.2.1 资源环境策略
        5.2.2 产业发展策略
        5.2.3 城乡体系构建
        5.2.4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耦合度模型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特性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1.3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2.2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2.2.2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3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3 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3.1 耦合度模型构建过程
    3.2 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2 模型构建流程
        3.2.3 模型对比方法
    3.3 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影响度计算方法
        3.3.1 GRA模型
        3.3.2 基于GRA的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影响度计算方法
4 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4.1 基本概况
    4.2 水资源概况
        4.2.1 区域水资源概况
        4.2.2 分区水资源概况
    4.3 社会经济概况
        4.3.1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4.3.2 分区社会经济概况
    4.4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指标匹配分析
        4.4.1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4.4.2 基于基尼系数的水资源匹配均衡性评价方法
        4.4.3 研究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匹配现状
5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 基于量级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
        5.1.1 区域尺度量级指标评价分析
        5.1.2 分区尺度量级指标评价分析
    5.2 基于效率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
        5.2.1 区域尺度效率指标评价分析
        5.2.2 分区尺度效率指标评价分析
    5.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1 指标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2 负载指数计算
        5.3.3 负载指数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4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影响度与对策
        5.4.1 区域尺度因子影响度计算
        5.4.2 分区尺度因子影响度计算
        5.4.3 对策与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研究
        1.5.2 农产品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实践
        1.5.3 国内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综述
2 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概念
    2.2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2.2.1 农产品物流数量巨大
        2.2.2 农产品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2.2.3 农产品物流过程难度大、风险大
        2.2.4 农产品物流的重点是对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2.3 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理论
        2.3.1 物流供应链学说
        2.3.2 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学说
        2.3.3 绿色物流学说
3 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天水市农产品物流现状
        3.1.1 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
        3.1.2 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3.1.3 农产品流通渠道陈旧、单一
        3.1.4 天水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5 天水市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少
        3.1.6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3.2 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4 天水市农产品物流SWOT-PES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
        4.1.1 政策优势
        4.1.2 商贸流通的优势
        4.1.3 区位优势
        4.1.4 农产品加工技术优势
    4.2 劣势(weakness)
        4.2.1 政策劣势
        4.2.2 经济劣势
        4.2.3 社会条件劣势
        4.2.4 技术劣势
    4.3 机遇(opportunity)
        4.3.1 政策机遇
        4.3.2 经济发展的机遇
        4.3.3 社会条件方面的机遇
        4.3.4 冷链物流技术发展的机遇
    4.4 威胁(Threats)
        4.4.1 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带来的威胁
        4.4.2 经济发展的威胁
        4.4.3 社会条件威胁
        4.4.4 农产品特性对物流技术高要求的威胁
    4.5 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战略分析
        4.5.1 增长型战略(SO战略)
        4.5.2 多元化战略(ST战略)
        4.5.3 扭转型战略(WO战略)
        4.5.4 防御型战略(WT战略)
5 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基于增长型战略的对策分析
        5.1.1 加大宣传,落实物流发展政策的力度
        5.1.2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搭建新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5.1.3 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通道质量安全管理
    5.2 基于多元化战略的对策分析
        5.2.1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步伐、推进天水市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5.2.1.1 建立起物流信息共享互通机制
        5.2.1.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智能仓储和运输系统
        5.2.1.3 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配套功能区建设
        5.2.2 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
    5.3 基于扭转型战略的对策建议
    5.4 基于防御型战略的对策建议
        5.4.1 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5.4.2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张家川县为例[D]. 杨依依. 西华大学, 2020(01)
  • [2]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D]. 刘萍.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D]. 史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克州承接新一轮对口支援的进展及效果研究[D]. 齐那尔古丽·马坎.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关中平原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经济发展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D]. 赵红.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张大成.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8]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庚戌. 兰州大学, 2019(02)
  • [9]基于系统耦合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黄鹏程.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天水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D]. 黄艳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天水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