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论文_陈永红

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论文_陈永红

陈永红 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幼儿园 737200

摘 要:好的教师善于从儿童视角出发,注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注重全面、温馨、和谐的评价,以此走进幼儿“曲里拐弯”的内心深处,打开那个“波涛汹涌”般的内心的大海,为幼儿的成长引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打造精彩、厚重和摇曳生姿的德育新时空。

关键词:走心德育 儿童视角 无痕教育 和谐评价

新的课程视角和课改理念下,改进教师和幼儿的师生关系,注重“走心德育”,才能打开走进孩子心灵秘境的大门,才能让孩子沉浸在心灵和情感的抚慰与呵护之中,让他们精神的“夜晚”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一、儿童视角不可或缺

“教育切忌将孩子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戕害其自然本性,压抑其独立个性。”教师只有转换视角,重新找回走入幼儿心灵深处的钥匙,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幼儿的问题,从幼儿的视角“打量”生活和现实,才能有效引导幼儿的道德成长,激发其身上的道德成长力量,也才能生长出适合幼儿的“活德育”。

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控制情绪、停止愤怒,才能找到更为细腻、温润、灵活的方法,才能找到“深耕细作”式的沟通方式。当你从成人视角去放大孩子的“错误”时,孩子的心对你是紧闭的;而当你从“儿童视角”理解孩子们之所以这样做的根源,并以此自然而然走进孩子的内心时,孩子们的内心对你是不设防的,是完全敞开的,甚至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二、无痕教育不可或缺

如何真正地、自然而然地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窃以为,幼儿园或幼师应该从无痕教育入手。“无痕教育其实有‘痕’,这个‘痕’就是‘自然而然’,就是‘润物细无声’。”那么,面对幼儿,教师如何在无痕教育中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呢?

一是要提倡“慢”的艺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一个幼儿总是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迅速根除的;另一个幼儿吃饭时总是挑食,也不是一天就能改变饮食习惯的;还有一个幼儿半夜起床上卫生间时总是战战兢兢,也不是“吃一服药”就能解决问题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或家长能够慢下来,能够在事后追踪、比较和反馈中找到可以改进、可以突破、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正视一点一滴的进步,追求一寸一步的提高。

二是要注重“多少”的取舍。比如,“剪掉”一些过重的、重复的“写字或算数”活动,多一些“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活动。与其让孩子们抄抄背背,不如根据孩子们自身的兴趣特点,或画画、或看书、或完成手工作品……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孩子们去图书馆、去操场、去校园植物园等地方。还比如,引导孩子们正确地叠被子、清理房间、洗衣服,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等等。事实上,对于幼儿而言,学会自主管理,在没有父母亲依赖的情况下学会生存,孩子们很有可能会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不断地打开自己、锻造自己、提升自己。

三是注重“虚实”的结合。比如,一个幼儿,不知是因为他妈妈正在西安做手术,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整个人懒懒散散,随心所欲,不爱和人交流,对任何人都是敌视的,至于学习方面更是没有一点动力。面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和他谈心,谈起亲情问题,谈起他妈妈的手术,让他给妈妈打电话,他居然连妈妈都叫不出来。于是,我试图和他做朋友,课间十分钟、饭前饭后、睡前睡后都和他在一起,散步、听音乐、短暂的郊游、去更多好玩的地方……现在,孩子变化很大,话多了,老爸老妈也开始叫了,知道说自己的小妹妹可爱了。可以说,正因为关注了这个孩子的“虚生活”,才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深处,才引领孩子冲出阴霾心理,走向健康人生。

不论是“慢”的艺术,还是“多少”的取舍,抑或是“虚实”的结合,教师都应在不经意间向前挺进,而不是在刻意、僵硬和棱角分明中强迫进行。这一切,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领、匡正和扶掖。当教师真正能够基于学生,从孩子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从符合孩子们天性和暗合自然的转化出发,才有可能把教育内容在自然而然中转化为孩子们可以理解、体验、接受的东西,从而发生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正效应。

三、和谐评价不可或缺

教师是仅仅是从幼儿的考试分数去“盖棺论定”,还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全方位去评价孩子?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对于暂时离开了父母亲的幼儿来说,评价的渠道愈广,愈能避免在简单机械的因果链上来看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辗转,而幼儿也愈能在合适的评价中唤醒自己、锻造自己、成长自己。

所有评价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生活状态和内心的风景有更多的体察,因此也就更善于读懂他们、激励他们、改变他们。叶澜教授曾经说:“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善于全面和谐地评价幼儿,才有机会“发现”和“解放”幼儿,才有可能“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才能更长久地滋养幼儿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邹太龙 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2),1。

[2]杨伟国 无痕教育其实有“痕”[J].中小学德育,2015,(19),01。

论文作者:陈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  ;  ;  ;  ;  ;  ;  ;  

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论文_陈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