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面神经电图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论文_陈栎

陈栎

(揭阳市人民医院 广东揭阳 522000)

【摘要】目的:探索和分析肌电图、面神经电图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指导作用与预后评估。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单位收治的4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检查肌电图、面神经电图,并使用量表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级,治疗后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45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轻度组11例治愈10例,显效1例;中度组25例,显效7例,有效18例;重度组9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结论:肌电图、面神经电图的检查可以为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与预后提供一种比较客观、准确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肌电图;周围性面瘫;针刺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20-02

目前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观察指标及疗效效标准多采用临床症状制定的量表进行评估。将45例在我科用针刺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前均给予肌电图、面神经电图进行检查,同时使用量表进行评分,治疗后量表评定疗效。观察面神经肌电检查与疗效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单位门诊及住院部接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标准共纳入45例患者,并用常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其中男25人,女20人,年龄范围18~75岁,平均年龄44.3±17.1岁。治疗10天为1疗程,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2 方法

1.2.1针刺方法:主穴:合谷(双),足三里(双),地仓、颊车(患),阳白、鱼腰(患),颧髎、下关(患),承浆、夹承浆(患)。随证配穴:目不能合,四白(患)、攒竹(患);面颊板滞:下关(患)、巨髎(患);鼻唇沟平坦:迎香(患)、口禾髎(患);人中沟歪斜:水沟。 取穴:每次在主穴和配穴中选用8~10穴,每日治疗一次,10天为1疗程,每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

1.2.2肌电图检查方法:采用美国尼高力肌电图仪进行检查。评定标准:肌电图(EMG)检测、面神经电图(MCV)检测,结果参照汤晓芙《神经病学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肌电图学及其他》[1],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11人,中度:25人,重度:9人。

1.2.3量表评分方法:按照杨万章等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进行评分分级及疗效评定[2]。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神经功能评分为100分),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50分),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 (≥25分),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Ⅱ级对应肌电图的轻度,Ⅲ级对应中度,Ⅳ~Ⅵ级对应重度。

1.3 疗效评定

痊愈:达Ⅰ级,评分满分。显效:达Ⅱ级,评分≥75分。好转:由Ⅳ级-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评分≥50分。无效:经3月治疗后(本病例中为2疗程)仍停留在Ⅵ级以上,评分<50分。治疗前各人肌电图检查结果及量表评分基本相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轻度组11例中,痊愈10人,显效1人;中度组25例中,显效12人,有效13人;重度9例中组:有效4人,无效5人。轻中度组36例有效率100%,显效率61.1%,重度组9例有效率44.4%,显效率0。从表2可以看出,轻中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与重度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明显优于重度组。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急性发病的面神经炎,一般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早期病变为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有轴突变性。肌电图(EMG)是最早提出来被运用于判断面神经病变的电生理学指标。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适用于面瘫全程来追踪随意运动单位和神经再支配,在面瘫恢复早期,其是能证明神经重新支配的唯一客观方法。面神经电图检测主要是通过神经纤维对电刺激的反应来完成的,通常用波幅和潜伏期来表达[3]。

在组治疗中的45例患者,肌电图、面神经电图提示轻-中度的患者,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61.1%。预后良好。而提示重度的患者,有效率仅有44.4%,其中有55.6%无效,预后差。所以,肌电图、面神经电图的检查不失为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与预后提供一种比较客观、准确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汤晓芙.神经病学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肌电图学及其他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2-307.

[2] 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3]王为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

论文作者:陈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  ;  ;  ;  ;  ;  ;  ;  

肌电图、面神经电图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论文_陈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