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很难确定,重要的是美国不承担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义务_布雷顿森林体系论文

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很难确定,重要的是美国不承担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义务_布雷顿森林体系论文

所谓“布雷顿森林Ⅱ”是难以成立的——重要的是美国不承担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义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是论文,不承担论文,美国论文,国际货币论文,义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以来,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分校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杜里(Michael Dooley)等从事“布雷顿森林体系”复活研究,他于2003年4月及2004年10月先后发表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复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复苏》的文章。文章的主要观点是:(1)上个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得美国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其他国家成了外围。在外围国家,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它们汇率低估、实行资本管制、储备积累。但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原来的外围国家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开放资本市场,这样原来的外围国家便成了金融中心,如欧洲和日本。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中心——外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动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2)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中心(美国)和两个账户区,即资本账户区——欧洲、加拿大、拉丁美洲和货币账户区——亚洲。不同账户区对美国这个中心的影响不同:属于资本账户区的国家,资本流向美国,使美国成为资本账户的顺差,同时使美国不用积累官方储备,而资本账户区国家关注的是资本的风险、回报;属于货币账户区的国家,商品流向美国,使美国成为货币账户的逆差,并利用外国储蓄为本国资本市场融资,而货币账户区国家关注的是货币(美元)价值的波动。(3)38年前即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到现在全球没有一个国际货币体系。但必须看到已经开始出现与50年前相似的情况:即“美国将重返中心舞台,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中介”。这就是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仍实行的以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重新确定美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心国家的地位。现在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是否一定形成“中心——外围”的模式?当代这样的体系能成立吗?笔者在这里仅就针对亚洲国家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发表一点意见。

迈克尔撰文把一些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命名为“布雷顿森林Ⅱ”,其含义大体可概括为:汇率钉住美元,低估本币汇率,盈得巨额顺差,投资美国国债,取得资金回报。他认为,这种制度安排虽然是一种非正式决议,但是亚洲一些国家的共同选择。这种制度安排与1945~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类似,故把它称之为:布雷顿森林Ⅱ(Bretton Woods Ⅱ),甚至有人赋予它理论色彩,又把它称为布雷顿森林理论Ⅱ。

探讨布雷顿森林Ⅱ,则需要回顾布雷顿森林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国际金融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推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内容有:(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直接与美元挂钩,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每1盎司黄金为35美元,即每1美元含0.888671克黄金。(2)美国政府承担外国官方按美元与黄金的比价以美元向美国购买黄金的义务。(3)在外汇市场上,每种货币的汇率可以在平价范围内波动,如波动的范围超过这一幅度,有关国家政府有责任对外汇市场实行干预。(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只有在当本国国际收支发生基本失衡时,才能改变本国货币的平价,但必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磋商。如贬值幅度超过10%,必须得到基金批准。

以这四项内容为准则,二战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1945~1973年)一些国家实行的都是“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平价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有二:一是美国必须承担外国官方以美元按规定比例兑换黄金义务。二是其他国家有权以美元向美国按比例兑换黄金。这种义务与权利的制衡意味着国际之间的汇率制度,既受美元与黄金比价的约束,又受有关国家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约束。有关国家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实质上是维系美元与黄金的比例关系稳定,从而保障美元的含金量不变。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是:美元以黄金为核心,其他国家货币以美元为核心。换句话说,美元围绕着黄金转,其他国家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其实质是美国要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币值的稳定。因为只有美国掌握着全球的大量黄金,美元的价值以黄金为基础。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便蕴藏着金融霸权。

现在国外有人提出“布雷顿森林Ⅱ”,并把它理论化,其含义似乎想说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仍然围绕着美元转,而美元围绕着美国国债转,其他国家投资国债取得回报是不可避免的循环。在他们看来,国际汇率制度的安排仍然摆脱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阴影。如果是这样,笔者认为“布雷顿森林Ⅱ”是难以成立的,更不必把它理论化。

首先,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外国政府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便解体了,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浮动汇率时期。在实行浮动汇率时期,各国汇率制度的安排是多元的,有的与美元挂钩,有的与“一揽子货币”挂钩,有的没有与其他任何货币挂钩,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但是应当承认,有的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仍然参照美元价值的波动,换句话说,美元的价值仍然影响着不少国家货币的对外价值。这是为什么?总的说来有三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历史的传统。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国凭借着它聚敛的全球2/3以上的黄金优势,将美元打造成国际储备货币,现阶段全世界的黄金绝大部分仍然在美国,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达到8134吨,相当于全世界黄金储备2.4万吨的1/3,尽管美元有贬值的趋势,但美国仍不卖一两黄金。这样,美元名义上不与黄金挂钩,实际上仍有黄金作为后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的储备资产仍选择了美元,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例达到64%。二是市场的选择。现阶段国际之间的贸易2/3仍然以美元作为计价清算,国际之间的项目投资与取得回报,仍以美元为标准,这是因为还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更权威的货币去取代它。货币应有公信力,国际货币应有国际公信力,美元的国际公信力来自何方,总的说来自美国的经济实力。现在美国的经济实力(以GDP度量)是全球1/3~1/4,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取代它。三是交易的商品。现阶段不仅有实物商品,而且有金融商品,在金融商品中,美元占绝大部分。不仅在美国国内能买卖美元,在美国国外也能买卖美元,而且国际之间的美元交易,不仅量大而且手段各异,并形成了各金融中心,如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等。它们成了国际上美元货币资金集中流动的集散地,人们在那里投机、套利、转嫁风险。

这种状况不能认为是与美元挂钩、围绕着美元转,更不能认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复活。因为在这种状况下,美国不承担其他国家以美元按一定比率兑换价值物的义务,其他国家也没有这样的权利。应当说这种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如果说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要取代美元,则不仅要取代作为国际计价、清算手段的货币美元,而且要取代作为国际交易对象的商品美元。如果说美元作为美国的货币具有主权性,那么美元作为国际上交易的商品则淡化了主权性。人们买卖它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管它是哪里“生产”的商品。

其次,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洲一些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低估自己的货币,抬高美元的价值,以利于出口,赢得对外贸易顺差,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臆断。一个国家的货币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计量方法,有不同的结果。一国货币汇率的高估意味着货币的名义价值已超过实际价值,这样,就会促使人们形成对货币贬值的预期,换句话说,持有这个国家的货币是会付出成本代价的;一国货币汇率低估意味着货币的实际价值超过名义价值,这样,促使人们形成对货币升值的预期,换句话说,拥有这个国家的货币是会取得收益的。货币名义价值是已知的、固定的,所以考察货币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关键在于怎样确定货币的实际价值。货币的实际价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货币的购买力,即相对价值。二是货币的利率,即价格。前者主要受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后者主要受不同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是测量货币实际价值的指标之一;此外,不同国家的实际利率水平也是测量货币实际价值的指标。在国与国之间货币能自由兑换、流通的条件下,资金流动影响不同货币的供求,不同货币的供求影响实际利率,加上利率变动形成的利益机制能被其他因素抵消,这样,货币的实际利率便处于经常变动之中。换句话说,实际利率是难以确定的,由此,货币的实际价值也处于经常变动之中。所以,难以确定在某一时期某种货币的对外价值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

美国给我国施加压力,说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低估了,完全是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具体地说,压人民币升值是为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和国内失业率的问题。但影响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和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不是压人民币升值能解决的。在经济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货币汇率高低,其利弊得失的评价有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取向。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当代金融发展的奠基人罗纳德·麦金农在北京表示,“近10年来的经济统计数字显示,在汇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美中两国国内物价指数浮动和通胀水平逐渐趋同,说明人民币和美元现在的汇率是均衡的,人民币没有被低估”。所以提出“布雷顿森林Ⅱ”,奢谈“汇率钉住美元,低估本币汇率,盈得巨额顺差”,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第三,投资美国国债,主要是求得对外资产保值,并非是追求资金回报。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大量增加,发债以弥补财政赤字有增无减。美国政府发债绝大部分(大约2/3)在美国国内销售,1/3在国外销售。截至2008年11月,美国国债的持有是中、日、英三国分列前三位,它们分别拥有美国国债总量的22.1%、18.7%、11.67%。欧佩克排第五位,巴西排第六位,俄罗斯排第七位。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美元仍然充当国际货币的条件下,如果不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势必增大美元供给以弥补财政赤字,而美元供给的增大又势必带来美元贬值。这样,造成损失的就不仅是中国,还包括那些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国家。所以,与其说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投资美国国债是为了取得资金回报,不如说是为了尽大国的责任,维护美元价值稳定。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不存在“布雷顿森林Ⅱ”,更不能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会复活。重要的是美国不承担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应当承担的义务。美国把国债出售给其他国家,只不过是以一种负债形式去取代另一种负债形式,它既不能减轻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负债,也不能保障美元不被贬值。与“布雷顿森林体系Ⅰ”美国承诺兑换黄金的意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也根本谈不上“投资回报”。如果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还存在“布雷顿森林Ⅱ”,则只能是一种偏见,既缺乏科学性又不符合当代的现实。

标签:;  ;  ;  ;  ;  ;  ;  ;  

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很难确定,重要的是美国不承担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义务_布雷顿森林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