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镇痛贯穿于骨科围术期意义的探讨论文_金成财

(广汉市骨科医院;四川德阳618300)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性镇痛贯穿于骨科围术期全程疼痛应用的意义。

方法:将我院160例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症镇痛组(A组);预防性镇痛组(B组),每组80例。对症镇痛组:仅在围术期出现疼痛难忍时才实施地佐辛注射液5mg im;预防性镇痛组:入院时开始、术中和术后全程地佐辛注射液5mg im Q6h,VAPS评分3分以上临时追加地佐辛注射液5mg im。采集术前72h、术前48h、术前24h、术中、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各时点VAPS评分、R、BP、HR等。

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的VAPS评分、R、MAP、HR,组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症镇痛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处R、MAP、HR明显上升,与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预防性镇痛组同一时间点组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镇痛组患者的VAPS评分在术前72h、术前48h、术前24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这几个时间节点上明显优于对症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结论:骨科围术期疼痛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显著,对症镇痛组在镇痛不全的情况下R、MAP、HR上升明显,而预防性镇痛组贯穿于骨科围术期全程进行预防性镇痛止痛效果好且镇痛平稳。

[关键词]预防性镇痛 地佐辛 曲马多 围术期。

每一个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最恐惧的一个问题就是疼痛,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忍受疼痛,紧张、焦虑、灾难感、应激、患处疼痛等,常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延长恢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增加死亡机率。为能有效减轻患者围术期疼痛,故本次探讨实施预防性镇痛后对于骨科手术患者镇痛疗效的意义。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于麻醉前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选择我院近期I~II级桡骨骨折患者手术患者160例,年龄20~60岁。均采用臂丛麻醉(肌间沟入路)找到异感后推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1与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2的混合液18ml±2ml。入院时告知患者可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本次实验,使其理解签字同意并配合采用VAPS评分法。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系统疾病患者2.COPD或心率不齐或高血压病患者3.中途退出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症镇痛组(A组);预防性镇痛组(B组),每组80例。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按医疗诊疗规范常规处理,统一采用宝莱特心电监护仪连续检测呼吸频率(R)、无创血压(BP)、心率(HR),专人床旁评定VAPS。对症镇痛组:仅在围术期出现疼痛难忍时才实施地佐辛注射液5mg im;预防性镇痛组:入院时开始、术中和术后全程地佐辛注射液5mg im Q6h,VAPS评分3分以上临时追加地佐辛注射液5mg im。

评分标准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PS评分法: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1;少于10次?min-1为呼吸减慢;超过24次?min-1为呼吸增快。

平均动脉压 MAP=舒张压+1/3脉压差。MAP高于基础值的20%为血压增高;低于基础值的20%为血压降低。

正常心率为60~100次?min-1;超过100次?min-1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min-1为心动过缓。

观察项目

采集术前72h、术前48h、术前24h、术中、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各时点VAPS评分、R、BP、HR等。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体质状况、对手术危险性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在术中的VAPS评分、R、MAP、HR作组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对症镇痛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处 ,R、MAP、HR明显上升,与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防性镇痛组同一时间点组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预防性镇痛组患者的VAPS评分在术前72h、术前48h、术前24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这几个时间节点上明显优于对症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结论:骨科围术期疼痛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显著,对症镇痛组在镇痛不全的情况下R、MAP、HR上升明显,而预防性镇痛组贯穿于骨科围术期全程进行预防性镇痛止痛效果好且镇痛平稳。

讨论:

受伤部位和手术本身均可直接引起疼痛,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其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生理创伤,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其疼痛机制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使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强.传入低阈值的刺激即可产生疼痛[1]。致敏后,神经对疼痛刺激的阈值就会降低,而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就会增加。结合本次实验应在疼痛达到致敏刺激之前就应该采用及时有效的镇痛方式,将处置时间拓展到术前、术中和术后一段时期的镇痛治疗,注重整个围手术期的持续、多模式预防性镇痛,以此尽可能防止出现神经敏化状态,取得完全、长时间的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有效镇痛[2]。且患者痛阈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选择和使用麻醉性镇痛药降低神经敏化应因人而异,因药物半衰期而异,动态观察药效作用时间,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尽量做到个体化用药,同时积极的与患方沟通,教育并充分调动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疼痛治疗,满足患者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从既往保守的按需给药改为积极主动的预防性镇痛,以患者为中心,加强麻醉质量管理,打造无痛病房,无痛医院,切实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贯杰.如何看待预先镇痛和预防性镇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9.5:5-8.

[2]佘守章.许学兵.超前镇痛有效性争议及预防性镇痛的研究新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6:545-547.

论文作者:金成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预防性镇痛贯穿于骨科围术期意义的探讨论文_金成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