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探讨论文_秦天君,沈张花

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探讨论文_秦天君,沈张花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 江苏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对症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症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后钠肽(BNP)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功能改善护理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力衰竭;心功能;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21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常常出现患者因疾病因素治疗时间过长,治疗过程中承受了较大的痛苦而表现出颓废、沮丧的情绪。同时,在对患者开展治疗的同时,还可能由于各项危险因素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在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开展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心力衰竭患者,就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与应用价值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序列发生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69岁,平均年龄(72.03±3.46)岁;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65岁,平均年龄(72.23±3.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有关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使用NYHA对患者心功能程度进行综合评定,所有患者均属于Ⅲ~Ⅳ级,且所有患者左心房射血分数均小于45%,排除沟通障碍患者;排除机体多项重要器官失去功能的患者;排除患有严重心脏病与精神病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对症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具体为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并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特征,注意病房条件卫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观察组在对症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为:①患者入院到接受治疗期间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对每位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 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其进行饮食控制、血压监测、血脂调节、血糖调节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病因,并消失患者对未知疾病产生的恐惧感。③在对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应密切与患者进行交流,细细聆听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意见与要求,使患者能够自身产于到护理与治疗中,提高患者在康复治疗中积极性,有助于缩短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④患者因疾病需长时间治疗的原因,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此时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消极心理的详细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改善患者消极心理状况,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依从性。

1.4 评判标准

将两组患者经护理后临床表现依照《心脏病学》[1]关于心力衰竭的评判标准进行综合评价: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YHA心力功能评分为Ⅰ级则为显效;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NYHA心力功能评分为Ⅱ级则为有效;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心力功能评分无任何变化则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应数据与钠肽表现水平对应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率的对比使用(%)表示,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标准,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观察组32例患者,护理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32例患者,护理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5%。χ2=7.143,P=0.001。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BNP水平分析

观察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BNP为(431.47±134.08)ng/L;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BNP为(608.44±153.12)ng/L。t=18.036,P=0.000。观察组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后钠肽(BNP)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因病情原因在发病期间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表现。有研究表示,心力衰竭所表现出了焦虑、抑郁程度直接与其生活质量相关。因此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消极情绪,使其能在疾病的后续治疗与护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2]。随着现代社会形势的不断改变,医学模式也随之不断改变,心理护理以被众多医院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并越来越受到重视[3]。心理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可使患者提高对治愈疾病的信息,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在护理有效率与BNP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与蔡淑娟[4]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功能改善护理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玲.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9):105-108.

[2]张丽杰.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8):163,165.

[3]陆赟.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33):4444-4445.

[4]蔡淑娟.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600.

论文作者:秦天君,沈张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探讨论文_秦天君,沈张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