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_许锋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卫生防疫站 山东 新泰 271219)

【摘要】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2例,其中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急性AA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慢性AA组),选择同期健康查体人员6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血清IL-17、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AA组与慢性AA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内IL-17、IL-6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及进展。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IL-17;IL-6

【中图分类号】R5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56-02

再生障碍性贫血(alpastic anmmia,AA)是只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降低或无能,引起造血障碍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造血微环境的改变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病变有关。而且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进展及发病过程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体液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IL-6、IL-17是最具代表性的炎性细胞因子之一,本文就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旨在探讨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16年1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2例,男30例,女32例,年龄12~69岁,平均年龄(39.1±3.6)岁。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骨髓像检查明确诊断[3];其中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纳入急性AA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纳入慢性AA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查体患人员62例为对照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38.2±5.6)岁。所有入组研究对象排除近期曾患有感染性疾病及曾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入组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患者清晨空腹经肘正中静脉采集静脉血6ml,低温条件下2000rpm转速离心分离血清,深低温条件下保存,分批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仪器采用SpectraMax M3型多功能酶标仪(美国Molecular Devices 公司),ELIS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两组之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比较

三组间血清IL-17和IL-6浓度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急性AA组同慢性AA组之间血清IL-17和IL-6浓度同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AA组血清IL-17和IL-6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AA组血清IL-17和IL-6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其主要表现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缺失和骨髓造血功能的地下,引起血细胞的三系减少,导致严重的出血、免疫力低下及出血、感染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中[4],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下游释放的炎性介质对骨髓的损伤作用。

Th17是T淋巴细胞的亚群,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及抑制物排斥等免疫过程。IL-17是其下游表达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激活炎症反应,对炎性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够直接参与炎性反应及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过程[5]。血清IL-6为一种细胞因子,由单核-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合成、分泌,参与骨髓组织造血功能调控、免疫系统功能调节等。对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急性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7、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其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过程。在发生AA时。IL-6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使造血干细胞增殖功能减低,出现造血细胞、幼稚细胞的增殖活跃,但外周细胞并未增多,IL-6同时为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环境,间接诱导了IL-17的合成、分泌,导致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共同参与AA的发病过程。

综上所述,血清IL-17、IL-6参与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与发展整个过程,但是其详细的机制尚不明确。深入研究血清IL-17、IL-6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付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04,26(3):330-331.

[2]张红霞,吴广胜,郭蔚玲.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 Th1/Th2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0):1024-1026.

[3]蒋白丽,李建平.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2):569-572.

[4]杨文睿,武志洁,赵馨,等.骨髓残存造血评估指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重要预后因素[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12): 1095-1099.

[5]黄国清,刘秋爽,程永红,等.调节性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7):645-647.

论文作者:许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  ;  ;  ;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_许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