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手段在贸易交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周静

科技考古手段在贸易交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周静

——以阿尔卑斯玉斧为例

周 静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新石器时代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的阿尔卑斯玉斧,其形制在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差异表明其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及内涵,而研究中科技考古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之较为相似的桂南大石铲的研究则略显单薄,科技手段应用尚有欠缺,借鉴玉斧的研究状况十分必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科技手段能为器物内涵解释提供重要线索,但是应结合实际情况,用全方位的眼光和多角度的思维来进行思考。

关键词:玉斧 大石铲 科技考古 贸易交换

相对于人工制品的类型学研究而言,人工制品的原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信息。如果人工制品的原料产地确认无疑,整个交换系统即可以复原,或者至少可以弄清产品的流向。现在有许多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鉴定原料矿物特征的方法,藉此,以确定某些特殊产地的特征,最终确定人工制品的来源[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通过此方法,尽管不能对其内涵进行全面解释,却可以提供不少线索。阿尔卑斯玉斧的研究便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而与之相似的广西大石铲研究则仍有欠缺。

一、实例概况

原材料来自于阿尔卑斯山脉的玉斧在东欧大陆的广泛传播,及其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原材料差异、出土时的特殊位置、距源产地距离与数量变化之间的特殊关系等现象,都显示出其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及内涵。对此,欧洲学者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学术研究,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首先对阿尔卑斯地区数以千计玉斧进行岩石分类学研究,明确其材质应为硬玉岩,并确定其可能的原料产地为阿尔卑斯山脉的维左峰。其后地质学家进一步确认维左峰山脚及北瓜峰山丘两处作为阿尔卑斯玉斧的重要原料地,并意识到这些玉斧的特殊状态及其广泛的传播距离,以及因其材质造成的传播距离的差异。此后不断有学者关注玉斧的特殊价值和社会象征意义面分析。1970年开始尝试按时间序列和类型分析,并结合发现点的文化环境对其进行全面讨论。科技手段也逐渐应用,如岩相切片分析、X光衍射、特殊密度和微探分析。同时注意了民族学材料的应用,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玉斧的生产磨光过程,还考虑到了流通方式,推测其为转移,交换,抑或是作为礼物馈赠。1996年创建专门研究小组,利用系统的类型学和年代学的知识对长度在14cm以上的玉斧进行分析。随后不断发展,开始加入无损分析技术、重力测量、XRD技术等,其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关于玉斧发现背景、类型特征、尺寸、打磨质量、岩石特性、材料源产地、目前所处位置以及相关参考文献的数据库[ Pierre Petrequin.2011: Eclogite or jadeitite: The two colours involved in the transfer of alpine axeheads in western Europe. In: Stone Axe Studies III. Oxbow Books, 55-82.]。虽然由于工作量巨大,还未能建立起覆盖阿尔卑斯山脉的全面数据库,但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桂南大石铲与阿尔卑斯玉斧间的相似性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其特殊的形制。两者均从实用工具中脱身而出,体型巨大或极小不具有实用价值,应代表着特殊的含义。其次是原材料及加工。桂南大石铲所用原料亦有玉石[ 蒋廷瑜:《桂南大石铲研究》,《南方文物》1992年1期。],同时两种器物都经过特殊的打磨处理,表面十分光滑。最后是其分布特点。大石铲遗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分布在丛山或丘陵地区的坡地上,地势高凸,平常不受水淹,但附近多有溪沟、小河、水潭或沼泽地等水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遗址里出土的遗物,除少数遗址有少量的石斧、石锛或石凿外,绝大多数遗址或地点的出土物皆为各种形式的石铲、石铲半成品或石料,没有发现其它生活用器,许多叠置一处的石铲刃口厚钝,似尚未开口以供使用,此外还有少量零星发现。三是许多遗址或地点的石铲在出土时呈直立状,多数刃部朝天,柄部朝下;有的则几件或十多件竖立排列成行,或竖立围成圆圈,或侧立围成椭圆形[ 覃义生:《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4期。]。玉斧出现的环境也较为特殊,常常会出现在河流边缘、洞穴入口处、沼泽等地区。因此推测两者在表示的文化内涵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桂南大石铲目前已经看到的研究成果较少,除其发现之初所发表的发掘报告外,专门研究较少。大石铲遗址自1950年始便陆续有所发掘,出土数量较多,也逐渐开展相关研究,方法都大致相同。首先是借助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存在不同观点,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其次是借助地层学和C14测年技术对其年代进行分析。最后就是对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分析,因其形制及特殊摆放位置,被赋予生殖崇拜、农业祭祀、盟誓等意义[ 何安益:《论桂南大石铲的年代及功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3期。]。

二、实例对比

首先是研究成果。西欧玉斧研究学者众多,并且已经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大石铲的研究除发掘报告及少数学者相似的研究外,未见创新性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玉斧研究目前已经结合了科技手段和人文分析,获取了很多线索;大石铲的研究还暂时停留在类型学分析的层面上,对其意义的解释也是从其分布和形状特征上展开。再次是研究观念。欧洲玉斧在研究伊始,也是未能注意到年代问题,社会文化、技术发展过程等方面,但随后的研究中就开始逐渐重视到这一点;反观大石铲的研究,缺乏更为详细的分析,仅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确定时代范围。虽然可以从类型学分析中获得形制上的时代变化差异,从而对其内涵变化进行分析,但是无法直观地获得大石铲类型与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出每一型大概的延续时间及其是否存在地域差别。最后是科学技术。大石铲的研究中几乎未涉及此方面,对其所使用材料的研究基本未见,原材料来源、大石铲材质等方面的研究都未见专文,已有文章中关于其材质也只是简单带过,有些文章中提及有玉石材质的石铲,有些文章中则仅涉及页岩、板岩这两种材质。

当然,玉斧和大石铲研究现状上的差异主要是科技考古手段欠缺造成的,这也是以后大石铲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就科技手段本身来讲,目前我国玉器分析中已有所使用。首先是材质的确定。主要是对其矿物组成和矿物来源进行界定。主要采取的手段就是X射线衍射、X射线发光和拉曼光谱等无损分析。其次为来源的确定,相比较而言较为困难,可对颜色、透明度、结构和矿物共生组合对比,此外还可对微量元素组成、稀土元素分配、同位素比值等进行分析[ 干福熹:《中国古代玉器和玉石科技考古研究的几点看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S1期。]。目前这种无损分析已经逐步开始应用到各个遗址出土玉器的分析中,但是可以注意到的就是其分析范围还有地域差别,数据库也不完善。

三、研究展望

玉石研究中所应用的科技手段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其所受到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就是其准确度问题。玉器保存、取样、分析,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存在一些因素影响最终结果。其次就是数据库建立的困难。西欧玉斧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其玉石来源数据库仍在进一步构建中,只有数据库的完善和发展才能为检测结果提供更可靠的判断。这个数据库不仅包括用来确定源产地的玉石微量元素数据库,还有一系列其他检测手段所需要用到的数据库,如光学光谱分析手段所需要的玉石光谱数据库,无损分析Raman光谱所需要的Raman标准数据库和标准图谱等。最后就是科技手段与实际分析的结合问题。科技手段只是提供了解相关材料的手段,不能对其过度依赖和使用,不可能将所有面临的问题都用科技分析结果来解释。例如特定材质玉石的使用问题上,从目前现有的科技手段或许能够对其进行判断,但是对于新石器时代活动的先民,他们又是如何判断和选择的?如果出现这一状况,或许应该尝试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此外,还要考虑到数据库不全面的问题。想要达到将人工制品与源产地的关系准确对应起来,就需要相关技术数据库的全面建设。从另一角度来看,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或许会在提高准确度的情况下逐渐减小对数据库的依赖程度。无论如何,这一进程都是值得期待的。同时,在应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的同时,研究者需要用全方位的眼光和多角度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不仅包括人工物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所处环境等问题。

论文作者:周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  ;  ;  ;  ;  ;  ;  ;  

科技考古手段在贸易交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周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