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阐述了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的硬件设备和制度建设,拓展了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的新功能。该系统的应用效果极佳,能更好地服务铁路供电系统运营管理,全面提升供电技防水平。
关键词: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投入建设;创新应用
引言
为了响应铁路总公司文件精神、落实集团有限公司供电部关于深化供电系统修程修制改革的方案,同时面临着职工退休、新线开通、人员不足和节支降耗等实际问题,供电段经过2年的探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逐渐形成了适应新形式下铁路供电系统管理模式。通过兼并车间、调整班组人员,扩大车间管辖范围,优化人员机构,充分运用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实行专业化精细化设备管理,保证生产运输任务稳定。
1简介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
供电段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重检慎修”的接触网运行维修方针,按照“定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的原则,遵循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维修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依靠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6C系统)等手段,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行“运行、检测、维修”分开和集中修组织模式,确保接触网运行安全稳定。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包括: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接触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和接触网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等部分。
1.1硬件设备建设
近年来,供电段持续加大6C装备投入力度,目前配有具备1C检测功能的接触网作业车8台、2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7套、3C弓网运行状态监测装置18台、接触网作业车4C装置1台(主要负责大秦线接触网设备的检测工作)、5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配备9套、6C牵引供电主导电回路线夹状态自动检测报警系统1178处、手持接收装置5套和车载接收装置15套。为了适应信息化、数据化的发展趋势,统筹协调管理,由段组织建立6C数据中心,检测、监测数据通过6C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集中、信息共享,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融合。目前,供电段基本实现了6C数据入库、缺陷闭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和全段信息共享等功能。数据中心硬件设备包括应用服务器5台,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磁盘阵列、核心交换机各1台,1套大屏显示设备及10台操作终端。数据中心能够接收存储1C-6C的检测数据,并进行集中处理分析,数据存储处理能力为120TB.
1.2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设备投入的同时,建立段、车间、班组三级管理模式,段级用户负责组织1C-6C缺陷上传数据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检测车间负责1C-6C缺陷上传数据中心,供电车间负责组织1C-6C缺陷的复核及处理销号,班组负责1C-6C缺陷的复核及处理销号。供电段综合运用6C设备,深化应用、信息采集、系统分析、科学评估、有效预警,全面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根据铁路总公司、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文件制度要求,制定并下发段相关的6c管理制度办法,具体执行办法如下:1C检测接触网几何参数和弓网接触参数,每季度覆盖检测正线一次。2C动态检测接触网设备状态,10天覆盖管内干线、支线一次。3C监测弓网运行状态,干线一天覆盖一次,支线一周覆盖一次。4C检测接触网零部件状态,每季度覆盖正线一次。5C实时监测受电弓滑板状态,6C实时监测报警接触网电连接线夹导流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6C检测分析的结果,对危及行车安全的缺陷及时反馈,一级缺陷5日内反馈,二级缺陷10日内反馈,确保了安全整体受控。
2拓展6c系统功能
经过不断的完善、运用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发现、解决一批典型问题,同时拓展6c系统功能,如利用3c装置发现拉出值超标;综合6c数据确定故障地点;将4c数据作为修前调查依据,实现定向精准检修;针对鸟窝、防洪、高温组织2c专项添乘等。例如:2018年3月9日17时54分,湖东机务段反映机车打弓。6C分析人员通过5C、3C、2C综合分析,确认为迁安北站至卢龙北站上行313号(565.763km)转换柱处非工作支抬高不够,前后用时20min,即确定了缺陷地点。2018年4年2日分析3C报警发现,大秦线上行22km764m处拉出值700mm,严重超标,经确认缺陷点为湖东二场20道2094号,立即安排湖东供电运行工区直接奔赴异常处所进行处置,防止一起站场内严重弓网故障事件的发生。2018年进入鸟害多发期以来,段供电技术科隔天安排一次2C添乘,微信群及时公布鸟窝位置,通知车间处理。
3应用效果
经过修程修制改革后的运行检验,立足“优化配置、减负增效”的基本思路,依靠6C系统的深化应用,对人员车辆使用进行集约整合,降低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提升检测效率和企业效益。一是减少上道风险。通过1C取代人工上线测量,1C、4C图像对比分析替代3C报警现场复核,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上道次数。大秦线人工覆盖测量一次,需要沿线20个班组13d连续上线才能完成,且人员上道高达1555人次,而使用1C检测分析2人2天就可全部完成。利用作业车4C监测桥梁、隧道来逐步代替步行巡视,解决大秦线隧道光线差巡视质量不高、长大桥梁步行板老化人员易坠落、车流密度大易造成人身伤害等一系列难题,减少了步行巡视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和煤尘污染侵袭,改善了作业环境,提高了安全效益。二是减少人员车辆使用。传统接触网设备巡视主要依靠人工步行巡视完成,特别是雨、雪、风、高温天气,季节性鸟窝增多等情况,非常规专项巡视次数增多,职工工作量增加,对其他设备的有效巡视相对减少。使用2C装置,按照段统一安排的检测添乘计划,综合考虑线别、季节性特点、设备运行现状等因素进行添乘巡视,大大缩减了人工巡视频次,提升了检测效率。目前,除部分支线及站线外,均可实现2C周期添乘巡视,在满足巡视要求的前提下,全段每月人工巡视次数降低75%,减少4635人次。特别是在恶劣天气下,更是体现出“说走就走”的工作便捷。利用4C,2d可完成大秦线全部54座隧道的数据分析,与传统巡视相比,节约出巡人员795人次、车辆162辆次,最大限度消除了车辆在山路上行驶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按照1次巡视汽车平均行驶40km油耗计算,每月此项节约支出约1.5万元,达到了节支降耗的效果。三是减少供电车间工作负担。抽调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综合分析组,每日对3C报警缺陷,通过3C照片与1C、2C、4C进行多C对比分析,对需要供电车间现场复核的缺陷经综合诊断确定不需现场复核,直接纳入二级修计划处理,减少供电车间现场复核的工作量。该方法大大减少了供电车间出动汽车和人工点外上线复核的次数,有效降低了点外上线作业安全风险。
结语
供电段将不断探索深化供电系统修程修制改革的各项落实措施,进一步强化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的运用管理,在改革中谋发展,探索中想出路,不断适应中国铁路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铁路总公司.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2]中国铁路总公司.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3]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肖士成,石洪玉,王顺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铁路论文; 装置论文; 缺陷论文; 车间论文; 设备论文; 数据论文; 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