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创新的三个关键点_党建论文

党的建设创新的三个关键点_党建论文

党建创新的三个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在党的建设中不断创新。从宏观上看,党的建设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一是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

在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核心是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紧紧围绕党的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真正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机制。

当前,从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看,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特别是党的制度创新,有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上创新。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在实际行动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信念,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关系到能否有效地促进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领导活动主要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夺取国家政权而奋斗,领导任务相对集中明确。另一方面,党的非法地位和秘密状态,对党的领导构成了强大的外在约束力量,使党在自己的领导活动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取得执政地位后,情况不同了。执政党的地位在为党的领导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主要是,面对比执政前更加纷繁复杂的领导任务,党如何进一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水平?党如何在执政条件下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防止简单依靠权力,滥用权力,有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如何既坚持党的领导,又能合理配置各种政治资源,协调各种政治关系,进一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政治运作机制?党的各级组织如何更好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防止领导活动中出现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应该说,执政几十年来,我们党这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我们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创新工作。

二是在如何扩大党内民主上创新。党内民主是关系党的建设全局乃至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0页)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处于秘密状态,发展党内民主的条件并不十分充分。正如列宁所言,“‘广泛的民主原则’的基本条件对秘密组织来说是无法进行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347页)建国后,执政党的地位为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创造了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党内民主发展并不顺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不适当的过分的中央集权,不但表现在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和其它国家行政工作中,也表现在党的工作中。”(《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7页)而“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党内民主破坏贻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我们党开始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党内通过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完善选举制度等,恢复和发展了党内民主。但总的看,党内民主发展仍然不够。一方面,有的民主制度还没有建立。另一方面,现在党内有些方面的民主措施,例如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做法也并不完善。如何对不同类干部(如政治类和行政类等)确定不同的使用、管理、考核办法,如何合理确定民主测评、测验的人员类别,同时如何进一步保证一些干部民主测评、测验实践结果的真实可靠,达到考察干部的真正目的,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具体工作中的民主是与党和国家整个民主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只有党和国家整个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才能使具体工作中的民主合理定位并不断完善其具体办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提出要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为党内民主创新指明了方向。十六大特别提出了扩大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这是涉及推进党和国家整个民主政治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实际上,真正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常任制问题,把常任制所涉及到的民主政治问题都解决好了,我们党和国家整个民主政治建设就可能迈出重大步伐,具体工作中的民主如何定位以及党内其它一些问题都能解决。因此,要认真落实好十六大提出的各项发展党内民主的任务,认真做好常任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党内民主以及整个国家民主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稳定、完善的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制度,从而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三是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上创新。党内监督是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有效执行的基本手段,是战胜党内腐败现象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的原则不但使我们党拥有对党和国家各种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同时也拥有监督权。这决定了要搞好权力监督,必须首先搞好党内监督。党内监督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个监督系统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完善党内监督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对于保证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党内监督的有效功能仍然发挥不够。这集中表现为有的监督制度不尽合理,有的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有的监督制度还缺乏可操作性。整个监督机制中,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自上而下监督多,自下而上和横向监督少,民主监督发展不够,对一些主要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仍然不好制约。这为许多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也是当前有些腐败问题的基本原因。可以说,党内监督中的问题彻底解决好了,党内腐败现象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内腐败现象,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权力的控制,保证人民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应该成为党和国家整个权力监督机制的创新的方向。我们要按照十六大部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从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党内监督机制的创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标签:;  ;  ;  ;  

党的建设创新的三个关键点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