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新从基础抓起论文_张丽华

课堂创新从基础抓起论文_张丽华

◆ 张丽华 沂源县第三中学 山东 淄博 256101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口算 算理 方法

口算就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不用书面表达方式计算过程,依靠记忆,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是笔算的基础,具有用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因此,小学数学应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

一、强化口算训练时间,明确口算任务

1.重视计算,从口算开始

《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笔算的计算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口算组成的,可见,数学的历史是计算的历史,数学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基本功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口算又是数学计算的基础,如果口算能力不强,就会直接影响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口算、笔算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如果口算能力提高了,那么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都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口算应成为学生每日必练的任务。

2.持之以恒,从日常抓起

在日常教学中,我一般在每堂数学课前3分钟进行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训练的方法多样化,例如视算、听算、抢答口算、“对抗赛”、“接力赛”等等。可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的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进行口算训练,各年级各阶段形成“口算训练一条龙”,就会使学生对口算日久生情,而后游刃有余。

二、重视口算算理理解,加强算法指导

1.重视算理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前提

教学一种新的口算方法,要给学生讲清算理,教给基本的算法,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思维过程。若学生口算的思路带有创新性,要给予鼓励。

如口算12×3,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说出正确得数,还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数的组成上,进而说出想的过程。10×3=30,2×3=6,30+6=36,即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若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还会说出12×3是3个12连加,即12+12+12=36,或是12×3,先用2×3=6,10×3=30,然后合起来得36。虽然他们的结果都相同,却反映了口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虽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合理,但只要敢想就要鼓励。至于如果口算更合理,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进而明确口算特点,从而进行算法优化。一句话,口算教学要重视过程,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多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2.理解算理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关键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

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三、加强动手操作体验,领会计算方法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动手操作去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时,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动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四、运用口算训练方法,提高练习效率

口算技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因此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要针对儿童年龄特点,使训练形式多样化。那样学生就会感到新鲜,兴趣就浓,从而增强训练效果。

1.听算。

教师按一定速度读题,学生口算并说出得数,集体订正。

2.口算卡片。

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敏捷性。

3.开火车。

教师念题,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对应回答,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这一训练形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要力求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4.抢答。

教师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或者念题,一名学生迅速回答,其余同学判断对错。

5.分组比赛。

这种方法适合小学生活泼、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6.找朋友。

教师念题,与该题得数相同的座号上的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或者把题目和答案分别写在不同的口算卡上,发给不同的学生,让拿到题目的学生去找到相应答案的朋友。

7.口算接力。

老师先把几组准备好的口算题抄在小黑板上,并用箭头表示计算的顺序,各组学生逐一上去填写得数。这种形式类似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中间一人出错,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结果。

8.传情报。

老师出示口算题目,先让同桌左边学生把答案悄悄告诉右边的学生,由右边学生判断正误,然后订正,再交换次序反复进行。

总之,小学数学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实实在在地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简介

张丽华(1981.11—),女,山东淄博沂源县人,本科,小学一级数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研究。

论文作者:张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

标签:;  ;  ;  ;  ;  ;  ;  ;  

课堂创新从基础抓起论文_张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