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论文_李宝华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论文_李宝华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 257200

摘 要: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在课堂内容设计、结构安排、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和创新。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 教学 体育 兴趣

一、体育教学创新应该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要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5%。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0%。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5%。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20%。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分类要求,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保护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层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3.分组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厚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了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例如A级同学。人数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5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能营造出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4.动态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考核学生的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

二、提倡快乐体育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技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对女生来说重点学习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地发挥。

2.利用变化莫测的战术吸引学生。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有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因此体育课中举行篮球比赛,同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快乐。争取篮球比赛的胜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了获胜,学生会不停地往返奔跑、争夺,既要和同队的其他四名队员相互配合,又要和另外的五名队员进行竞争。要从生理上、心理上融入比赛中,有了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教师要教育学生:获胜了固然有胜利的喜悦,失利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尽力了,要争取下次的胜利。

三、创新就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兼容并蓄地把握教材知识点,确定教案实施方法

过去的体育教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只是从如何传授运动技术的角度、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来设计教案。从教学内容上看,模仿了竞技训练的模式,罗列了许多技术性很强的内容;从教学环节上看,对每一部分活动的时间(次数)都严格控制,甚至精确到以秒为单位来计算。它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长期在程式化抄写教案的过程中僵化了教学思想和行为,导致教学效率低,学生很难获得学习的真正乐趣。如今,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就能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喜悦,也能分担双方的挫折与困难。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取“营养”和价值的过程,更是师生在平等交往、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彻底改变旧课程僵化的、单一的结构形式,就必须从备课上下功夫,做到备课内容的开放性、备课方法的互动性、备课过程的反思性、教案设计的创造性。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

论文作者:李宝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论文_李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