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专题研究_耐用消费品论文

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专题研究_耐用消费品论文

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专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中国农村论文,专项论文,耐用消费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来,对于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已经受到从学术界、实业界到政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由于耐用消费品需求在农村消费需求中的地位日趋凸显,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甚至还日益受到重视。农村与城镇居民之间在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的差距,经常被作为衡量农村消费水平和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标志;基于近年来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的态势,有人甚至断言,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需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市场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迄今为止,对于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的专项研究却仍然极为少见,以至于在此方面的某些观点和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和完善化。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问题,作一专题探讨。

一、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变化:时序与截面分析

1、时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变化,经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时期。80年代中期,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农村温饱问题的迅速缓解,农村对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些耐用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农家。甚至到80年代中后期,由于功能较为多样、档次相对较高的收录机的替代作用,农村对收音机的需求开始出现相对饱和,其年均拥有量开始呈现递减态势。与此同时,农村对收录机、电风扇、特别是黑白电视机等档次稍高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

8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到90年代中期,农村对于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就逐步趋于饱和;对于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开始迅速增长,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在此期间,农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升级,不仅表现为千元级对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替代,而且表现为同类消费品的功能多样化和档次提高,如彩电对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对收音机的替代。

2、截面分析。

在此,我们以1997年为例,对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状况进行比较(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见,发达地区不仅在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方面,而且在人均各项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方面,都显著高于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除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照相机等部分百元级耐用消费品外,发达地区在其他各项耐用消费品、尤其是千元级耐用消费品方面的人均购买量,更是明显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相比之下,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在人均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和主要耐用消费品购买量上的差异,不仅相对较小,而且明显低于二者人均纯收入的差异。甚至在某些耐用消费品的人均购买量上,不发达地区还略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可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可能是决定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惟一因素。

从表1还可以看出, 在不同类型地区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中,家具和家庭设备支出也均占大头,住房装饰和其他支出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是,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中,家具支出所占比重趋于下降,住房装饰支出和其他支出所占比重趋于上升,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区域发展水平、进而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在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中,必需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享受性、发展性消费品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农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更加追求多样化和层次化。

表1 1997 年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民的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及其结构比较

人均纯

人均生活人均耐用消

地区收入(元) 消费总支费品消费总

出(元) 支出(元)

全 国

2112.17

1617.15 27.35

发达地区 2997.84

2215.49 52.38

中等发

1966.46

1463.77 17.61

不发达地区1419.99

1238.68 16.91

其中

地区

家具总支家庭设备住房装饰其他支出

出(元)总支出(元)

支出(元) (元)

全 国

11.239.255.26

1.61

发达地区 18.65

16.93

13.06

3.74

中等发7.896.632.28

0.82

不发达地区 8.885.461.90

0.67

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

地区 家 具 家庭设备 住房装饰 其 他

全 国 41.0633.82 19.23 5.89

发达地区35.6132.32 24.93 7.14

中等发 44.7737.62 12.95 4.68

不发达地区 52.5232.27 11.25 3.96

注:在本表及下表中,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划分,以各省人均纯收入为依据。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国前10位的省份为发达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北京、广东、江苏、天津、福建、黑龙江、辽宁、山东10省市;位于第22-31位的为不发达地区,包括甘肃、西藏、陕西、贵州、青海、云南、新疆、宁夏、四川、重庆10省市区;位于第11-21位的为中等发达地区,包括其余11省市。三者1997年的人均纯收入范围分别为2290-5300元、1180-1700元和1700-2290元。

表2 1997 年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民的人均部分主要耐用消费品购买量比较

地区 自行车 手 表 电风扇

洗衣机 电冰箱 摩托车

(辆)

(只)(台) (台)(台)(辆)

全 国 0.0138 0.0200 0.0108 0.0006 0.0005 0.0035

发达地区0.0206 0.0251 0.0176 0.0022 0.0018 0.0074

中等发 0.0124 0.0165 0.0094 0.0000 0.0000 0.0024

不发达地区 0.0090 0.0203 0.0059 0.0000 0.0000 0.0010

地区 收音机黑白电彩色电

照相机

(台)视机(台) 视机(台)

(架)

全 国 0.0002

0.00150.00540.0000

发达地区0.0006

0.00150.0102 0.000

中等发 0.0000

0.00100.00260.0000

不发达地区 0.0000

0.00400.00500.0000

二、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影响农村(人均)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农民收入。自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说之后, 西方经济学家就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相继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说等等。这些假说对于消费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虽然解释各异,但有3 点是共同的:第一,都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影响其消费支出;第二,都需要接受经验检验;第三,所分析的消费支出都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

2、耐用消费品的价格。

3、消费品的存量因素。 根据贺塔克和泰勒提出的“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品存量越大,消费者对于该种消费品的现期购买就越少;相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者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更多地依赖于收入的变动。当然,耐用消费品存量因素对于消费者购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同类耐用消费品及其替代品的购买。如农户对于黑白电视机的拥有量,影响其对于黑白电视机及其替代品——彩色电视机的购买。从我国农村的现状来看,百元级耐用消费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在农户中迅速普及,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更新期;而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向农村的大量扩散,总体来说刚刚开始,远远谈不上普及,更很少需要更新换代。因此,农户耐用消费品存量对其购买与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上,对于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影响相对较小。

4、消费环境因素。相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 农户对耐用消费品(特别是一些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购买,受消费环境特别是与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与消费品有关的服务环境制约较大。比如,供水、供电条件差,农户对洗衣机、电冰箱的购买必然受到限制。从现实来看,我国农村的消费环境不仅严重落后于城市,而且区域差距较大,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严重落后于发达地区。因此,即使在大致相同的收入水平下,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仅在种类和性能上可能不同于城市,在数量上也可能低于城市。简单地根据城市居民在某一收入水平下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数量,来推断农村居民在相应收入水平下的需求量,可能会导致过于乐观的估计和不小的误差。根据发达地区的情况,来对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作出类似的推断,结局也可能如此。

5、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一般而言, 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也有个规模经济问题。家庭人口规模适度,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与消费就比较合算,反之则不然。对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属于长期性消费。在一个地区或家庭中,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与消费倾向,老年人所占比重越大,可能就越弱;青年人所占比重越大,可能就越强。

6、制度和文化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于农村消费的影响, 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就我国农村的现实来说,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化因素影响到农村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动机和耐用消费品功能的发挥。其二,农户对某些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往往相对集中于家中青年人从定亲到结婚的过程中,特别是结婚筹备期。

7、其他因素。如消费信用的发展状况、 农户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商家的销售努力等等。

三、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影响因素的经验估计

1、简短的说明。

前文对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是否真正显著影响了农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还需要接受经验检验。各因素对于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如何,哪些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对此还需要基于经验数据进行估算。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前述理论分析和经验数据,应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于农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研究农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但是,最主要的角度有两种。第一种是研究农村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或购买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第二种是研究农村对于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总支出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近年来我国农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虽然开始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来说,人均需求和购买量水平仍然比较低,对于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如电冰箱、彩电、摩托车),情况尤其如此。这就为采取上述第一种角度的分析增加了困难,也使这种分析的意义相对较低。有鉴于此,本项研究将主要采用上述第二种角度。

2、模型选择。

基于前文分析,本项研究拟采用下列模型:

RJXF=a+bX+∑c[,i]Y[,i]+∑d[,j]Z[,j]+∑e[,j]Z[,j]X ①

RJXF:农户人均耐用消费品消费总支出

X:农户人均纯收入

Y[,i]:农户的第i个人口因素变量

Z[,j]:第j个表示农户所在区域的虚变量,取值为0或1。

a、b、c[,j]、d[,j]、e[,j]为待估参数

3、样本数据和变量选择

本项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1997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中,随机抽取的6个省各1个县的全部住户调查资料。所抽中的省、县、户相关情况,见表3。

表3 1997 年全部抽中县农户人均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情况比较(单位:元)

地区 户数 人均纯收入 人均耐用消费品总支出

江苏海门1004102.22 44.11

广东南雄 802995.43 12.62

湖北邯郸1002517.33 39.94

安徽蒙城1001887.10 14.49

贵州安顺 701543.91

4.15

甘肃积石山

60 715.09

5.57

全部抽中户 5102293.10 20.76

地区

其 中

家具总支出 家庭设备总支出 住房装饰支出 其他支出

江苏海门 14.4318.73

9.541.41

广东南雄 11.80 0.81

0.000.02

湖北邯郸 23.6111.10

4.340.89

安徽蒙城 9.07 4.44

0.600.38

贵州安顺 1.25 2.89

0.020.00

甘肃积石山2.00 3.54

0.040.00

全部抽中户

11.13 6.83

2.350.46

在模型的初始估计中,我们曾试图引入的人口因素变量,除最终估计模型中的Y[,1](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外, 还包括Y[,2](农户常住人口中整半劳力所占比重)、Y[,3](农户常住人口中外出劳动人数所占比重)、Y[,4] (农户常住人口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重)、Y[,5](农户常住人口数), 企图通过这些人口变量,从不同侧面衡量人口因素对于农户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影响。但是,在模型的初始估计中,我们发现除Y[,1]外, 其余各人口因素变量对于农户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很弱,且很不显著。因此,在最终估计的模型中,未引入这些变量。

对于区域虚拟变量,我们是按照下列方法定义的:

┌1:表示农户所在区域为中等发达地区。在本项研

究的样本数据中,含河北邯郸、安徽蒙城。

Z[,1]=│0:表示农户所在区域为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

在本项研究的样本数据中,为除河北邯郸、安

徽蒙城以外的其余各县。

┌1:表示农户所在区域为发达地区。在本项研究的

样本数据中,含江苏海门、广东南雄。

Z[,2]=│0:表示农户所在区域为中等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

区。在本项研究的样本数据中,为除江苏海门、

广东南雄以外的其余各县。

在模型的初始估计中,我们也试图引入农民收入等级虚拟变量,借此反 映农民所处收入等级差异对其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影响。但是,初始估计表明,收入等级差异的影响也相当轻微,且不显著,因此,在最终估计的模型中,我们也未列入收入等级虚拟变量。

四、最终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基于以上模型和数据,我们的最终估计结果是:RJXF=0.0047X+87.8638Y[,1]+15.9156Z[,1]+0.0029Z[,2]·X ②

(1.38) (2.49) (1.31) (1.28)

* **

* * * *

F=8.69

上式中,括弧内的数据为t检验值,*、**分别表示相应的参数估计值t检验在2%、2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F经验值大于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理论值,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较好,上述回归在总体上也是显著的。

从②式可见,影响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有3类4个。具体地说:

1、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二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至少从实际经验来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与消费,是随其绝对收入的增减而增减的。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其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将②式经重新整理可得:

RJXF=(0.0047+0.0029Z[,2])X+87.8638Y[,1]+15.9156Z[,1]③

由③可以进一步推出,农民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简写为MXF)和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简写为EXF)分别为:

d(RJXF)

MXF=─────=0.0047+0.0029Z[,2] ④

dx

X

EXF=(0.0047+0.0029Z[,2])·─── ⑤

RJXF

2、农户所在区域的影响。

区域虚拟变量是个综合性变量。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代表了特定区域范围内,耐用消费品存量、价格水平、消费环境、制度及文化因素、其他因素及消费习惯、消费示范作用的一般水平。因而,区域虚拟变量的影响,可以看做是上述方面对于农民耐用消费品需求与消费的综合平均影响。根据前文对区域虚拟变量的定义与取值,在不同类型地区,农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分别是:

如果农户位于发达地区,则:

RJXF=0.0076X+87.8638Y[,1] ⑥

如果农户位于中等发达地区,则:

RJXF=15.9156+0.0047X+87.8638Y[,1] ⑦

如果农户位于不发达地区,则:

RJXF=0.0047X+87.8638Y[,1] ⑧

从⑥、⑦、⑧式可见,在不同类型地区,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有所不同。在发达地区为0.0076,在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均为0.0047。就是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是每增加1元钱,对于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总支出,在发达地区将会增加0.0076元,在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只增加0.0047元。

将⑤式和⑥、⑦、⑧式结合,根据不同类型地区1997年的人均纯收入、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平均水平,可以计算出不同类型地区农民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分别为0.9930、0.3772和1.0629。这就是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是每增加1%,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农民的人均耐用消费品消费总支出将分别平均增加0.9930%、0.3772%和1.0629%。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就表面看来,让人费解。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这恰恰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相对而言,在不发达地区,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层次较低,主要居于百元级消费层次,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单位购买价格较低,且生存性消费的色彩较浓,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生存性消费在其全部生存性消费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而在发达地区,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层次较高,主要居于千元级消费层次、甚至开始进入万元级消费层次(见表2、表3),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单位购买价格较高,且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的色彩较重,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生存性消费在其全部生存性消费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生存性消费属于基础性消费、第一位的消费;只有在生存性消费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对享受性发展性消费的要求才会逐步强烈起来。因而,在农民的消费支出和收入增量中,耐用消费品消费的相对重要性,在农民收入较低的阶段相对较高,在农民收入较高的阶段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下降应该是比较正常的;进而,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在不发达地区较高(甚至大于1)、在发达地区较低,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中等发达地区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方面,生存性消费基本得到满足、需求下降,享受性、发展性消费的需求逐步强烈起来,但尚处于从低层次的百元级消费向高层次的千元级消费、从生存性消费向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的转变之中;处于为高层次的千元级消费的全面到来,为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的实质性增长蓄积能量的积累、准备期。发达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这种现象,尽管相对而言,发达地区进入高层次的千元级消费和享受性、发展性消费的程度较高。相对于百元级消费和生存性消费而言,千元级消费和享受性、发展性消费对农民购买力的要求较高,这一消费层次的全面到来,要求农户为此进行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因而,中等发达地区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平均收入弹性最低,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在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平均收入弹性均小于1、 发达地区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平均收入弹性接近于1,也是正常的。 发达地区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平均收入弹性接近于1,预示着在这一地区, 农民对于千元级和享受性、发展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购买高潮即将来临。

3、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的影响。 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的增加,不仅导致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参照群体、进而消费示范作用的改变和收入预期的变化,还将导致制度、文化等因素对其消费影响的变化。此外,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的差异,通常还可能同农户过去收入和耐用消费品支出水平的差异相联系。因此,Y[,1] (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也是一个综合性变量;只不过它与区域虚拟变量不同,它反映的是与农民所在家庭有关的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0≤Y[,1]≤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随着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Y[,1])的增加, 农户的人均耐用消费品消费总支出(RJXF)也增加。这表明,农户和农民就业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与消费。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项研究对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与消费现状,进行了时序与截面分析。基于这种分析,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变化,经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其一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其二是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迅速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等级的提高,农民对于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也呈明显的增加态势;但是,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之间,在耐用消费品人均购买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千元级耐用消费品上,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上差异不大。相对而言,发达地区不仅在各项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方面,而且在一些主要耐用消费品(尤其是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人均购买量方面,都明显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此外,不同收入等级、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在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基于前文分析,本项研究认为,要提高农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与消费水平,扩大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必须重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重视针对耐用消费品,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特别是与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与消费品有关的服务环境),合理调整其价格水平,促进与消费有关的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利用和改善消费示范、消费习惯的作用,加快农户和农民就业的非农化进程。

标签:;  ;  ;  

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专题研究_耐用消费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