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理念的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探讨论文_何丽贞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近年来,全国主要大城市处在城市空间拓展的关键时期,大都选择了新城建设和有机增长的模式,城市近郊功能区发展迅速。由于距传统的城市中心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对金融商务等服务功能的需求催生了新城中心区的规划设计。由于新区空间和土地资源比较充足,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宽阔的道路、中央绿地广场、完善的功能分区,各种形态完美的新城中心规划应运而生。但是这些中心区建成初期真正充满活力的成功案例不多,空旷与寥落却随处可见。笔者结合规划工作实践,探索了一种新城中心建设模式——紧凑型活力单元。

关键词:紧凑型;城市中心区设计;概念;项目源起;规划目标;规划理念;设计要点

1、概念的形成

事实上所谓城市中心区应该是城市中密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城市核心区,也是城市中最高等级产业和功能集聚的场所。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聚并交流。由此可见紧凑、高密度与活力是成功中心区的主要特征。悉尼的CBD核心区仅使用了一平方公里左右的滨海丘陵地,但这并不能阻止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显示出了紧凑型中心区的独特魅力和活力,更多的案例可以在香港的中环、东京的银座等看到。对中心区紧凑发展模式的研究在学界早已广泛展开,陈可石等(2011)基于对香港铜锣湾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研究,提出了一紧一驰的空间互补概念,强调紧凑型城市组团和单元的建设是城市中心区活力的基础。赵勇伟(2005)更是基于波特曼步行尺度协调单元的理论提出了中心区建立高密度协调单元的理念。以上研究都强调预先划定一个不大的基本控制单元,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尺度内进行高密度的紧凑开发。

2、项目源起与基地研究

本基地总面积23.04平方公里。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后,即进入快速发展建设阶段。

本区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同都市区其它新城类似,由于城市老城中心空间距离和历史发展基础的原因,难以满足新城对三产配套服务特别是金融、贸易、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以金融商务服务功能为主体兼有总部办公、研发设计、酒店会务、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中心区。

根据杨俊宴等(2007)的研究结果,通常城市主要经济发展轴以及景观资源丰厚的区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新的商务中心区,本项目的选址基地位于新城的地理中心区域,同时北侧、西侧分别毗邻两条重要的城市人文景观轴,基地西侧规划为体育公园,东侧规划为城市公共公园。与铜锣湾紧邻维多利亚公园,悉尼CBD紧靠海德公园和皇家植物园的一紧一驰的空间关系类似。地块整体呈规则的方形,道路红线内面积只有11.2公顷,街坊为350米见方的怡人步行尺度,非常有条件整体作为一个控制单元,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紧凑型中心区。

3、规划目标与理念

新城中心同样必须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密集的区域,但应不同于老城中心的拥挤。因此培育新的中心区的过程中,首先强化紧凑集约的宗旨,同时主张舒适环境的营造,在致密的空间中推广低碳型楼宇技术。做到城市核心的集约性与环境舒适性之间的平衡。这种理念具体贯彻到本规划,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紧凑发展

以土地高效使用为目的,结合国内外城市CBD越密集越高效的实际运行规律(丁成日等2010),通过较高强度的开发控制、紧凑集中的功能系统配置,实现中心区的高效和活力。以步行尺度为基准设计城市空间,对大地块进行精细划分,空间上增加中央商务区的人与人直接交往的空间和机会,提升金融、商务以及信息传递服务的实际效能。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步行交通体系。同时建立完善的对外联系交通系统包括公交接驳和立体停车系统,增加中心区可达性与便捷性。

(2)功能复合

规划采用综合开发理念,在街坊的组织和构建上注重多种功能活动的立体配置与多元混合。在建设及管理上各关联功能单元可以相互弹性补充协同发展,有利于减少冗余通勤交通和能耗。在三维空间上灵活组合五种功能模块:金融商务、总部办公、休闲商业、酒店服务、旅游服务。

(3)绿色低碳

强调发展绿色低碳新城中心,在紧密的街坊内采用建筑底层局部开放等灵活手段布局精致怡人绿地空间。整个街坊集约高效的基础上强调环保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整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筑设计上鼓励广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设置再生水利用系统、高层建筑选择低耗材料等技术手段,建立高密度且绿色低排放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4、中心区城市设计要点

(1)整体规划控制

本规划依托规划区东西二侧的公园绿地景观资源,通过对历史轴线、景观通廊、沿街界面及标志性建筑等要素的控制来打造一个功能高度复合、标志形象突出的综合服务核。

中心区规划地块西侧紧邻城市重要历史轴线,要求对沿线建筑布局、高度、体量、色彩以及整体风貌等加以协调控制,使规划区成为历史人文轴线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对规划地块的强制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进行双重把握,把彰显空间特色与催生地区活力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将紧凑型思想贯彻到影响街坊单元空间的各个要素,包括景观界面、轴线、廊道、路径、主要景观节点、标志性建筑、建筑立面控制、建筑小品及街道设施等内容。

(2)城市设计框架

基于紧凑集约的思路,将总规确定的整块街坊精细划分成十个小地块,每块面积控制在在0.5-1.5公顷之间。将公共开放空间设置于内部步行交通汇聚处,形成叠加错位的“十”字开放空间结构,空间上沟通项目东西二侧大型城市公园。最终形成“三心、十组、叠加十字轴”的规划结构。

“三心”——步行空间形成三个人流汇聚节点,以内聚小广场和小型绿地形式构成三个景观与公共交往活动核心;

“十组”——内部道路将基地细分为十个商务办公地块,每个地块均为相对独立的商务功能块,相邻地块均可以在空间和人流组织上进行整体的设计,亦可视招商情况灵活组合。高密度开发原则下,每个地块均给予较高开发强度,地块平均容积率控制在6.0左右,同时给予较高建筑密度,塑造紧凑开发的空间形态。

“叠加十字轴”——引入周边公园景观串联东西,南北通廊连接道路,构成叠加“十”字的结构骨架,基于行人尺度和要求设计构建地面层纯步行内街;同时以微缩化策略(赵勇伟2008)见缝插针的布置小型绿地与广场并配以街道家具等;规划形成由三条廊道共同组成的“十”字结构主要轴线,商业设施分布于街区裙房立体步行街两侧,并于南侧形成集中商业街坊;规划强调对十字轴线的景观设计和商业氛围营造,有效的利用轴线上的公共空间形成功能丰富、细节精致的步行空间。在此基础上,使用局部底层开放、空中步行系统等多元、立体的方式串联街坊各功能模块,达到紧凑高效的效果。(图)

5、结束语

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城市的建设,由粗放走向精细化是必然,特别是诸如城市中心区之类重要功能区的建设,活力和高效是不变的主题。本规划是在新城规划范畴下对活力中心区营造的一次探索,通过紧凑活力单元设计研究,践行高效节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线。设计使然,紧凑化的发展思路还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更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上给予更多良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赵勇伟,中心区高密度协调单元的构建,建筑学报,2005.7

[2]陈可石等,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8

[3]赵勇伟,缩微化策略——一种高密度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策略初探,华中建筑,2008.10

[4]杨俊宴,吴明伟,城市CBD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城市规划,2006.2

[5]丁成日,谢欣梅,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发展的国际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10.10

论文作者:何丽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  ;  ;  ;  ;  ;  ;  ;  

紧凑型理念的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探讨论文_何丽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