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柴胡汤的临证运用论文_李世宏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证运用论文_李世宏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 浙江 杭州 310008)

【摘要】目的:小柴胡汤为解表清里、升清降浊、通调经腑之方,可助正祛邪;方法:该方为仲景名方,作为甘温和苦寒共用的典型方剂;结果:以小柴胡汤为基础,通过配伍,对治疗儿童外感高热、细菌性痢疾、鼻衄、夏季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疗效满意。结论:至今已出现多种以该方为基础的加减衍化方剂,临床应用广泛。

【关键词】小柴胡汤;胆汁反流性胃炎;中风;运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360-02

“寒热并用”是通过将药物间不同气味作为依据,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将寒性、热性药物在同一药方中配伍的方法[1]。该方法作为我国中医临床治疗原则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标准,从古至今都在中医临床中占据了重要的指导地位[2]。小柴胡汤中含有苦寒之品黄岑、柴胡,辛温之物生姜和半夏佐之,甘味之类有草、参、枣等。该方是和解少阳病机之名方[3],笔者在研读和临床应用中均颇有心得,故此浅谈如下。

1.小柴胡汤的功用解释

小柴胡汤证最早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6条[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病因是邪入少阳,既可由太阳转入或失治误治而内传,亦可缘于外邪,径犯少阳本经,其病机为正邪分争,病邪转入少阳,正气相对不足,而邪气亦非亢盛,正邪之间,互为进退,正盛抗邪外出于阳则发热,邪盛进而入阴则恶寒,或邪正暂时平衡而寒热休止,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少阳经脉,循胸胁,经气不宣,则胸胁苦满;郁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至于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微热咳渴等,无非是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肺气肃降失和,胆热内郁,是皆属于少阳兼证。少阳证既不能以太阳经的发汗法,也不属于阳明里证的清泻法,所以张仲景对这种少阳的半表半里证,不用汗、清两法,而独创了和解法,立方剂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其功效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之半表半里证,被誉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2.小柴胡汤的临证运用

2.1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的“但见一证便是”指出的是四大主证和口苦、咽干、目眩之其中一证,这为后人临床运用小柴胡汤广开了思路。临床实践证明小柴胡汤治疗范围,绝非仅限于少阳病,而可广泛应用于上、中、下三焦及内、外、妇、儿诸科的证治。

2.2 肝胃不和

患者,李某,男,31岁,症见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胃脘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滞。予以小柴胡汤,柴胡15g,清半夏、黄芩各10g,人参、炙甘草各6g,大枣6枚,生姜3片。1剂/d,水煎两次200mL,合并煎液,早晚温服。共14贴。上述症状悉消,再予以14贴,未现复发。

2.3 胆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王某,女,37岁,予以蒲公英15g、芦根15g、柴胡15g、绿萼梅12g、枳实12g、白芍12g、茵陈12g、半夏10g、黄芩8g、甘草6g、人参5g、生姜3片、大枣3枚。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共七剂。服务症状明显好转,前方不变复诊二次,共14天。上述症状消失,嘱其再服3周,未见复发。

2.4 肝火犯肺型咳嗽

患者,钱某,女,31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常伴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咽干口苦,胸胁苦满,舌红或舌边红,舌苔黄少津,脉弦数。予以柴胡24g,黄芩9g,半夏9g,党参9g,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1剂/d,水煎服,共七剂,服后诸症悉消。

2.5 中风后眩晕

对59例中风后眩晕患者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剂,根据辨证不同做相应的加减。方剂为柴胡15g、枸杞10g、生姜8g、党参10g、黄芪10g、熟地黄5g、川芎10g、赤芍5g、桃仁8g、龙胆草10g、栀子10g等,煎制汤剂100mL/d,分2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显效45例,占76.3%;有效11例,占18.6%;无效3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

3.其他病症治疗

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小柴胡汤对治疗痤疮、黄褐斑、斑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外阴瘙痒症、慢性前列腺炎、口腔溃疡等病疗效明确。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方面,对6例耳眩晕采用小柴胡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连续用药2剂眩晕即止,继续服用3~5剂,1剂/7d,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对10例喉痹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用药5d后痊愈;对6例鼻渊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3例连服3剂症状得以缓解,予以鼻炎宁滴鼻剂滴鼻后,续用原方5剂后痊愈。在儿科疾病治疗上,以小柴胡汤为基础,通过配伍,对治疗儿童外感高热、细菌性痢疾、鼻衄、夏季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疗效满意。

4.小结

小柴胡汤关于其适应症和治疗范围,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记载多达20条,而后世医家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的方剂更多,适应症更广泛。当然,临床上使用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还是应该分清寒热轻重,择对病位,并根据一定的配伍法度,权衡用药的药量,否则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丽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4):418-419.

[2]刘影哲.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辨治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4,(6):477-478.

[3]徐建虎,张琦,陈甲秀等.基于147则医案分析小柴胡汤的“但见一证”[J].中医杂志,2014,55(5):424-426.

论文作者:李世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证运用论文_李世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