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_外汇储备论文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_外汇储备论文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债论文,中国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外债指标调整以来中国短期外债的超标,以及2003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条件下,外债规模的急剧膨胀,再次将中国外债风险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对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已予以充分的关注,但其着力点集中于外债的短期静态指标考察,包括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和短期债务率等,很少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其长期内的潜在风险。本文则试图借助于国际外债风险的经验指标,对中国外债的短期和长期风险予以综合考察,包括:可偿付性风险、结构风险和动态潜在风险,并就新形势下,如何防范中国的外债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外债的偿付性风险

外债的偿付性风险又称规模风险,着力于考察一国是否具备外债偿付能力。目前考察外债偿付性风险的指标主要有六个,即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外债当年还本付息额与外汇储备的比率以及外汇储备与商品与劳务进口额的比率。其中前三个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一国偿债风险的主要指标,其从短期(通常为一年)角度确定了外债规模的上限,其中负债率是基于生产能力标准来衡量该国对外依赖程度;债务率和偿债率则是基于资源转换能力标准来衡量该国的借债能力。通常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该国的偿债风险越小。后三个指标则是从储备能力的角度来衡量该国的偿债能力,通常外汇储备越多表明其偿债能力越强,不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储备也有机会成本问题。表1即为我国1994—2004年的外债规模风险状况。从中可以看出除2004年的偿债率指标外,中国外债规模风险的所有衡量指标均在安全警戒线以内,且与警戒线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伴随着外债规模的增长,中国国内GDP、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均有较快增长,中国外债近期内不存在偿付性风险。但2004年偿债率的超标,说明中国当年的外债规模已超出其偿付能力。不过2004年外债的急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并不能反映一般意义的偿付风险,但应进一步关注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和外债增长走势的影响。

表1 中国外债规模风险状况

单位:%

年份  负债率 偿债率 债务率 外汇储备/外债余额 外债当年还本付息额/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商品与劳务进口额

2000

13.5

9.2

52.1113.62  21.14

  66.05

2001

14.7

7.5

56.8124.72  14.74

  78.20

2002

13.85  7.89

46.9167.14  24.33

  87.32

2003

13.74  6.85

39.92

  208.26  24.33

  89.83

2004

13.86 29.04

34.90

  266.88  31.19

 100.56

警戒线 ≤20% ≤25% ≤100%

 ≥80%  ≤40%

 ≥2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二、中国外债的结构风险

外债结构风险主要表现为来源结构风险、期限结构风险、投向结构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币种结构风险,其中前二者着重于考察外债的稳定性,后三者着重于考察外债的远期使用收益是否大于成本,及外债持有的利率和汇率波动风险。

1.来源结构风险

外债来源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各种不同渠道外债的构成比例。衡量一国外债来源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指标是商业性贷款/外债总额≤60%。若商业贷款比重过高,则既会增加债务国的负债成本,又会大大降低其外债的稳定性,尤其在出现不可抗力情况下,商业性贷款比例过大往往会导致债务国外债危机的爆发。表2即为我国1998—2003年的外债来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外债主要来源于国际商业贷款,约为47%—57%,虽未超过世界银行60%的警戒标准,但仍占绝对优势;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仅为30%左右,贸易信贷、国际债券融资,补偿贸易及国际租赁等仅占15%—20%。这说明中国负债渠道较窄,负债成本较高。此外,从负债的区域分布来看,近年来虽来自欧美的资金有所增加,但港、澳仍是中国获取海外资金的主要地区。

表2

中国外债来源结构

单位:%

年份 外国政府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商业贷款 其他

1998

 15.4  15.7

46.7

22.2

1999

 17.5  16.5

43.1

22.9

2000

 16.9  18.1

47.3

17.7

2001

 13.9  16.2

57.2

12.7

2002

 14.5  16.4

53.5

15.6

2003

 13.1  13.7

54.3

18.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期限结构风险

外债期限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短期外债与中长期外债的构成比例。目前国际通行的衡量外债期限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主要有三个:①短期外债/外汇储备(小于35%为安全线;45%为警戒线;55%以上则处于紧急状态);②短期外债/商品与劳务出口额≤25%;③短期外债/外债总额≤25%。表3即反映中国1994—2004年的外债期限结构风险状况,从中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中国的外债期限结构基本是合理的,各项指标大都处于安全线以内。2001年之后中国外债期限结构风险明显显现,不仅三项指标较前几年均有较大增长,且短期债务率已大大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标准。究其原因,尽管与外债口径调整有绝对的关系,但调整后的短期外债统计口径更符合国际惯例。过高的短期债务率及其较快增长,暗含着大量国际游资的涌入,其对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将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中国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以及短期外债与商品和劳务出口之比仍处于国际安全线以内,加之中国对短期资本流动仍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因此,短期资本逆转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和汇率风险仍在可控的范围内。

表3

中国外债期限结构风险

年份

外债余额

短期外债余额

  短期债务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  短期外债/商品劳务出口之比

 (10亿美元) (10亿美元)

(警戒线为:≤25%) (警戒线为:<45%) (警戒线为:≤25%)

1998

146.0417.34

 11.912

 8.36

1999

151.8315.18

 10 9.8

6.87

2000

145.7313.08

 9  7.9

4.68

2001

170.1150.58

 29.723.8

16.89

2002

117.3655.8

  32.619.5

15.2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

3.投向风险

外债的投向一般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进口替代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弥补财政赤字等等。外债的投向直接关系到其使用效益及预期偿还能力,通常对于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优惠贷款,应主要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工等国民经济瓶颈产业。而期限较短,利率较高的一般商业贷款,则应主要用于见效快、创汇能力强的产业。同时,外债的使用一定要服务于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的外债从产业配置来看,借用的长期资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原材料、采掘、机械、化工等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借用的短期资金则主要投向轻纺工业、商业、居民服务业等能创汇、见效快的行业,中国借用外债的产业结构已由“基础设施型”逐步开始向“基础设施——出口创汇”混合型转变,其产业分布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结构基本合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4.利率结构风险

外债利率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浮动利率债务与固定利率债务的构成比例。该指标是否合理,关系到利息支付总额与偿债能力的高低。通常采用固定利率负债,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以避免因此而导致的损失,当然当利率下跌时,也得不到相应的好处,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负债成本较低。采用浮动利率负债,则必须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偿还期利率水平,风险不易控制,且债务总额变化不定,不利于对外债进行规模和风险管理,因此,必须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通常浮动利率债务不超过20%—30%,外债利率结构便是合理的。1985年以前,中国借用的外债主要是固定利率,近年随着商业贷款币种的增加,浮动利率资金开始上升,但总体利率仍以固定利率为主,且保持在中低水平内。

5.币种结构风险

外债币种结构是指一国外债的币种构成状况。由于外债从举借到偿还有一段时间,期间债务持有货币的汇率变化莫测,为尽可能减少汇率波动的损失,一国持有外债的币种应尽量分散化,并尽可能保持借、用、还的统一,尤其是举债货币与将来出口换汇货币的一致,否则将可能导致兑换中承担相应的汇率波动风险,尤其是对于债务危机爆发国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1985年以前,中国借用的外债只有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和港元等少数几个币种,之后虽有所增加,但美元、日元、欧元和港元仍占绝对比重。据统计,1998年末,中国短期外债总额中,美元债务占67.02%,日元为15.43%,欧元为6%,其他仅为11.55%。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美元债务仍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因此,中国外债的币种风险仍较为严峻。

三、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

外债的潜在风险,又称动态风险,着力于从长期的角度来考察一国外债持有的规模、结构和偿付能力风险。目前衡量外债潜在风险的指标主要有外债利用系数、出口换汇系数、偿债能力转移系数、成本条件系数、期限条件系数、储备偿还能力系数。其中前两个指标规定了外债规模的增长速度。短期内,一国的外债增长可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和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但长期内则潜伏着一定的偿债风险。后两个指标从动态的角度规定了一国负债的期限和种类结构,以确保短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外债偿付问题。中间的偿债能力转移系数、成本条件系数指标可确保该国长期内具有足够的储备偿还能力。表4即为我国1990—2004年的外债潜在风险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绝大部分年份(1993、1997和1998年等特殊年份除外),中国外债的长期风险均处于可控范围内,但外债利用系数一直偏低,这说明中国外债的使用效益欠佳,因此,长期内仍潜伏着一定的偿付风险,尤其是2003年以来,伴随着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中国的外债规模急剧膨胀,其在动态指标上,除出口创汇系数外均已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标准。2004年中国的外债规模增长率与国内GDP增长率之比已高达1.9,与此同时,偿债能力系数、储备偿还能力系数、期限条件系数和成本条件系数分别高达2.68、1.83、5.36和1.78,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1的标准。这说明,中国2004年短期外债的大量流入,在导致外债总体规模相对于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其外债的偿付能力,并潜伏着因短期资本流入而引发债务危机的长期风险。不过对此同样应进一步关注其走势。

表4

外债动态指标

年份 外债利用系数 出口换汇系数 偿债能力系数 储备偿还能力系数

期限条件系数

成本条件系数

1990

7.16  1.36 -2.18  -0.64

 2.48

1.79 

1991

1.65  1.02 2.21

0.67

 5.33

0.64

1992

1.02  0.74 0.26  -0.09

 0.33

0.61

1993

1.53  2.10 3.66

3.97

 1.26

0.65

1994

0.88  0.30 1.00

0.26

-1.31

0.49

1995

1.41  0.62 1.11

0.62

 0.96

0.84

1996

0.95  0.55 -1.75  -0.68

 2.34

1.48

1997

1.43  0.61 2.14

1.33

 2.74

4.90

1998

1.47 127.78344.44

8.56

-0.31

0.40

1999

0.56  0.62 -2.18  -2.12

-2.02  -0.30

2000  -0.50 -0.15 -0.15  -0.57

 4.73 -31.45

2001

2.29  2.35 -1.51  -0.38

-28.99

4.27

2002

0.09  0.03 5.57

3.51

-3.11  -2.66

2003

1.86  0.40 1.25

1.00

42.71 -28.91

2004

1.90  0.51 2.68

1.83

 5.36

1.78

警戒线

≤1

≤1  <1

<1

  <1

<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国外债规模、结构的静态和动态考察,我们发现:

1.短期内中国外债在规模上尚不存在偿付风险

因为伴随着外债规模的膨胀,中国的外汇储备、GDP和出口创汇均有较快的增长,尽管2004年偿债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短期投资资本大量涌入的结果,并不具有一般性,在政府下大力气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控制物价上涨的条件下,由短期投机因素所导致的外债增长有可能会被平滑,不过其关键取决于政府和投机者之间的博弈。

2、外债期限结构风险显现,短期外债已严重超标

2001年中国外债统计口径与国际接轨后,其短期债务率已严重超标,并呈不断上升之势,尤其是2004年竟高达45.63%。这说明中国近期短期外债处于失控状态,究其主要原因是贸易信贷、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大量举债所至。据统计,2003年贸易信贷、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短期外债占中国短期外债的比例高达79.10%。因此,加强贸易项目下违规资本流入的监管和控制外商投资企业与外资金融机构短期负债是中国当前控制短期资本流入的关键所在。

3.中国外债的来源结构风险压力较大

中国外债的来源结构过于单一,且商业性贷款比重过高,已逼近60%的国际警戒线,不仅负债成本较高,且在商业贷款期限结构过于短期化的情况下,稳定性也比较差,潜伏着因资本流入逆转而引发债务危机的不稳定因素。对此,应在尽可能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的同时,努力拓展境外融资方式,以尽可能减少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商业贷款的比重。商业贷款本身有许多优越性,但比例不宜过大,期限结构也应尽量合理。

4.中国外债的长期潜在风险需引起警惕

中国外债的利用系数一直不高,在绝大多数年份均大于1,尤其是2003和2004年竟逼近2。这说明中国外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长此下去,必会导致偿付问题。从2003和2004年的外债动态其他指标来看,除出口换汇系数外,均大大超出警戒线的标准。因此,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增强远期偿付能力,优化外债来源和期限结构,已成为中国外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目标。

标签:;  ;  ;  ;  ;  ;  ;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_外汇储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