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世纪初的香港

谈新世纪初的香港

一、新世纪开初谈香港(论文文献综述)

霍丽超[1](2019)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的荷花题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进入二十世纪,油画技法的传入促使艺术家们采用新的绘画语言重新解读荷花这一中国艺术中的传统题材,在产生大量此类作品的同时,也使荷花这一艺术符号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本文从荷花的传统文化意义解析入手,分析了荷花这一意象在文人观念与宗教所指两个方面所特有的深刻内涵,并探讨了这些内涵在艺术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时的指导作用与意义。在荷花主题被二十世纪的中国油画家们吸收入画之后,文章借助梳理这一时期此类题材的重要作品,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出荷花主题的油画作品因为时代转折与文化变迁,以及艺术主体的审美理念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而呈现出的特点与特质。由此将之作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与艺术的内在精神旨趣与外在表达方式两个层面的相互融合的一个时代缩影。该论文有图23幅,表3个,参考文献100篇。

谢剑南[2](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黄瑜[3](2018)在《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中国城市/建筑的超速发展、建设量的突飞猛增以及文化类建筑的激长,中国当代建筑直面现实并积极应对,以实用的务实态度回归建筑基本问题,材料的表现成为学科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在纷呈多样的建筑实践探索中,存在材料观念以及评判标准的困惑与迷思。因此,建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研究,构建系统化的材料策略是指导当代建筑设计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对此有所助益。本文以“材料策略”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建筑”为研究范围。从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象出发,对现代建筑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追溯西方现代建筑语境中材料观念的演变历程,解析材料策略脉络,总结其中的规律以及主线。然后回到中国,研究传统建筑的材料观念并从中得到启发,回顾中国现代建筑探索。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构建系统化的材料策略。以实际工程项目推证和反思材料策略的实施过程与方法,最后从材料发展趋势上展望未来。本研究试图搭建现代建筑材料策略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拨开现代建筑材料现象的迷雾,寻找适于当下指导实践的材料策略。论文分成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提出主题(主要对应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从当代中国建筑面对的挑战、回归建筑基本问题的学科研究以及实际项目中遇到的材料实践出发,分析材料研究的背景。综合西方现代建筑历史,界定“现代建筑”的研究范围,“材料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及指导“选材”为研究目的,制定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历史研究与解析(主要对应第二、三、四章)第二、三章以西方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历史为研究核心,探究策略背后的观念演变,并据此解析材料策略的脉络。材料观念的演变沿着“线”性的历史轴进行追溯,基于历史研究梳理材料策略的脉络,分别从两个核心议题、三个策略因素以及两条实施主线以“点”带面进行解析。第四章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观念,从“选材”入手并总结其中的因素与建筑理念。回顾中国现代建筑探索之路,解读中国建筑材料实践概况。第三部分是构建策略(主要对应第五、六章)第五章依托历史研究与解析的成果,制定当代建筑材料策略的有效准则。综合材料策略的三个内在因素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从适于此时、因应此地和情景交融三个视角构建材料策略,并以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举证。第六章以三个分别位处乡镇、老城与新城的文化建筑设计为例,从实际工程项目推证和反思材料策略的实施与方法,最后从材料实施反推并关注材料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总结了论文成果——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点,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王柯平[4](2018)在《历史的机遇与经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有必要从其重要转折点切入重估其思想遗教。从现代政治学角度审视,"治大国若烹小鲜"所喻示的治国理政之道,至少关涉正确国策与良好制度两大维度。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的主政时期(1978-1988年),既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十年",也是"筚路蓝缕的艰辛十年"。所幸的是,邓小平所领导的改革班子,关切囧困的民生现状,抓住"第三次浪潮"勃兴的历史机遇,推动与时俱进的顶层设计,持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取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这实则是以"善行者无迹"的实用智慧,有效地贯彻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其所作所为,既改变了贫穷落后的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格局,在纵横捭阖中形成当时举世闻名的"三驾马车"。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是千年一遇,从而为新世纪中华复兴开辟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同时也由于制度的缺憾滋生了诸多问题,从而为今日中国提供了反思的参照坐标。

连雪晨[5](2017)在《论新时期“涉毒”文艺作品》文中认为作为一个概念,“毒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应该说,中国人普遍理解的毒品来自于晚清时期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最为重大的事件,使“毒品”第一次闯入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本文拟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起点,将涉毒文学及影视作品(包括其他文化资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论述改革开放30余年来“涉毒”文艺作品的创作概况。本论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部分。先以鸦片概念引入,阐释鸦片战争前后人们观念中鸦片到毒品的转变,再分析其他社会科学对毒品现状的研究,并以新时期“涉毒”文艺代表作为例,结合现状指出研究不足。主体部分。第一章总述毒品与中国文学。先对“毒品”做一个整体性论述,再按照时间顺序,对唐朝以来每个阶段“涉毒”文学的书写状况进行概述。第二章具体探讨新时期以来的“涉毒”文学。将改革开放后的涉毒文学作品按照大致时间顺序,论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毒品书写。为了扩展观察面,笔者在该章中加入了对安徽省临泉县的实地采访资料,探讨了地方性“禁毒文学”丰富多彩的形式。第三章大致以时间顺序,论述新时期以来的“涉毒”影视作品,分析了大陆与香港“涉毒”影视的发展。第四章以新时期涉毒文艺的个案为例,主要分析了小说《红处方》在主题意蕴、情节构造上的成功之处,以及影视剧《玉观音》的几个版本,分析不同视角下改编的利与弊。结语部分。指出当代涉毒文艺存在的问题,总结全文,指出不足。笔者大致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的“涉毒”文艺作品,对涉毒文艺作品做了大量、基础的资料整理工作,但鉴于“涉毒”文艺问题的丰富性、复杂性,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袁美婷[6](2017)在《《历史教科书与亚洲》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献翻译作为中日两国历史研究的桥梁,其重要程度不可忽视。本研究对《历史教科书与亚洲——对歪曲的反驳》一书进行了翻译。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且结合奈达翻译理论,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报告旨在通过历史文献翻译研究,了解历史文献翻译方法,为今后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实践背景和意义、实践内容以及实践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总结归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三部分对于此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翻译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点集中在词汇和长句的翻译上。经笔者分析此次翻译主要有如下问题:(1)词汇的问题点主要在于专有名词、专业名词和外来语的翻译。其中,专有名词的问题点具体是人名,政治团体名称的翻译。解决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时,笔者参考借鉴现有历史资料文献中该类词语的翻译。专业名词的翻译上也需要译者查询相关资料,另外常通过注释来解释相关专业名词。外来语的翻译受文章脉络影响,在其一般含义的基础之上结合上下文,确定具体的含义。(2)长句的问题点主要集中在(1)含有并列、中顿的长句(2)有较长修饰句节的长句(3)含有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的长句(4)包含多层次的长句。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加译、减译、转译、分译等各种翻译技巧解决长句翻译问题。历史文献翻译重视内容的对等,必须要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着手翻译之前,应该进行大量的史料等相关的准备,此外译者的中文水平也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训练才能够提高翻译水平。

孟飞[7](2017)在《李碧华“故事新编”小说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鲁迅《故事新编》问世以来,无论内地或香港的文学,都对“故事新编”小说传统有着延续和光大。李碧华沿袭着这一传统,逐渐锤炼出鲜明的私人印记,并铺张扬厉成个中好手。其“故事新编”小说量多质优,足以傲视群雄、睥睨同侪,经典代表作更多为此类。本文拟从人物塑造、传奇叙事、技巧翻新三个角度,对李碧华“故事新编”小说的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藉此对李碧华的小说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获得新的认识。本文绪论对“故事新编”做了界定,并对本文选题依据和目前研究现状做了概括与陈述。第一章从复仇主题入手,分析了古今比照的人物塑造特色,将李碧华笔下的人物分为作为复仇者的女性、作为承受者的男性以及性别模糊的特殊形象三类进行说明。第二章从别具深意的时间布排、灰暗呈现的悲剧情境、前贤经典的戏仿反讽三个角度分析了李碧华的“传奇叙事”手法,并将她的作品同白先勇、苏童等作家的类似“新编”作品进行比较,以彰显特色。第三章则分析了李碧华极具个人风格的指涉象征的动物寓言、不堪破碎的残酷意象、锦上添花的电影元素三个“旧瓶新酒”翻新技巧。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文学史上对李碧华的评价。虽偶有纰漏,但总体看,李碧华的“故事新编”小说仍是瑕不掩瑜的,她的风格自成一家,许多妙处尚待挖掘。李碧华为了实现自己“先娱己后娱人”的写作原则,通过“故事新编”的桥梁,既做到了将自己信奉的鬼神、轮回和宿命论作为底色,搬演新传,借古讽今、观照现实,又给读者带来了深情绵邈的爱情传奇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更在文字冲击外还多了一点思考回味的余地,真正找到了一条穿越于雅俗之间的成功之路。

何明章(Ho Ming-CheungEllis)[8](2017)在《「宣道运动在香港—香港宣道会的发展历史(1949年-1999年)」》文中研究说明1887年,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在美国成立宣道会,倡议联合各方信徒,以追求生命成长及推行普世宣教运动为宗旨。同年,该会便派出宣教士来华。这些宣教士进人中国工作,整整有六十年之久,在内陆省分建立了四个教区。至1949年,宣道会西教士撤离中国大陆,辗转南下香港等候美国总会进一步的指令。他们大部分被派往其他国家的宣教区工作,但是有几位却坚持留下,希望在这块接壤大陆的英国殖民地上延续中国的福音使命。由此,宣道会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本论文即是探讨宣道会在香港的事蹟,是次研究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整理和还原香港宣道会在上世纪五十年的发展历史。第二,发掘昔日香港宣道会西教士将教会管理权交到华人手中的过程;这涉及海外差会与本地教会的合作及教会本土化之事宜。第三,分析香港宣道会何以在短短五十年内,由零演变为香港基督新教第二大宗派之原因。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关乎宣道会及其运动的内涵与精神,而衍生出要以最快及最直接的方式到未有教会的地方作宣教的策略。接着是宣道会在中国大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会在内陆建立的四个宣教区域与工作情况。第二章则有关该会在1949年撤退至香港的历史,与西教士离去或留下的抉择。从第三章开始,文章则转到宣道会在香港发展的历史。首先是宣道会在调景岭难民营的工作,该会在颠沛流离的难民当中建立了第一批信徒会友;继而阐述宣道会在资源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走到香港偏僻的市郊及乡村传道、建立了第一批堂会的过程。接着是在六十年代,宣道会凭藉在徙置区开设堂会的便利,在徙置大厦天台及附建式校舍兴办小学,接触与服侍大量基层市民。至七十年代起,香港人口持续膨胀,政府在偏远地方发展了多个新市镇,而宣道会则配合政府的房屋及福利政策,前往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开办不同的社区中心及建立堂会。其後,宣道会亦走到临时房屋区以服侍基靥移民。八十年代以後,本土教会渐趋成熟,开始策动十年植堂和增长计划;区联会除致力在本地植堂外,亦组织本地差会以派遣本土宣教士前往海外地方宣教,致力将福音向外拓展。直至世纪末,香港宣道会已一跃成为当地第二大的新教宗派,在基督教界甚具影响力。论文的最後两章,是有关香港宣道会的本土化进程。就在宣道会香港教区成立了两年之际,西教士已按照总会所指示的路线,有计划及有秩序地,以渐进的方式促成本地教会达致「自养、自治和自传」自立的三重目标。早期,该会的本土化进程主要是由西差会领导,本地信徒予以配合。至六十年代,本地堂会成立了自治联会,西教士亦开始将教会的权责慢慢下放。在踏人七十年代,西差会与本地教会在地位上已是平等,而双方则开展二十年的移伴合作时期,共同在当地推动福音的发展。至八、九十年代,本地教会已非常成熟,联会除可策划整体方向的同时,亦能组织差会以推动海外的差传事工;这时,西差会亦喜见本地教会的自立,慢慢淡出本地工作,功成身退。香港宣道会由西差会交棒至本地教会的进程是非常和谐与畅顺,其事蹟可称得上是中、西合作的典范。最後,在结论部分,是阐述上世纪香港宣道会何以由零,演变成为第二大新教宗派之原因。方法是依据文章主体的历史论述,从宣道会之中国经验、立会精神、人事、社会、政教关系及中西合作等各个方面,分析该会快速增长及其发展最为突出的地方。

戴勇[9](2015)在《《中华诗词》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杂志—文体——文学”的理论思路,考察《中华诗词》杂志与旧体诗词文体的互文关系。通过分析《中华诗词》杂志的传播机制,讨论以《中华诗词》为代表的旧体诗词传播媒介,对于推动新时期旧体诗词文体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本文的主体部分以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民国以来旧体诗词传播媒介与旧体诗词创作的关系;《中华诗词》与中华诗词诗词学会创立的过程及宗旨;《中华诗词》杂志所刊载的不同类型旧体诗人诗作的创作特征;《中华诗词》杂志在新时期文学场中的传播机制以及民国《学衡》与岭南《当代诗词》对于《中华诗词》杂志运行发展的启示。具体而言,本文第一章从文体与媒介的关系,考察民国以来旧体诗词传播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关系。以新时期为界,民国初年至改革开放期间,旧体诗词传播主要以传统纸质媒介为主,其发展趋势是从遮蔽到疏离(1910-1920年代)、从复苏到初兴(1930-1940年代)、从压抑到抗争(1950-1970年代)。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子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动,旧体诗词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开始由抗争走向复苏。第二章讲述《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对旧体诗词地位重中的意义。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1994年《中华诗词》杂志创刊,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促成了这一权威旧体诗词刊物的诞生。而《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又极大重中了旧体诗词的文体地位、社会地位及文学史地位。第三章研究以《中华诗词》杂志为中心的旧体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从《中华诗词》所刊载的诗人群体的年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诗坛耆老”、“吟坛百家”及“吟坛新人”三大类别。“诗坛耆老”诗人群的代表有夏承焘、唐玉虬、俞平伯等;“吟坛百家”诗人群的代表有叶嘉莹、林从龙、刘征、李汝伦等;“吟坛新人”诗人群的代表有尽心、熊东邀、程羽黑、王亚平等。这三大诗人群体基本上涵盖了20世纪旧体诗词诗人群的老、中、青三代。“诗坛耆老”旧体诗人群常常书写抗日救国相关的重大题材;“吟坛百家”诗人群亦以诗作记录历史的重大事件,及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而“吟坛新人”诗人群由于其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其诗作充满了新时代的气息及现代色彩。此外《中华诗词》杂志所载不乏“老干体”诗作,“老干体”诗作在内容上以反映时代主题为旨归,在艺术上有“官气化”、“口号化”之弊,种种弊端最终导致了诗歌意境的缺失。第四章透视《中华诗词》杂志的传播机制。《中华诗词》杂志在传播旧体诗词时,其运作方式有四。其一是政治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是请名人做主编,利用名人的效应增加杂志的影响力度。其二是商业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在举办各类旧体诗词大赛,开设各类中华诗词研修班,以发掘人才培养新人。开通中华诗词学会网,实现网络与纸媒的联姻。刊载广告,增加杂志收益。其三是社会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是诗教走进校园,走向西部,走向大众。其四是文学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在开辟专栏,培养新人。此外分析《中华诗词》杂志在传播旧体诗词时所形成的误区。第五章以纵向和横向的视角,分别以民国《学衡》与当代岭南《当代诗词》作为参照系,探讨这两本杂志对《中华诗词》杂志运营的启示。结语部分叙述旧体诗词暨《中华诗词》杂志在新时期的命运。由于国家权力部门的重视及民间文化保守思潮的兴起,旧体诗词在新时期复苏姿态不容置疑,与此同时,《中华诗词》也将迎来杂志蓬勃发展的新的契机。

章家谊[10](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二、新世纪开初谈香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开初谈香港(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的荷花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2 荷花母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1 文人观念中的荷花母题
    2.2 宗教意旨下的荷花母题
3 二十世纪中国荷花题材油画的成因
    3.1 文化环境的转变
    3.2 艺术环境的变更
    3.3 艺术思想的中西融合
4 油画语境中荷花题材的时代呈现与个体差异
    4.1 时代呈现
    4.2 个体差异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一、身份互认
        二、权益分享
        三、合作竞争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一、敌对期(1949-1971)
        二、缓和期(1972-1978)
        三、蜜月期(1979-1988)
        四、竞合期(1989-2016)
        五、对手期(2017-当前)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二、经济发展潜力
        三、科教实力对比
        四、军事实力对比
        五、软实力对比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一、斗则两伤
        二、和则两利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一、逆全球化
        二、恐怖主义
        三、气候变化
        四、人工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一、经贸领域
        二、敏感问题
        三、话语权牌
        四、联盟体系
        五、强势军力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3)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当代中国建筑的挑战
        1.1.2 建筑基本问题的回归
        1.1.3 实际项目的材料实践
    1.2 研究背景
        1.2.1 材料研究基础
        1.2.2 已有研究与文献综述
        1.2.3 材料实践在中国
    1.3 研究主题
        1.3.1 研究范围:现代建筑
        1.3.2 研究对象:材料策略
        1.3.3 研究目的:如何“选材”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方现代建筑材料观念的演变
    2.1 材料理论的引进
        2.1.1 回归西方建筑历史语境
        2.1.2 材料观念的时代更迭
    2.2 从坚固到适用
        2.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2.2.2 阿尔伯蒂《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
        2.2.3 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2.2.4 现代材料观念的启蒙
    2.3 从抵抗风格争论到构建新材料新风格
        2.3.1 早期现代建筑语境
        2.3.2 18-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
        2.3.3 20世纪前后新材料新风格时期
    2.4 从抵抗文化漠视到着重感官体验
        2.4.1 20世纪60-80年代纷杂的建筑语境
        2.4.2 地域主义中的材料观念
        2.4.3 20世纪末期至今着重感官体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现代建筑材料策略的脉络
    3.1 两个议题
        3.1.1 材料真实性
        3.1.2 物质性
    3.2 三个因素
        3.2.1 时代、形式与风格
        3.2.2 地域、工艺与文化
        3.2.3 人、认知与体验
    3.3 两条主线
        3.3.1 从浪漫“饰面”到“表面”
        3.3.2 从结构理性到“裸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材料观念的启发与现代探索
    4.1 传统材料观念
        4.1.1 古代的材与料
        4.1.2 现代对传统材料观念研究
        4.1.3 传统选材启发
    4.2 现代建筑之路
        4.2.1 现代建筑早期
        4.2.2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
        4.2.3 21世纪初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材料策略的构建
    5.1 有效准则
        5.1.1 “材有美”原则
        5.1.2 建造理性原则
        5.1.3 以人为本原则
        5.1.4 适应性原则
    5.2 适于此时:材料与形式
        5.2.1 装置与片段:旧材旧式
        5.2.2 抽象与写意:新材旧式
        5.2.3 重置与新生:旧材新式
        5.2.4 革新与未来:新材新式
    5.3 因应此地:工艺与文化
        5.3.1 传承:地域材料手工艺
        5.3.2 演绎:地域材料现代工艺
        5.3.3 转译:现代材料现代工艺
        5.3.4 场域:基于开放的地域性
    5.4 情景交融:认知与体验
        5.4.1 理性与知觉
        5.4.2 裸露与表面
        5.4.3 节点与细节
        5.4.4 渲染与留白
        5.4.5 陌生化重生
        5.4.6 材料的自明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材料策略的实施
    6.1 实例推证与反思
        6.1.1 乡镇-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6.1.2 老城-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6.1.3 新城-济宁文化中心文化场馆
    6.2 策略实施方法
        6.2.1 策略整合化
        6.2.2 设计层级化
        6.2.3 设计连贯性
    6.3 材料实施反推
        6.3.1 建造实验法
        6.3.2 材料推演法
    6.4 材料发展趋势
        6.4.1 全球视野下可持续发展要求
        6.4.2 材料革新与数字化趋势
        6.4.3 材料减量化趋势与虚拟材料
    6.5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历史的机遇与经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治大国”的“三驾马车”
“治大国”的实用智慧
“治大国”的因革之道
结语

(5)论新时期“涉毒”文艺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毒品与中国文学
    1.1 关于“毒品”
        1.1.1 毒品概念与分类
        1.1.2 危险的愉悦
    1.2 初唐至清末鸦片书写
        1.2.1 清以前的鸦片书写
        1.2.2 清末小说中的鸦片书写
    1.3 民国时期的鸦片书写
    1.4 1949-1978 年间的鸦片书写
        1.4.1 十七年时期鸦片书写的缺失
        1.4.2 新时期以来的毒品书写
第2章 新时期以来的“涉毒”文学作品
    2.1 1978-1990 年代的“罂粟小说”
        2.1.1“罂粟小说”系列
        2.1.2 罂粟意象分析
    2.2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涉毒文学
        2.2.1 涉毒文学的社会环境与作品
        2.2.2 地方涉毒文艺作品——以临泉县为例
    附录一:新时期以来(1978-2016)的主要涉毒文学作品
第3章 新时期以来的“涉毒”影视作品
    3.1 70 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涉毒影视
        3.1.1 国产涉毒影视剧
        3.1.2 港台涉毒影视作品
    3.2 新世纪以来的涉毒影视作品
        3.2.1 国产涉毒影视
        3.2.2 涉毒文学的影视改编
    附录二:新时期以来(包括港台地区 1978-2016)涉毒影视作品表
第4章 新时期“涉毒”文艺个案分析
    4.1 为生命开具的“红处方”
        4.1.1 丰富的主题意蕴
        4.1.2 合理的叙事安排
    4.2 为爱淬炼的“玉观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历史教科书与亚洲》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1 绪论
    1.1 実践背景と研究意义
    1.2 実践内容の绍介
    1.3 実践内容の文体特徴
    1.4 翻訳のスケジュール
2 先行研究と翻訳理论
    2.1 歴史文献翻訳の先行研究
    2.2 実践の翻訳理论
3 翻訳过程における问题点及び解决方法
    3.1 単语の翻訳における问题及び解决方法
        3.1.1 固有名词の翻訳
        3.1.2 専门用语の翻訳
        3.1.3 外来语の翻訳
    3.2 长文の翻訳における问题及び解决方法
        3.2.1 并列构造?中止形を含めている长文
        3.2.2 修饰语が长い长文
        3.2.3 因果?逆接?譲歩などの関系を表す长文
        3.2.4 多层构造を持つ长文
4 结论と心得
    4.1 结论
    4.2 心得
    4.3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付録A 歴史教科书とアジア―歪曲への反驳
附录B 历史教科书和亚洲——对歪曲的反驳
致谢

(7)李碧华“故事新编”小说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何谓“故事新编”
    二、立题依据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古今比照的人物塑造特色
    第一节 作为复仇者的女性
        一、委婉柔弱的小女子:弄巧成拙
        二、强势霸道的女强人:有意为之
    第二节 作为承受者的男性
        一、有心无力的末路英雄:明日黄花
        二、软弱卑锁的白面书生:银样枪头
    第三节 性别模糊的特殊形象
        一、川岛芳子:身份与性别的错位
        二、程蝶衣:性别的扭曲与回归史
第二章 超越常格的传奇叙事手法
    第一节 别具深意的时间布排
        一、线块流淌的时间:戏梦人生
        二、循环交叉的时间:命中注定
    第二节 灰暗呈现的悲剧情境
        一、暗黑的出场:基调
        二、幽森的氛围:烘托
        三、意外的收尾:反转
    第三节 前贤经典的戏仿反讽
        一、解构与重建:弱者视角的言外之意
        二、复调与反讽:文本互涉的借古讽今
第三章 自成一家的“旧瓶新酒”技巧
    第一节 动物指涉的寓言象征
        一、爱情游戏迷了眼:非生即死
        二、“它们”眼里的人类世界:荒诞可笑
    第二节 不堪破碎的残酷意象
        一、情感漩涡的点睛之笔:怀疑讽刺
        二、家国生死的可见一斑:批判堕落
    第三节 锦上添花的电影元素
        一、强烈戏剧冲突:故事性
        二、浓烈光影色彩:视觉化
        三、蒙太奇的跳接:镜头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宣道运动在香港—香港宣道会的发展历史(1949年-199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撮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项目介绍
    二、论文标题、研究范围与价值
    三、论文综述
    四、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
    五、研究的限制
第一章: 背景
    1.1 宣信生平与宣道会的成立
    1.2 宣道会的信仰与组织
        1.2.1 宣道会的信仰
        1.2.2 宣道会的组织
    1.3 宣道会在中国
    1.4 1949年以前宣道会在香港的活动
        1.4.1 1949年以前的香港
        1.4.2 香港於宣道会在中国传教的角色
        1.4.3 宣道会儿童宿舍(Aliance Children Hostel)
        1.4.4 香港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的成立过程
第二章: 宣道会由中国大陆转往香港的过程
    2.1 历史的转折点
    2.2 西教士撤出中国
        2.2.1 新中国对基督教的立场与政策
        2.2.2 宣道会撤离中国大陆的过程
    2.3 宣道会西教士在香港去或留的抉择
    2.4 全中国委员会(All China Committee)
    2.5 宣道书局的历史及迁往香港的过程
    2.6 建道圣经学院的历史及迁往香港的过程
第三章: 在香港奠基-宣道会在调景岭的服侍
    3.1 中国政权交替下的难民潮
        3.1.1 香港-国内难民的避难所
        3.1.2 四、五十年代难民潮的景况
        3.1.3 香港政府对难民的政策与态度
        3.1.4 调景岭难民营的设立
    3.2 宣道会在调景岭难民营的服侍
        3.2.1 早期的难民工作
        3.2.2 营内基址的建立
        3.2.3 初期营内的布道工作
        3.2.4 宣道会调景岭堂的建立
    3.3 宣道会在调景岭的培训与教育工作
        3.3.1 布道与培训系统
        3.3.2 宣道圣经学院
        3.3.3 宣道会敢明瞽目学校
        3.3.4 调景岭宣道小学
    3.4 台湾宣道会的成立过程
    3.5 後期的宣道会调景岭堂
第四章: 早期香港宣道会的传道工作
    4.1 西差会的「香港扩展计划」
        4.1.1 黄大仙福音堂的成立(後称:竹园堂/宣信堂)
        4.1.2 跑马地蓝塘道福音堂的成立
        4.1.3 渣甸山采石工人聚会所
    4.2 宣道圣经学院开展的工作
        4.2.1 北角堂的成立
        4.2.2 筲箕湾堂的成立
        4.2.3 荃湾堂的成立
        4.2.4 葵涌堂的成立
    4.3 建道神学院开展的工作
        4.3.1 长洲山顶堂的成立(後改称:长洲堂)
        4.3.2 坪洲堂的成立
        4.3.3 大澳堂的成立
        4.3.4 杯澳福音堂的成立
    4.4 早期香港宣道会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香港宣道会在徙置区的事工
    5.1 香港政府的徙置政策
    5.2 天台学校及附建式学校的兴起
    5.3 香港宣道会在徙置区办学及建堂经过
    5.4 香港宣道会在徙置区工作的果效
        5.4.1 事工之目的
        5.4.2 在徙置区传道的方式与策略
        5.4.3 在徙置区工作的果效
    5.5 香港宣道会徙置区事工的终结
        5.5.1 天台学校的终结
        5.5.2 「宣基学校」的终结
第六章: 北角堂的扩展与独立教会的加盟
    6.1 六十年代北角堂的植堂事工
    6.2 独立教会加盟香港宣道会
    6.3 本地教会渐趋多元与成熟
第七章: 香港宣道会的本土化过程
    7.1 宣道会海外宣教的政策
    7.2 宣道会在中国建立本土化教会的过程
    7.3 香港宣道会由西差会移交华会的经过
        7.3.1 推动各堂会之间的联系工作
        7.3.2 筹组由各堂及机构代表组成的华人联会
        7.3.3 「五年自养计划」(Self-Support Program)
        7.3.4 购堂资助与贷款计划(The Gift-Loan Plan)
        7.3.5 本地教会达至「自传」的过程
    7.4 中西合作促成本地教会自立
第八章: 中西合作及世纪交替的香港宣道会
    8.1 本地教会与西差会的夥伴合作时期
        8.1.1 西差会订定未来的工作方向
        8.1.2 宣道会华基堂的建立
        8.1.3 区联会与西差会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
        8.1.4 宣道会美孚堂的建立
        8.1.5 中西两会联合推动的「教会增长计划」
        8.1.6 「教会增长计划」下开设的堂会
        8.1.7 「香港宣道会社会服务处」的成立
    8.2 香港宣道会在临时房屋区的服侍
        8.2.1 「宣道会屯门堂」在临屋区的服侍
        8.2.2 「宣道会沙田堂」在「圆洲角临屋区」的服侍
        8.2.3 「宣道会爱民堂」在「佛光街临屋区」的服侍
        8.2.4 在其他临屋区的服侍
    8.3 十年植堂与增长计划的开展
    8.4 世纪交替的香港宣道会
结论
    一、「宣道运动」的精神
    二、承继中国内地宣教的工作与经验
    三、在良好的土壤上把握机遇
    四、中西合作推动教会自立与本土化
附录一: 二十世纪香港宣道会植堂扩展的情况
附录二: 二十世纪香港宣道会大事一览
附录三: 二十世纪宣道会香港西教士名单
附录四: 二十世纪宣道会全中国委员会/香港西差会历任主席名单
附录五: 英文名字中译对照
参考文献
後记

(9)《中华诗词》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体与媒介的互动共荣
    二、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研究的历史回眸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民国以降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
    第一节 从遮蔽到疏离:“五四”时期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
    第二节 从复苏到初兴:三、四十年代旧体诗词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
    第三节 从压抑到抗争:五十至七十年代旧体诗词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
    第四节 从抗争到复苏:新时期旧体诗词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
第二章 《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与旧体诗词地位的重申
    第一节 中华诗词学会的创立与《中华诗词》杂志的诞生
    第二节 《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文体地位的重申
    第三节 《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文学史地位的重塑
    第四节 《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社会文化地位的重建
第三章 以《中华诗词》杂志为中心的旧体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
    第一节 “耆旧遗音”与诗坛耆老的旧体诗词创作特征
        一、《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人年龄层次透视
        二、《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人职业身份管窥
        三、以《耆旧遗音》栏目为中心的诗坛遗老旧体诗作的精神特征
    第二节 “吟坛百家”与实力派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一、《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年龄层次透视
        二、《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职业类别透视
        三、以《吟坛百家》为中心的实力派旧体诗人群创作的精神特征
    第三节 “吟坛新人”与中青年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一、《吟坛新人》栏目所推出的诗坛新秀年龄层次及身份背景
        二、《吟坛新人》栏目所推出诗坛新秀诗歌创作的类型特质
    第四节 “红色”诗词与“老干体”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一、“老干体”与“红色”诗词的概念及关联辨析
        二、以《中华诗词》为平台的“老干体”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第四章 《中华诗词》杂志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机制透视
    第一节 《中华诗词》杂志权威传播地位的形成及表现
        一、新时期文学场与旧体诗词媒介传播的形成及表现
        二、《中华诗词》杂志的官方色彩与权力话语
        三、《中华诗词》杂志的民间色彩与权力合谋
    第二节 以《中华诗词》为中心的旧体诗词传播策略
        一、政治化运作策略
        二、商业化运作策略
        三、社会化运作策略
        四、文学化运作策略
    第三节 《中华诗词》杂志的旧体诗词传播误区
        一、传播权力影响下的传播策略的失误
        二、市场化环境中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三、杂志定位的模糊与缺失
第五章 比较视域中的《中华诗词》杂志暨旧体诗词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民国《学衡》对《中华诗词》杂志的启示
        一、《学衡》杂志对旧体诗词文体复兴的伦理诉求
        二、《学衡》杂志对新时期《中华诗词》运行的启示
    第二节 岭南《当代诗词》对《中华诗词》杂志的启示
        一、岭南《当代诗词》的创刊宗旨及特色
        二、岭南《当代诗词》对《中华诗词》的启示
    第三节 网络诗词及媒介对《中华诗词》杂志的启示
        一、网络诗词的概念及创作现状与特点
        二、网络诗词及媒介对《中华诗词》办刊暨纸媒旧体诗词发展的启示
结语 旧体诗词在新时期的复苏
参考文献
附录:《中华诗词》大事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三、语文的重要性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一、知识类型框架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第三节 结论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一、性别意识形态
        二、年龄意识形态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第七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新世纪开初谈香港(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的荷花题材研究[D]. 霍丽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2]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D]. 黄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历史的机遇与经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启示[J]. 王柯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5]论新时期“涉毒”文艺作品[D]. 连雪晨. 阜阳师范学院, 2017(01)
  • [6]《历史教科书与亚洲》翻译实践报告[D]. 袁美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7]李碧华“故事新编”小说艺术研究[D]. 孟飞. 江南大学, 2017(02)
  • [8]「宣道运动在香港—香港宣道会的发展历史(1949年-1999年)」[D]. 何明章(Ho Ming-CheungEllis).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中华诗词》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D]. 戴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10]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谈新世纪初的香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