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与数据特征_中国人口迁移论文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与数据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人口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4)02-0045-05

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不断增长。据估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将有3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其他部门。如此庞大的人口无论采取何种转移方式,都会伴随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迁移不仅会影响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甚至社会结构和文化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理解和把握我国人口迁移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探索和分析与人口迁移相关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分层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口迁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对迁移问题作理论探讨或提供政策建议的定性研究和通过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定量研究。抽样调查作为人口迁移定量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其研究设计直接影响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在对我国近20年来的人口流迁调查进行总结时,段成荣等指出:“实际的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中对于如何收集人口迁移信息在认识上也还不够明确。”同一年另一篇总结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文章[2]也提到,调查的设计与数据问题是我国人口迁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同一年发表的两篇文章都强调人口迁移调查的数据问题,可见其重要性。

本文拟对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特征及其与人口迁移研究的关系作一简要分析。首先将不同人口迁移研究的调查设计方法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其次,总结我国近期发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分析其在数据方面的特点;最后,就研究设计和数据方面,提出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方向。

一、人口迁移研究的调查设计与数据

研究设计是为了实现调查研究的目标而筹划和设计所需要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不同的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呈现不同的特点。研究设计决定数据的搜集方式和最终能获得的数据;一旦数据搜集到了,其能用于何种分析也就已经确定。可见,制订一个合理的研究设计方案搜集适当的数据对于一个成功的研究至关重要。

以人们的迁移活动为中心,人口迁移调查的对象可以分为进行了迁移行为的人口和没有进行迁移行为的人口(注:在本文中提到迁移,是就事实上的人口的空间位置改变而言的,与户籍意义上的迁移没有关系。同时由于本文是对人口迁移研究的一个总结归纳,迁移行为在不同的研究中自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不涉及具体的迁移行为的定义和区分的问题。),时间可以分为迁移行为发生之前和迁移行为发生之后,地点可以分为迁移行为发生之前的居住地(原住地)和迁移行为发生之后的居住地(目的地)。根据这样的划分,共有6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可以从有关人口迁移调查中得到。

1.迁移者迁移前在原居住地的信息;

2.迁移者迁移后(现在)在目的地的信息;

3.在迁移者的原住地,非迁移人口在迁移者迁移前的信息;

4.在迁移者即将迁往的地方,非迁移人口在迁移者迁入前的信息;

5.在迁移者的原住地,非迁移人口在迁移者迁移后(现在)的信息;

6.在迁移者迁入的地方,非迁移人口在迁移者迁入后的信息。

不同类型的数据描绘了人口迁移相关的不同侧面的信息,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回答有关人口迁移的不同问题。上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更简便地表现出来。(见表1)

表1

资料来源:表1引自(Bilsborrow,Oberai,and Standing,1984:67).[3]

在一次人口抽样调查中,有可能得到不止一种类型的数据。通过对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分析,往往可以更加有效地回答有关人口迁移的问题,如,通过比较迁移者迁移前后在两个地点(原住地和目的地)的不同(1类和2类数据),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迁移活动对迁移者的影响;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在迁入地对迁入人口和当地人口的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作比较(2类和6类)。使用1、2类和2、6类数据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通常都是通过在迁移目的地实施的调查,搜集在调查时点的人口信息获得的。通过这种方式搜集的数据不包括由于种种原因来到调查地又离开的人口,容易造成样本选取上的偏差——样本中迁移成功的人口比例可能比实际情况更大。因此,使用这种数据分析的结果更有可能支持迁移成功(尤其是经济方面)结论。

非迁移人口的信息对人口迁移研究也非常重要。在迁入地,通过比较当地人口在迁移人口迁入前后的信息(4类和6类),可以了解迁入人口对当地人口就业、收入、生活方面的影响。在原住地,首先,根据原住地非迁移人口迁移前后的变化可以分析人口迁移对原住地的影响;其次,原住地非迁移人口是分析迁移对迁移人口的意义或迁移决定因素最好的参照组。迁移作为一种影响因素,其作用可以从具有类似禀赋的个人由于迁移或不迁移而造成的不同中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相对于比较迁移人口在迁移前后的变化,原住地非迁移人口与迁移人口的信息对比更能说明由迁移导致的人们各方面的不同。最后,在研究迁移的决定因素时,通过回溯的方式,了解在迁移人口做出迁移决定的那个时刻迁移人口和非迁移人口的特征,可以更清楚地鉴别迁移的决定因素。

在我国,相当大一部分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在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再次回自己在农村的原住地。这种回迁的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和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意义而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回迁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原住地和目的地以及回迁前后时间的划分,可以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见表2)。A类信息代表回迁人口迁移前在原住地的信息;B类信息是回迁前回迁人口在原住地外的地点的信息;C类数据是回迁人口迁回原住地后的信息。与上述1、2、3、4、5、6类数据一样,对这3种类型的数据可以独立地或是与其他类型的数据联合进行比较和分析。

表2

在上述类型的数据中,我国现有的人口迁移研究多集中使用一类或两类比较易于搜集的数据。其他类型的数据或者因为搜集的成本太高,实施较为困难,或者因为现有的人口迁移研究还没有涉及到相关类型的数据,很少在研究中使用。下面以我国近年来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为例,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研究数据搜集的特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我国近期的人口迁移研究

随着人口迁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应的人口迁移调查和研究也层出不穷。各个研究机构、大学、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设计和实施一项人口迁移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了使下面的总结和分析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本文将主要分析和讨论近6年来在《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中国人口科学》、《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人口迁移定量研究中使用的抽样调查数据特点,从空间、时间、对象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迁移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围比较广,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达地区的郊区和农村、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都曾作为研究数据的搜集地,比较全面地覆盖了我国处在不同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空间分布上看,除了人口普查和其他全国性的人口抽样调查,人口迁移的专项调查大多数都是在中东部地区实施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调查涉及了西部地区(注:在统计和政策分析中,习惯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三个地区:东部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福建、广东、辽宁、山东、广西、河北、海南;中部包括: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吉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河南;西部包括:四川、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云南、贵州、重庆。)搜集的数据[4~5]。

尽管目前人口迁移的频率和密度在我国东部地区最高,但人口在西部地区的流动同样不可忽视。2000年人口普查中,省内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73.3%,省外迁移人口只占总迁移人口的26.7%(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7-3计算),跨省由西部和中部到东部的迁移只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小部分。虽然目前西部地区并不是人口迁移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地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改善,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无论是频率还是规模都将增大。整个西部地区现在是人口的净迁入地,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地区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这种人口的变化在西部地区不同地域范围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对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研究不仅是现有研究在空间上的扩展,还能够探索一些以现有的东部流入地信息为基础的研究不能解答的问题,如,高科技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迁移人口、非迁移人口、回迁人口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等。

此外,大多数迁移研究都是针对乡村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事实上,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迁移是发生在乡村与乡村、城市与城市之间。根据199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0年10月至1995年9月,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或户口发生迁移半年以上的县外迁移人口为3323万,其中24.9%的总迁移人口(827.4万)是从城市迁往城市,23.8%的总迁移人口(790.9万)是从农村迁往农村(根据严善平[6]1998年计算)(注: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迁移人口中,28.7%是从乡迁出,9.9%是从镇的居委会迁出,29.9%是从镇的村委会迁出,31.4%是从街道迁出(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7-3计算)。(各项相加和不为1,是由于没有包括从港澳台迁出人口和四舍五入的原因。)。除“农民工”以外的迁移人口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约占我国县外迁移人口的一半。他们的人口特征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一个乡村迁移到另一个乡村;他们怎样选择他们的目的地;他们和从乡村迁往城市的人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迁移的趋势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进行调节。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乡村与乡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研究还可以加深我们对乡村到城市迁移的理解。

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缺乏相对应的是,我国人口迁移研究大部分数据都是在流入地搜集的,在人口迁出地搜集数据的研究非常有限。迁出地的数据不仅关系到数据搜集,有时还牵涉到研究视角的问题。周皓[7]曾在文章中指出,“从家庭户角度来解释人口迁移的动机时,我们只能从迁出地的角度进行。”在迁出地搜集的数据不仅会扩大数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和角度。

2.数据搜集的时间

数据搜集的时间是指信息的时间而不是搜集信息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一项在迁入地实施的对迁入人口的调查,搜集信息的行为发生在迁移行为发生之后,但是却可以搜集到迁入人口迁移前的有关信息。如果搜集的数据只代表一个时点的信息,一般只能进行横剖式的分析,即在某一个时间点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和部分考察。使用一个时点的信息很难进行因果关系的推导,严格的因果关系的推导需要明确的时间序列的数据。

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迁移研究数据都是在一个时点搜集的,相应的,对迁移因果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为数不多的迁移动因的研究中,多是在地区层次上对人口和经济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8]。由于这种研究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为保证论证的严密性需要考虑不同数据之间的时间点配合问题。在家户或个人层次上对迁移动因的分析更为少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多因素分析模型》[9]是为数不多的在家户或个人层次上研究劳动力迁移动因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决策最有解释力的因素是外出劳动力的收入预期和就业信息。然而,文中使用的变量并不包含时间信息,其分析也没有涉及相关的数据时间,使该研究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相关关系的讨论。

除了迁移动因的分析,对迁移前后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各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如对于我国人口迁移是“经济型”迁移这一论断[10],至今仍然没有研究者通过对迁移人口迁移前后的经济收入在个人层次上的定量分析来进行验证。在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方面,一些研究已经涉及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11~12]和劳动力流动对原住地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作用[13],但这些研究或者侧重于定性研究或者仅仅限于对数据进行横剖式的比较分析。人口迁移因果分析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方面定性的讨论已经有许多,只是由于数据的限制,以明确的时间维度数据进行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

多个时间点的数据虽然在分析上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在数据搜集时需要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多次调查,或者需要调查对象提供回溯式信息。多次调查会提高成本,也会增加样本量的损失,调查对象的信息回溯也会带来信息损失。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这方面数据的要求必然会逐渐增加。

3.数据搜集的对象

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数据多是来自迁入人口,就迁入人口在迁入地的活动进行分析。这也是和数据搜集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一致的。许多与迁入人口亚群体相关的问题已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如迁移女性的婚姻和生育[14],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15],老年人口迁移[16],等。研究对象的细化不仅显示了迁移研究的深入、有利于突出不同人群的特征和问题,同时由于分人群研究的针对性强,有助于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有很强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根据迁移行为的不同,数据搜集对象还可以分为迁出人口、非迁移人口和回流人口。对迁出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人口特征、迁出方向、汇款行为等[17]。非迁移人口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意义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组。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外地打工,原居住地非迁移人口的农业生产、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等都受到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如何,将怎样变化,将如何影响人口迁移政策和人口未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尽管已经有一些文章对此进行了一些讨论[18~19],但基于具体实证调查的量化分析仍然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还大有开发的空间。我国的人口回流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了一半的城市化行为,其原因、结果、特征及对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影响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体而言,按研究对象划分的人口迁移定量研究主要集中于迁入人口的分析,这种分析已经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但是对其他类型的迁移特征人口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还很缺乏。

三、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方向

从以上三个维度对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的总结中可以看出,除了全国范围的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我国人口迁移研究数据多是来自流入地搜集的流入人口迁移行为完成后的信息,对应于表1,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数据类型为2类。6类数据作为2类的对照组,也被较多地使用,少数研究包括了1、5、A、B和C类数据,3和4类数据几乎没有出现在研究中。受数据性质的影响,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大多数是描述性的,在一个时空点上,对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进行描述和统计。尽管在横剖面上对不同类型的迁移群体进行了一些深入细致的讨论,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纵贯时空的数据,制约了我们对我国人口迁移内在机制和因果关系的理解。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我们才有可能掌握人口迁移在我国的起因、发展、趋势和后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更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人口迁移,具体而言,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数据搜集和研究设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对流出地数据的搜集和对非迁移人口的对照研究。流出地数据搜集不仅扩大了数据来源范围,也加强了迁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人口迁移对流出地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迁移规模和频率的增加,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性会日益显现。

2.对长期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在长期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对迁移进行动态分析和因果分析。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他们是理解和把握迁移行为的关键。长期数据可以从多次调查中得到,也可以通过在一次调查中被访者的回溯性信息得到。

3.对与迁移人口相关的迁移方式、居住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研究。迁移的影响和作用不仅限于迁移者本人或其家人,其迁移方式、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对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城市发展、交通状况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收稿日期:2003-05-26

标签:;  ;  ;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与数据特征_中国人口迁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