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学习高中经济常识课程标准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学习高中经济常识课程标准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学习高中《经济常识课程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新起点论文,常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组织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已经正式颁发实施。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它的颁发和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快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指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它规定了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是编写、使用及评价教材的依据,也是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评估的依据。因此,认真学习、熟悉和实施《课程标准》,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全体中学政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就《经济常识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初步体会。

思想政治课改革经验的继承和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80年代初期至今,中学先后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1985年其下册改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经济常识》(实验本)以及目前使用的《经济常识》(试用本),这三套大纲及教材的更替,在课程名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功不可没。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的经济常识教学体系,仍未 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框架,即由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组合的理论体系。这种“两部分”式的分割组合,存在许多缺陷。最突出的是,某些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客观现实。例如,这种传统的“两部分”分割组合,把一些原本属于“市场经济一般”的范畴,当做资本主义专用范畴,因而难以说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造成一些误解或是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或是造成理论分析与现实经济生活不一致的矛盾,给教师的施教带来许多难题,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或“学而不服”。

例如,“资本”这个范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不可缺少。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公司法》和其它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都已使用“资本”一词,但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仍囿于“资本是资本主义剥削手段”、“资本只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的传统说法,在社会主义部分回避了此范畴而用“资金”、“资产”来代替,在讲到市场体系时则回避“资本市场”。实际上,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代公司的“资本”和“资产”不仅含义不同,在量上也不一样。没有“资本”范畴,其特定的内容用别的名词根本无法表述。公司“注册资本”、“资本金”、“资本增值率”以及“资本市场”等,都是市场经济的通用语。如果人为地避开资本范畴,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就根本无法操作,所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只是一句空话。类似的矛盾现象还有:同一本书中,前面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关系”,后面则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劳务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前边讲“剩余价值”,后边回避“剩余价值”,只肯定“剩余劳动”;前面说“利润”掩盖剥削,后面说“利润”是企业的生产目标……可见,无论从社会现实的发展,还是教学中的实际需要,都说明《经济常识》的教学内容需要改革,需要逐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

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关键时刻,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之中;人们的观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经济理论界实事求是之风渐兴,经济学日益走向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已正式写入党的文件,我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国人民正为这一宏伟纲领而努力奋斗。在此形势下,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广泛征求各地师生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用新观念、新思路、新知识,制订中学《经济常识》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已成为必然。

体现时代特点的学科教学体系

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任何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都必须有一个主导线索为统领。《经济常识》的主线是什么呢?《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可见,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同,《课程标准》构筑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新的学科教学体系。

有人担心,突破政治经济学“两部分”式分割组合的教学体系,将背离马克思主义、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其实不然,确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新教学体系,恰恰是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正确选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我国的实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党的十四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也应当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各年级开设的具体课程,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层次来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众所周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主观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符合,这个客观实际本身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由于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从经济方面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也相继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纲要》。这些都表明,现阶段的中学生正是生活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并将在下个世纪初期在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工作。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视这种客观现实,脱离了这个社会实际,而固守传统的教学体系和一成不变地传授原有的经济知识、经济分析方法,就会落后于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恰恰是最大的理论脱离实际。

《经济常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普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新的教学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线索,无论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均立足于“我国”,着眼于“特色”,讲述与我国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这样的安排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符合“三个面向”的方针,体现时代特点和国家意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实现这个目标,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课程标准》形成新思路,打破“两部分”分割组合模式,把“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殊”结合起来,并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大体上通过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简明地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它由8个部分组成。

前两部分是基础理论。先介绍商品和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阐释市场经济的内涵及一般特征;接着,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然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起来,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这种叙述方法既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又突出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并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同样由市场供求,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的经济。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许多内容。首先,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世界上所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有些国家也有公有经济,但不占主体地位),现在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也在推行私有化。我国则不同,既要实行市场经济,又要保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指消费品的分配,它是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再次,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宏观调控,听任市场机制盲目起作用很危险;而且中国这么大,如果政令不统一,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许多问题就很难办了。上述这三条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

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本质有初步总体认识的基础上,《课程标准》的后6个部分分别从企业、产业、财政、税收、银行、商品服务市场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依次介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些具体知识,把大道理的灌输与具体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具体知识为载体,渗透若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易为学生所接受。

由上可见,《课程标准》的新构思,不断缩短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更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在继承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将赋予思想政治课以时代特点,使其更有说服力,发挥更有效的教育功能。

着眼于素质教育、贴近学习主体的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五个如何”,以及“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国家的振兴,归根到底在于提高国民素质。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国民素质包括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其中很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素质。而思想品德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总称。其中,政治素质是核心,指的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思想素质是主体,指的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道德素质是基础,指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则。这三者密不可分,内在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

纵观《课程标准》,从目标的确定、课题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要求的限定,都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从认知、能力、觉悟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提出有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原则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则较具体地体现对这三者的要求。

鉴于思想品德高尚是对一个人较高的要求,而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提高的过程,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应体现层次性原则。在体制转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增强公民意识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辅相成并成为其基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遵纪守法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在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尚不太强、守法意识有待深化的今天,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必须首先抓好青少年的守法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法律,在行事之前都衡量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这样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秩序就会好得多,从而造就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顺利形成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更有成效。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首先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公民。很难设想,如果连合格的公民都做不到,还怎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课程标准》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特别突出地从知法守法、强化公民意识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在经济生活中哪些是应该做、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不允许做的事;学会用法律的观点去判断是非,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用法律规范来履行公民的义务。这对青少年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将起有效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往我们在考虑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对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考虑得不够,不大注意区别哪些是领导者或者理论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和必备的知识,哪些是大多数中学生应该考虑、可能考虑和必备的知识;比较注重国家的意志、党的政策,比较注重抽象观点和一般结论的给予;比较注重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讲抽象的原则比较多,而对具体的规范强调得较少,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对学生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样做,考虑较少,缺乏具体知识和具体方法的给予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落实教学目标,其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把国家意志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从课题设置看,第三到第七部分分别设置以下课题或节题:企业和经营者;产业和劳动者;税收与纳税人;公民的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等等。

从教学内容看,在初步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货币、市场、企业、三大产业、财政、税收、储蓄、债券、股票、信用卡、支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和相关的政策。同时,又以相关的法律(如宪法、企业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农业法、劳动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等等)为基本依据。这样安排,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

从教学要求看,《课程标准》并不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原理的机械记忆,而是提倡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原理的领会、理解和运用,并加强了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练习和指导。

《课程标准》正是通过上述的构思,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经济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法律观念,强化公民意识,懂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作为未来企业经营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及消费者、纳税人等等,应当如何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有关法律,自觉地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学习,改变以往“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学了有用”,“学了管用”。

上述构思的好处在于:其一,把党和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同中学生的特点和将来走向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密切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进步的主体,激发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不断地促进社会道德的个体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其二,把思想品德教育同守法教育结合起来,以守法教育来推动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行为的知识之中。这种教育着眼于怎样做人、为人,如何处事、办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汲取以往教学要求偏高,教学内容偏深,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教训,《课程标准》不囿于过分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从中学教材的特点和中学教学的实际出发,适当降低知识的理论层次和理论难度,有选择地绕过某些理论难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课程标准》也不例外。尽管其优点和缺点是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进一步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使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更有机的统一;如何使教学理论体系更严密、更合理;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多难深”的问题;怎样把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充实完善。

标签:;  ;  ;  ;  ;  ;  ;  ;  ;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学习高中经济常识课程标准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