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6所高校2171个数据的分析论文

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对6所高校2171个数据的分析

张 健,楼佳楠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 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乃至网络成瘾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作为青少年重要组成群体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问题上更具样本性和典型性。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展开实证调研,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提出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有效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成因;对策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6.00%。网络因其灵活性、便利性、实时性及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因其信息的杂乱性及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了诱惑和困扰,容易使大学生陷入“电子鸦片”的毒害,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出现的网络成瘾对其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产生影响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深入调研,认真应对,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本研究以调研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背景、成因,特别是调研分析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规模、比例、结构状况,尝试提出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界定“过度使用网络”标准为,至少满足以下4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为“过度使用网络”。平均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并且不是用于学习知识及查阅资料;上网影响了学习;因上网影响进食或睡眠;因不能上网变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而一上网就会好转。

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多在地下建设,因此较多采用无砟形式的道床结构。目前,国内外针对无砟轨道道床结构的减振措施主要采用弹性扣件减振轨道结构、弹性支撑块轨道结构、浮置型梯子式轨道以及浮置板轨道结构等。

也就是从那开始,我才明白,为什么每次我看到那个小孩,都觉得他特别怯懦——一个餐桌上积灰的家庭,断然养不出幸福孩子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最需要是幸福的家庭氛围,而不是冷清的房间里,有人和你住在一个屋子,却没人能给你温暖。

(一)问卷设计

本次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研。问卷设计了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等多个方面的基本信息,并涉及网络使用时间、途径或方式、内容、原因等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为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现状和高校的应对状况,同时,考虑选取样本的便利和科学,选取了河北、天津、吉林三地6所不同层次、类型高校进行调研。选取的样本在地域、学科分布、学校性质等方面进行了周全的考虑,制定了调研方案,具有代表性。本调查遵循了多水平随机群体样本程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2171份,有效回收率为90.46%。数据在区域、学校层次、城乡分布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三)数据处理

由图3可知,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在手机使用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日常生活中,28.19%的学生“几乎不”使用手机上网,9.32%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用,但“经常”和“总是”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高达62.50%。由此可知,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上网已成为又一大困惑,这种情况长此下去,势必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发展带来很大不良影响。

其中,河北农业大学过度使用网络的人数占该校样本的比例最高,为35.20%;其次是河北大学,所占比例为33.25%;其他大学过度使用网络的人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华北电力大学,为26.63%;东北电力大学,为23.38%;南开大学,为21.43%;河北师范大学,为11.78%。

三、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6所高校2171个有效样本和560个人“过度使用网络”的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并从上网习惯的形成时间、自制力状况、上网的主要内容、手机上网情况和属性特征对调研结果和成因进行分析。

(一) 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上网习惯养成的时间段

图1为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上网习惯形成时间段情况。

由于其定位于中高端消费,且配送范围只有3千米,所以盒马鲜生在选址上面临着比一般商超更高的要求。这样看来,盒马鲜生试图通过门店与仓储合一的模式降低成本,实则是走到了事情的反面。

图 1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上网习惯形成时间段情况

由图1可知,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上网习惯形成时间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其中44.56%集中在“中学阶段”,30.12%的是在“高中毕业至上大学前”形成的,只有25.31%的学生回答“上大学之后”。也就是说,74.69%的上网习惯形成于上大学之前。由此得知,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可能是一个早期问题的延续,不完全是伴随上大学而产生的。因此,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工作需前移至大学之前,在中学阶段甚至更早。

(二)过度使用网络学生的自制力状况

图2为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对上网时间控制情况。

图 2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对上网时间控制情况

由图2可知,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在上网时间控制方面呈现“想控”与“失控”的二元对立特点。69.57%的学生上网在自己把握中,即使有时上瘾但能适可而止;另外30.43%的学生则处于“一旦上网就忘记时间,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观念”的失控状态。这显示出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存在矛盾心理,既有想控制的心态,但又无法实现自我控制。想控制因素的存在为解决过度使用网络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

(三)过度使用网络的上网内容分析

表1对过度使用网络的上网内容进行多重响应分析,主要是直观明了地比较各个选项的被选比例。具体来看,“多媒体”(36.31%)、“聊天”(36.14%)和“玩游戏”(35.78%)等三个选项比例最高,可得出,过度使用网络大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聊天”“玩游戏”等方面。在“发帖”“浏览新闻”“购物”方面相对弱一些,分别为29.34%、28.09%、16.2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常常遭遇思想观念的改变远离了校园的热点话题以及政策上的变化。很多院校的教育工作人员仍然“闭关锁国”,缺乏大数据意识,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上即大数据信息管理的能力和技能十分薄弱。直接导致了思政教育不能发挥出全部的价值,降低了其教育科研水平。在此背景下,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表 1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上网主要内容

(四)过度使用网络学生手机上网情况分析

图3为过度使用网络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上网情况。

三是自我意识强烈与个体自制力差并存促成过度使用网络的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大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束,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人平等、匿名保护、畅所欲言等特点,更容易导致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中难以自拔。

在上网环境方面,不同地域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在“学校管理宽松”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城市的学生选择“由于自制力差、盲从跟风以及学习压力小没事上网玩”的比例远高于村镇的学生。由此来看,城市学生比村镇学生更易受到个体内在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影响。

图 3过度使用网络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上网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回收问卷后,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回收的有效样本为2171个,按照前文界定的“过度使用网络”标准,对调研数据进行筛选,符合“过度使用网络”标准的人数为560个。文中将重点针对“过度使用网络”的560个人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五)过度使用网络学生的属性特征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过度使用网络大学生在性别、地域、年级等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征。过度使用网络者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男生53.50%,女生46.50%),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表2数据显示,对不同地域过度使用网络学生进行结构性分析,其分别占学生总体的比例为:农村(23.71%)、乡镇(33.40%)、中小城市(21.97%)、大城市(28.99%)。

表3显示,过度使用网络者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呈现出“随年级增加而比例递减”的状况。其中,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低于其他年级,而大三年级尤为突出,高达98.00%;研究生普遍较高,均在37.00%以上。

表 2不同地域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占学生总体的结构性分析

形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学校管理宽松,但由于个体自制力未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在使用网络方面明显增多;另一种可能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网络的需求逐渐增大,比如,大三学生可能通过网络关注求职信息,研究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进行科研等。

表 3不同年级过度使用网络学生占学生总体的结构性分析

表 4不同地域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上网用途与环境分析(%)

(六)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用途与环境分析

伴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炒作概念、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夸大宣传的现象频频出现,也使得国内一部分消费者对富氢水失去了信心及兴趣。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为我国氢健康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北京活力氢源饮品有限公司。北京活力氢源饮品有限公司拥有体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器技术的知识产权,相应国家资质齐备。从2013年起率先将富氢水健康理念引入中国,先后推出了富氢源、福氢品牌的袋装及罐装等多品类的富氢水。该公司因掌握纯物理特殊技术及使用特殊包材,在检测中发现,该公司氢水中的氢气含量及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由图6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磨矿浓度的增加,不论是铁介质磨矿还是瓷介质磨矿,方铅矿矿浆电位都呈下降趋势,但方铅矿矿浆电位在铁介质磨矿时要远低于瓷介质磨矿,且当磨矿浓度继续增加时,矿浆电位下降趋势逐渐平缓。这是因为,在磨矿过程中矿物表面会发生局部电池作用,随着磨矿浓度的增加,消耗溶解氧含量增加,因此两种介质下矿浆电位都会下降。同时,在铁介质磨矿下会产生较多的铁质进入矿浆,使得矿浆电位的下降更为剧烈。

表 5不同年级过度使用网络学生的上网用途与环境分析(%)

表5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度使用网络的用途方面有显著差异。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电脑技能”“网上购网”方面,大四年级比例远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可能是与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离校,心思多放在求职等方面的缘故;而在“痴迷网络小说或网络游戏”“学业上有困难在网上寻求安慰”这两项中,大四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与大四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压力,以及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有关。由此可得出,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中用于“痴迷网络小说或网络游戏”“学业上有困难在网上寻求安慰”等非必要上网时间的主要为大四年级学生。

在环境方面,各年级在“学校管理宽松”“宿舍同学都上网自己也跟着上以及学习压力小”“没事上网玩”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比例均控制在10.00%以内。无论哪个年级学生,“自制力差”这一项均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因素;不同年级学生在“自制力差”这一项上也有差异显著。大一、大四年级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年级,研一年级高于研二、研三的学生。这可能与大一和研一的同学刚入学,还不太适应学习生活节奏,而大四学生将毕业离校,学习压力较小、空闲时间又多有关。由此可得出,过度使用网络学生的自制力差是导致其出现过度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新入学的大一、研一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表现更为显著。

四、成因分析

基于已有研究和调研结果,对造成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可能影响因素从网络固有的特性、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外在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一)网络空间固有的特性

一是网络的超时空性与虚拟性建构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将现实世界中的诉求转向网络虚拟社会中,正成为诸多上网者的事实表达,且在虚拟的网络中没有规范、约束和各种压力,为大学生构建出释放内心诉求和压力的“心灵港湾”,久而久之网络成为大学生寻找慰藉与满足的方式。

二是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产品的多样性释放出强大吸引力。丰富多样的网络应用层出不穷,海量的网络信息应有尽有,这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欲望,调查可知,网络游戏、娱乐方式、网上互动、信息查询等都是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选择,当面对诸多选择无法自控时,过度使用网络的问题势必产生。且目前手机端已成为网络娱乐类使用的重要突破点,便捷化、多样化的网络产品及应用的发展,更加剧了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出现的可能。

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森林植被、灌木、树少林稀,极大地削弱了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源、调节气候、减少蒸发的作用,致使本区地表、地下水资源短缺,地表河流及山间溪沟水流量逐年减少。该区内许多岩溶泉水正因为周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流量逐年减少,甚至枯竭断流。此外,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每逢丰水雨季径流量大还造成水土流失,直接淤积江河及岩溶地下空间,从而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

(二)大学生的个体特征

一是大学生猎奇、求知、求新的特点契合了网络的目标群体特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缺乏“抵抗力”,而网络空间的丰富性、多样性、时代性等特点无疑让大学生急于关注并为之着迷。

表4显示,在上网用途方面,不同地域过度使用网络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家庭所在地为村镇(即农村和乡镇)与城市(即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间上差异不大,村镇为50.16%,城市为58.66%;但村镇的学生用于“学习电脑技能”“网上购物”“因学业困难在网上寻求安慰”所花费的时间远高于城市的学生;而城市学生在“痴迷网络小说或网络游戏上”所花的时间则高于家庭为村镇的学生,城市为34.32%,村镇为24.18%。由此看来,除必要上网时间外,村镇学生上网注重实用性,城市学生上网更侧重娱乐性。

二是情感表达受阻和压力转移受限增大大学生过度用网的可能。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步确立的动态期,情感表达与压力转移不会科学释放与合理转移,加上与父母、老师“代沟”的出现,更是缺乏情感倾诉和压力转移的对象和渠道,而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多样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自由表达内心的空间。

电力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是指在临界状态下系统有功功率与正常状态下系统有功功率的差值,用于衡量系统电压稳定性。当系统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越大,表示系统具有越强的承载极限负荷的能力。这里采用的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指标为

1240 微波消融治疗前臂甲状旁腺移植组织功能亢进 2例并文献复习 陶林波,章建全,蒋 霞,蒋小燕,沈 浩

(三)外在环境

一是政府立法监管不到位和不良社会环境双重影响。研究与事实均表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走的是“先发展,后管理”的路子。政府对互联网的发展整体管理法规滞后,监管存在大量“盲点”和“误区”,以致现有的许多法律法规在保护青少年网络使用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低俗的信息趁势蔓延和传播,影响并毒害了学生的心灵。而社会环境中,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络企业,为了赚钱盈利通宵营业,让学生在缺乏约束的网络世界里为所欲为,愈陷愈深。

二是学校教育的先天蹩脚与网络教育的滞后并存。调研分析可知,高校的网络教育普遍滞后,网德教育缺失、网络教学内容单一、重视程度不足、管理举措及执行力度不够。如,华北电力大学近一半过度使用网络者表示管理举措执行不严格,东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也分别有45.00%、43.90%、43.62%的学生认为学校上网管理举措执行不力。部分学校,如河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有一半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管理措施。长期以知识为首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与学校之间无法建立起良性的互动与沟通,有限的上网时间无疑是学生学习之余最好的休闲方式。学生们打着休闲的旗号,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寻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共振点,网络依赖使其无法自已,学习生活逐渐偏离正常轨道。

三是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网络教育的缺失同在。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习惯的形成有74.69%是在“大学前”形成的,这与背后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少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观念极端化和教育方法无弹性的问题,或者长期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成熟,自立能力缺乏,面对诱惑无法实现自控,或者对孩子严加看管,进而导致亲子关系冲突。这些错误或错位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是导致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的高危因素。另外,大多数家长自身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导致在网络问题上的教育缺失。一项对北京6个城区40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80.00%以上家中有电脑,但有47.00%的家长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现状,在梳理总结过度使用网络产生的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做法,尝试提出有效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培养自育自控能力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科学理性认识与使用网络

处在网络化广泛深度蔓延的新情况下,大学生应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加强个体自制力的培养,科学理性对待与使用网络,进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第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其学会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虚拟网络世界的各种关系和问题。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确立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远离网络成瘾。第三,加强大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学校、家长要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引导青少年实现自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第四,大学生要对网络有正确的“工具性”认识,端正上网态度,明确上网目的,提升网络道德水平,规范网络行为实践。

(二)以加强政府立法和监管为重点,规范网络管理、改善和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建立健全网络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为重点,用法律的手段、制度的约束来不断提高网络管理的规范性。同时,在网络内容管理、网络相关企业及人员管理、社会网络文化氛围上实现改善,建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制定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各相关部门首先要制定《青少年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政府、网络管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法律地位、监管的范围和工作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其次,建立健全与青少年上网有关的法律规定,如,提供网络服务的营利性场所要严格落实“适龄提示”、网络防沉迷系统等规定,控制上网时限。

二是从信息管理、技术防控、网络产品等方面规范网络管理。首先,相关部门可从对网络信息的重视着手,不断开发和培育正面、积极的网络文化信息,推出以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准绳,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心理和兴趣特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核心的网络空间或网络产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其次,政府等要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督与治理,积极依靠技术手段研发防范技术或产品,从信息源头上实现防控,严格审查网络垃圾信息、惩戒不良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等行为。例如,电脑、手机入网实行实名登记制,并输入到网络运营商的数据库备案;给未成年手机用户的手机卡设置或安装防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软件;网络运营商履行屏蔽特定网站的义务。最后,网络有关企业要加强企业自律和社会责任,例如,网络运营商可联合成立“移动分级独立机构”,专门负责对上网内容进行详细分级界定,标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研制防网瘾或长时使用网络的软件,植入电脑或手机中,实现“温馨时限提醒”或“到时自动断网”等功能。

(三)以高校预防教育和管理措施为核心,加强网络素质教育、自觉抵制网络的诱惑

一是预防教育。高校可从丰富网络教育内容、拓展网络教育空间、成立专门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师生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抵制网络诱惑的自觉性和意志力。首先,学校可增设网络使用等课程或在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添加“安全用网”等内容,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其次,开辟“绿色”网络服务场所,学校微机室定时向学生开放,老师在指导学生文明上网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编程与网页制作技术等,也可通过专家讲座、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再次,学校成立专门部门,开展日常工作,对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解决。最后,校园网开辟“亲情茶座、师生聊吧、英语角、悄悄话、心灵邮箱”等板块,供学生与老师、家长浏览互动。

“现在菜鸟网络、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安吉物流、日日顺等企业都持币待购,物流生态大战一触即发。”罗戈研究院院长、物流沙龙创始人潘永刚年初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开放手术患者60例,纳入标准:年龄35~6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排除标准:有内科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肝肾功能障碍、慢性疼痛病史、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前使用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过敏史及滥用病史。上述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S组、SB1组、SB2组,各2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PS272K),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是管理措施。其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将学生上网行为、网络内容等纳入到校园管理系统中。首先,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查,控制不良或垃圾信息向学生传播,占据网络教育的制高点。其次,利用校规校纪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规范,塑造正确良好的网络行为。最后,学校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合力做好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问题的防治。其二,构建预警排查与帮扶机制。首先,学校要及早发现先兆、发出警告,并动态跟踪,准确评估严重性并做出团体辅导等干预处理。其次,学校可将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组建“虚拟班级”,实施“导师导生制”“学长帮扶团”“党员结对子”等一系列的措施,并根据个人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实施“每月无网日”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正常轨道上来,逐渐融入到团队或集体中来。

(四)以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优化成长环境为关键,发挥家庭在网络使用方面的育人功能

一是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家长在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上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以加深对网络和上网的了解,掌握现代社会的交流工具,不断提高家长与孩子网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尊重孩子自主性、隐私性的前提下,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对孩子上网的了解、追踪和监管,进而科学引导孩子上网。

二是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经常性沟通、交流,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其次,丰富家庭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带孩子参加有益成长的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个释放压力和转移情绪的平台。最后,家人之间要和睦,不以冲突、吵架、暴力等方式处理问题,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蒋笃君,钱德森.创新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9(7):28-31.

[2] 乔婷.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反思与路径探索[J].现代交际,2019(12):139-140.

[3] 郝琪,程子尧,李日东,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19(11):44.

[4]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9(16):42.

[5] 杜蕾.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8):990-991.

[6] 吴雅文,黎向良.学业受挫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上网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116-118.

[7] 刘强,王亚非.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逻辑分析[J].新闻界,2014(11):64-69.

[8] 李强.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网络相关行为情况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29):3977-3979.

[9] 杨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和网络过度使用的界定和干预[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81-82.

[10] 王凤清,马迎华,宋逸,等.北京市575名大中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其心理社会能力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22):4424-4427.

[11] 李欢欢,王力,王嘉琦.一般性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的初步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3):261-264.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Excessive Use of Network and Solu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171data from six universities

ZHANG Jian ,LOU Jiana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China )

Abstract: The excessive use of the network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addiction of youth has already caused many adverse effects. The college studen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youth, is a more suitable and typical sample on the point of using Internet.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xcessive use of network by using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attempting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event college students from using the Network excessivel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xcessive use of the Internet; causes; solutions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9.11.009

收稿日期: 2019-08-20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2017MS180);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型构建研究”(201802040117)之成果。

作者简介: 张 健(1986—),男,河北衡水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团委书记,工程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285(2019)11-0045-06

[编辑 武晓平]

标签:;  ;  ;  ;  ;  

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6所高校2171个数据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