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论文_匡泽东

(宜宾南山医院内科 四川宜宾 644100)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100例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没有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观察组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比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CAT评分为(21.5±5.8)分,对照组患者CAT评分为(29.9±3.2)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CAT评分为(20.2±5.4)分,对照组患者CAT评分为(28.7±5.3)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一年内住院次数为(0.2±0.1)次,对照组患者一年内住院次数为(1.2±0.5)次,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的住院次数,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评价;急性加重风险;影响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074-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1],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气道持续性气流受限。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采用的首选方式是吸入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性的应用[2]。该病的吸入治疗采用的是吸入激素联合一种支气管扩张剂或者两种支气管扩张剂[3],但是目前,部分医院使用吸入治疗的效果仍存在问题,为了提高吸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100例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急性脑血管、糖尿病、肝肾疾病、肺栓塞等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4±2.7)岁,BMI为(20.4±3.2),CAT评分为(33.9±3.1)分,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2.6±2.9)岁,BMI为(20.5±3.4),CAT评分为(33.5±3.3)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BMI等基础资料无差异(P>0.05),可进行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没有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平喘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每次一吸为50μg,每天2次。随访时间为1年,两次随访。

1.3 评价指标

采用CAT评分[4]对患者进行评分,共8项,每项评分为0~5分,总分为0~40分,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影响(0~10分)、中度影响(11~20分)、重度影响(21~30分)、极重度影响(31~40分)。记录患者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或加重而住院的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若组间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CAT评分比较

随访一年后,观察组患者CA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一年内住院次数为(0.2±0.1)次,对照组患者一年内住院次数为(1.2±0.5)次,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同时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5]。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目前临床上患者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该病的临床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原因有吸烟、空气污染、感染、体内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6]。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症状的评价采用CAT评分来实现,已广泛使用在临床中。CAT评分法中的项目较为简单,可操作性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后的情况敏感性强,可全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复过程进行监控[7]。沙美特罗替卡松是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的结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具有操作简便,可随身携带,及时发作及时治疗。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CAT评分为(21.5±5.8)分,对照组患者CAT评分为(29.9±3.2)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CAT评分为(20.2±5.4)分,对照组患者CAT评分为(28.7±5.3)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随访一年后患者的CAT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和随访6个月的CAT评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一年内住院次数为(0.2±0.1)次,对照组患者一年内住院次数为(1.2±0.5)次,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病情的加重几率,减少住院次数。因此,临床上对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疾病的急性加重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的住院次数,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贺咏梅.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6,10(11):219-220.

[2]赵沙沙,关英慧,邹奇,等.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2(13):2699-2701.

[3]吕飞,张明明,徐一丹,等.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与氨茶碱口服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90例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645-647.

[4]李双雪.长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1(9):1093-1094.

[5]吴得安,吴红彦,脱白琴,等.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糖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7(20):172-172,173.

[6]韩轶群,张鹏.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C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6,31(3):170-172.

[7]何芳,张霄,陈赫军,等.系统评价沙美特罗/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联用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5917-5920,5921.

论文作者:匡泽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论文_匡泽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